從《鶴唳華亭》的“茶馬案”,探討“茶馬政策”的作用與發展

歡迎來到書影人生

從《鶴唳華亭》的“茶馬案”,探討“茶馬政策”的作用與發展

電視劇《鶴唳華亭》

電視劇《鶴唳華亭》中前任川蜀茶馬監察御史陸英回京任職,與太子分庭抗禮的“大王派”(太子哥哥)派出手握重權的中書令先發制人,直接送上價值百萬的名茶作為聘禮,欲娶陸英之女為大王側妃。

要知道,中書令可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之位,為何要示好一個從邊陲回來的官員?而且,中書令的女兒正是大王的正妃,為何還要給自己的女兒增加一個情敵?

這一切都是因為陸英手上掌握了“大王派”的茶馬腐敗證據,他在蜀地之時就多次寫舉報奏摺給皇上,可都被中書省押下。回京後,陸英並未被高官厚祿拉攏,他想盡辦法面聖彈劾安平伯(貴妃的父親,大王的外公),皇上聽聞後龍顏大怒,摔了一屋子的東西,將安平伯家產全部充公。

從《鶴唳華亭》的“茶馬案”,探討“茶馬政策”的作用與發展

《鶴唳華亭》劇照

實際上,歷史上真實地存在過一起著名的“茶馬案”。劇中腐敗的安平伯角色在歷史中,是朱元璋愛女安慶公主的駙馬歐陽倫,這位駙馬還是朱元璋親自挑選的,深得朱元璋寵愛。但歐陽倫卻被名利迷了雙眼,利用權勢做起了走私茶的勾當,違反了朱元璋頒佈的《茶馬法》。朱元璋接到舉報後震怒,不顧馬皇后和安慶公主的求情,堅決下令斬殺了歐陽倫。

一、茶馬政策,關乎國運之大政

從以上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出皇帝都十分重視“茶馬政策”,這是為什麼呢?

《鶴唳華亭》中皇上問太子,“何為茶馬政?”

太子回答:“中原產馬,性多溫馴,不堪重負衝擊,所以朝廷一直在用官茶跟邊地換取蕃馬,以為戰馬之用。茶馬政可說是關係到國力強弱、國運盛衰的大政。”

當時,長州正在打仗,安平伯送往長州的戰馬正是陸英經手,但是陸英卻發現送往蜀地的官茶不僅是陳茶,還缺斤短兩,貨不對價,茶馬貿易自然執行不下去;而且,安平伯還將強徵來的好茶冠上天價之名,賣出天價,全部所得中飽私囊。

從《鶴唳華亭》的“茶馬案”,探討“茶馬政策”的作用與發展

《鶴唳華亭》劇照

長州之戰若缺戰馬,則戰事岌岌可危。戰若敗,國運危,因此皇上雷霆厲下。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茶馬政策是一種商品貿易,以茶易馬是中原與邊疆少數民族的主要貿易形式,其實本質上,這是中原王朝對邊疆民族的一種治理政策。

由於邊疆少數民族以高蛋白的肉、乳為主,飲茶可以解油膩、助消化,茶傳入邊疆地區後,漸漸地成為了邊疆的日常飲料,各處還有著“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藏人茶飽肚,漢人飯飽肚”、“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病”等民間諺語,但古代邊疆地區並不產茶,因此茶又成為了當地的一種稀缺物品。

中原與邊疆各有供需,於是茶馬貿易便應運而生,這當中的作用可謂是一舉四得:

·保證了戰馬需求

·刺激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維繫了各民族之間的關係

·用經濟手段管理邊疆地區

從《鶴唳華亭》的“茶馬案”,探討“茶馬政策”的作用與發展

因此,無論從經濟、政治、軍事角度來看,茶馬政策有著巨大積極的作用,使得茶的政治屬性遠遠超過其商品屬性。

二、茶馬政策的發展歷程

中原地區缺馬,以物易馬是必然的選擇,比如,唐朝曾以絹易馬,但由於絹賤馬貴,國家財務難以承擔;宋初用銅錢買馬,造成銅錢大量外流,遊牧人民用銅錢鑄造武器,相當於為增強了對方的軍事能力。

