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京官和地方官禄米的变动入手,窥探唐朝前期俸禄制度的演变

巍巍山河,泱泱大唐,每每提及唐朝,都会想到“开元盛世”和“贞观之治”,唐朝时期的繁盛是为历代人民所赞扬的。人们除了称赞唐朝的繁荣以外,对它的发展也是备感兴趣,自80年代开始,就有一批又一批的学者通过唐朝前期俸禄制度的变化来对唐朝货币经济的发展进行研究。

唐朝前期的俸禄主要分为四种:禄米、俸料钱、禄力和职田。禄米是唐朝官员为朝廷办事而获得的实物,也就是米。一般来说,禄米是一年发一次的,并且是石为计量单位;俸料钱,和它的字面意思一样,就是官员从朝廷获得钱财。俸料钱在贞观时期除了俸钱以外,还包括食料、杂用。不到到了开元时期,俸料钱就增加了一项课钱,这里的课钱也叫资课,指的是给仆人的役钱。

从京官和地方官禄米的变动入手,窥探唐朝前期俸禄制度的演变

因为在唐朝前期的时候,京官会根据不同的等级和官品而拥有方暗和庶仆,其中防暗就是护卫之类的,庶仆就是侍女、侍从。只有五品大官以上才会有防暗,六品以下的都是庶仆。除此之外,职田也是唐朝官员最为重要的一项收入,职田一般是根据官员所执事的官品来分配的,一般这些官员在离任的时候,是需要交出来的,给下一任官员。

唐朝前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变化,俸禄制度也在随之而改变,同时,唐朝前期在京城内的官员和在外面的地方官,他们的俸禄制度也是不一样的。

一、唐朝前期,京官和地方官禄米的变动和差距

首先就是禄米的变动,唐朝前期的俸禄制度是继承了隋朝的。根据在《武德》中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唐朝的禄令是在隋朝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唐朝时期给京官的发放的禄米数量相比隋朝有了减少。禄米的数量以石为单位计量,每年发放一次,统一由京仓发出。

从京官和地方官禄米的变动入手,窥探唐朝前期俸禄制度的演变

武德年间,朝廷规定京官正一品发放禄米700石、从一品600石、正二品500石、从二品460石,禄米的数量随着京官等级的降低而减少。

贞观年间,禄米在总额数量上发生了变化,不过贞观时期的禄令和武德时期的禄令在各品官员上所发生的改变并不是很大。正一品到从七品都没有变化,只是正八品从武德时期的60石增长到了67石,增加了7石;

从八品从武德时期的50石增长到了62石,增加了12石;正九品从武德时期的40石增长到了57石,增加了17石;从九品从武德时期的30石增长到了52石,增加了22石。也就是说,贞观年间,官员的等级越低,禄米数量增长的也就越多。

贞观时期的禄令一直到开元年间都没有再变过了,基本上是完全一样。而之所以没有变化,是因为这和当时的发展紧密相关,开元盛世是众所周知的,所以当时的唐朝生产力充足,供应不断,因此物价和米价也就处于一个非常稳定的局面了。但是由于开元年间官员的总数量快速增加,所以禄米在总额上也就有了变化。

地方官在武德时期是没有禄米的,尽管经济的发展,但是地方官获得禄米也还是一个十分困难的过程,当时的地方官只有获得过上考的才有机会获得禄米。到了贞观时期,地方官才和京官一样能够获得禄米,但是地方官所拿到的禄米始终是比京官低的,并且地方官的禄米来源也并像京官那样,地方官的禄米不是由朝廷统一发放。另外,从贞观时期开始地方官的禄额就一直都没有变过了。

二、唐朝前期、京官和地方官俸料钱的发展及不同

其次就是俸料钱,当时的俸料钱包括俸钱、食物、和杂用,是不包括防暗和庶仆的钱,俸料钱是唐朝官员的主要钱财来源之一,唐朝前期发放给京官的俸料钱也在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首先就是给官员发放俸料钱的条件变化,贞观年间,朝廷给官员发放俸钱是根据官员的本品来发放的,给官员提供一个稳定的收入,由此可见当时的唐朝是比较重视官员的出身的。但是只根据官员的本品,而不看官员的职务轻重就发放俸钱,这就有失公平了。

从京官和地方官禄米的变动入手,窥探唐朝前期俸禄制度的演变

所以到了乾封年间,发放制俸钱的标准就改成了根据官员的职事品。这样一来,就很好的调动了官员的积极性,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效率,也正是这一项改革,很大的限度上推动了唐朝的发展。

其次就是俸料钱的来源发生了变化,唐朝初年,国库是处在一个十分空虚的状态的,因此俸料钱都不是中央发出,而是由公廨用放贷所获得利息来发放,但是因为公廨的多次废置、复置而导致非常不稳定,因此俸料钱的来源也就十分的不稳定了。永徽年间,京官的俸料钱有了比较稳定的来源渠道,那就是税务,朝廷通过每个月收税的方式来给官员发放俸料钱。

另外,俸料钱的最大的改变就是俸钱的数额。乾封年间的俸钱数额相比于贞观时期有了提高,其中三品到七品是不变的,一品由贞观的9.8贯提高到了11贯增加了1200文;二品由贞观的98贯提高到了9贯增加了1000文;三品由贞观的6贯提高到了6.1贯增加了100文;八品由贞观的1.6贯提高到了1.85贯增加了250文;

九品由贞观的1.3贯提高到了1.5贯增加了200文;而乾封时期之所以提高俸钱,这和当时的政治有关。乾封时期铸造了一种新的钱币“乾封泉宝”,所以当时的货币就开始贬值了,另外当时的唐朝因为和高丽还有吐番战争,生产上面也有了停滞,导致供应不足,物价全部开始上涨。

从京官和地方官禄米的变动入手,窥探唐朝前期俸禄制度的演变

到了开元二十四年,朝廷开始将俸料钱进行较大规模的改变,也是这一改变标志唐朝时期俸禄制度已经逐渐完善了,那就是将俸料钱和防暗、庶仆全部结合到一起,以月为单位发放的月俸制度。

单从官员以年所得的俸料钱来看,开元年间的总额确实要比乾封年间高很多,但这其实是因为乾封时期的俸料钱不包括防暗和庶仆,如果将开元年间的俸料钱减去庶仆和防暗,其实也就差不多了。而将防暗、庶仆结合到一起,这一政策也反映了当时杂役对官员的依赖关系逐渐松弛了。

地方官的俸料钱在记载上并不多,但是当时地方官也是有俸料钱的,只是与京官的俸料钱相比,也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地方官的俸料钱发放与京官不同,他不是按照品级由高到底发放,而是将公廨所获得的利息由高到低向府州县的上中下为差发放,另外由于每个地方公廨所获得利息不同,所以地方官所获得得俸钱也就不相同、不稳定了。

贞观到乾封年间,京官的俸料钱一直是月俸所占的比重最大,但是到了开元时期,就变成了资课站比重最大,由此也可见资课的收入在京官的所有收入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了。

三、唐朝前期,地方官职分田收入高于京官

最后,就是职分田了。职分田也是京官的一项重要的收入方式,唐朝相对于隋朝来说,同一官职的所得的职田面积有了明显的增长。武德年间,一品官员可得12顷田,二品的10顷,三品9顷、四品7顷.....随着品级的降低,所得的职田面积也在减少,京官的职分田收入主要就是靠出租,百姓通过缴纳职分田地租的方式来经营土地。

从京官和地方官禄米的变动入手,窥探唐朝前期俸禄制度的演变

但是其实在官员所有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是比较小的,就拿贞观时期来说吧,当时京官每个月可以拿到月俸9.8贯,一年也就是98贯,一品京官一年拿到禄米700石,当时的米价是一石50文钱,那么一年的禄米也就是价值35贯。职分田一亩可产斗米,12顷就可以产出600石,也就是60贯钱,因此一品官员的职分田所能到的收入也就只占全部收入的百分之18.4。

地方官在职田收入上是高于京官,地方官官没有一品的,二品外官可分职田12顷、三品分10顷、四品分8顷,因此地方官所获得的职田面积是高于京官的,一般来说,二品地方官的职田面积高于京官2顷,三品到六品的地方高出京官一顷,七品到九品的地方官会比京官高出50亩。地方官之所以职田会比京官高,是因为地方官在俸禄没有京官高,所以就用增加职田的方式来弥补。

从继承隋朝俸禄制度以后,唐朝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已经逐渐形成完整的俸禄制度了,根据唐朝前期的京官和地方官在俸禄、职田等收入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京官的俸禄是高于地方官的,这主要是因为唐朝时期的强干弱枝,导致中央权力大,地方反之。

另外,唐朝在安史之乱前,所发放的俸禄,实物是比较多的,而在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俸禄中钱财的比重逐渐提高。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发现,唐朝时期俸禄的多少和经济的发展和物价是否稳定都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参考文献:

《新唐书》

《旧唐书》

《资治通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