而茶葉的生產在宋朝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產量較唐朝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且茶又是邊疆人民的必需品和稀缺品,於是茶成為了最佳的貿易商品。

自唐代起,為了增加財政收入,統治者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對茶徵稅,以及實施榷茶。榷茶是指一種茶葉壟斷制度,也就是官府收購茶園,茶的種植和買賣只能由官府經營,禁止民間買賣茶葉。

從《鶴唳華亭》的“茶馬案”,探討“茶馬政策”的作用與發展

茶法和茶馬貿易都是始於唐代,定製於宋朝,歷史上正式實施茶馬法、設立茶馬司是在宋神宗時期。

1074年,宋神宗在甘肅設立買馬機構,在成都設立茶場機構,主管榨茶與買馬,在1081年,將這兩個機構合併,改稱都大提舉茶馬司,負責制定政策法規,組建機構,統一管理蜀茶的買賣、運輸、易馬等工作。

我們來看一下茶馬貿易的一些規則

·茶馬司在成都和陝西設置數十個買茶場和賣茶場:買茶場負責按朝廷制定茶價收購所有茶農的茶葉,賣茶場負責把茶葉按官方制定的售價出賣或易馬;

·所有交易必須經過茶場,官、商、民一律禁止私下買賣茶葉,否則治重罪;

·各茶場都有專門辦理買賣和徵稅的“政府”人員,地方領導也負有監督的責任。

此外,茶馬司有一個十分重要且敏感的職權就是茶馬比價

,也就是多少斤的茶換一匹馬合適,這關係到交易是否能成功和長久。宋朝制定的原則是“隨市增減,價例不定”,比如,平時是100斤茶=1匹馬,但在茶葉過於充足的時候,250斤茶=1匹馬;比如馬也分三六九等,越好的馬可以換越多的茶葉。由此可以看出,茶馬比價是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和馬匹茶葉的優劣來制定的,是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和供給需求的原則,比較公平合理。從中,我們也可以窺見宋朝的商品經濟發達的部分原因。


從《鶴唳華亭》的“茶馬案”,探討“茶馬政策”的作用與發展

《鶴唳華亭》劇照

宋朝茶馬政策完善,各項措施也井井有條地實施,茶馬貿易互惠互利,不僅促進了宋朝經濟的發展,推動了邊疆地區的開發和發展,也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團結和統一。

常言道盛極必衰,茶馬貿易在北宋達到了規模的最頂峰,隨後轉向衰落。南宋南遷後失去了西北馬場,沒有了馬源,馬貴茶賤,茶馬貿易日益萎縮,到末期已經名存實亡;宋朝之後的元朝因出身蒙古,並不缺馬,因此並未實施茶馬政策。

不過,隨後的明朝又恢復了茶馬政策,將茶分為官茶和商茶,官茶即用於換馬,商茶即商人納稅後可以販賣,明朝無論經營形式還是制度的完備都更成熟,因此茶馬貿易在明朝又達到了一個高峰,後期還打破了官場完全壟斷的情況。

隨之的清初,茶馬政策基本沿用明朝的制度,但隨著軍事力量的強盛,清朝成功控制了滿蒙民族的馬匹來源,並且在西北建立了眾多馬場,解決了戰馬需求的問題,茶馬貿易已無戰略上的意義。

於是茶馬政策在清代逐漸沒落,並在雍正時期廢止,徹底結束了存在了幾百年的歷史的茶馬貿易。

從《鶴唳華亭》的“茶馬案”,探討“茶馬政策”的作用與發展

寫在最後

茶馬政策有不少積極的意義,但不可否認,也存在消極的一面。因為從本質上看,這是一種不平等的交易,是封建社會下統治者為鞏固地位而採取的一種手段,實際上是在剝削茶農。

歷史上,各朝代為了促成茶馬貿易的達成,制定的茶法都十分苛刻,茶農們備受剝削,苦不堪言。正如《鶴唳華亭》中提到的,安平伯打著收官茶的名號,大肆強徵茶,造成蜀地人民賣兒鬻女,民怨沸騰。

我們需要辯證客觀地看待問題,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才能讓一項歷史政策更有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