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从人才体系的制度建设入手,深入分析孝文帝的改革智慧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历史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这段时间战火纷争不断,人民流离失所。

但谁又能想见,恰恰是在这样的时局背景下,北魏孝文帝却能力挽狂澜推行改革,积极的促进少数民族和汉族人的融合,进而为整个北魏王朝迎来短暂的兴盛和发展。

从人才体系的制度建设入手,深入分析孝文帝的改革智慧

在孝文帝的改革中,人才体制的变化发挥了关键作用,如果没有大量的优秀人才为孝文帝的改革奔走效劳,仅凭孝文帝一人之力很难扭转北魏局面。也正是孝文帝明确的人才体制转化,为北魏的发展迎来了转机,也为后世北魏的人才体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其他领域的变革提供了人才。

一、人才晋升理念和原则的根本性转变

1、九品中正制的新元素

十九年,又按照家世、官爵等标准,将代北以来的鲜卑贵族定为姓、族,姓为高,族次之,其中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言,一同四姓。"。

用人制度改革的内容是选拔那些优秀人才,实行俸禄制度,确立考绩法,促进整体官僚体系的素质提升。在当时,主导社会人才晋升的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和门阀制度。这两项关键制度也成为孝文帝改革的着重点。孝文帝:"苟有才能,何必拘族也。彪虽宿非清第,本阙华资,然识性严聪,学博坟籍,刚辩之才,颇堪时用,兼忧吏若家,载宣朝美。若不赏庸叙绩,将何以劝奖勤能?"

孝文帝将所有鲜卑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根据家族血统和皇权尊贵程度以及个人的才能大小来对鲜卑族进行姓氏的重新分配。这样既区别了个人的尊卑等级,又确保了这些留下来的大族姓氏并非无能之辈。

"为牧之道,亦难亦易。其身正,不令而行,故便是易;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故便是难。又当爱贤士,存信约,无用人言而轻与夺也。"门第管理中的第2项改革是对汉人门第的重新论定,州郡县中专门设立官员负责管理姓氏的评定。拥有评定权力的中正官必须是德高望重,并且具有一定才能的人,否则不可以成为中正官。

从人才体系的制度建设入手,深入分析孝文帝的改革智慧

这一原则确保了九品中正在运行过程中不会产生腐败现象,也使得每一个被评定过的官员都心服口服。这两项改革内容为九品中正制确立了新的发展方向,也是对它的完善,使得选举人才的制度更加合理和健全。

2、以青齐的人口迁移为例,看孝文帝的改革理念

"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吏清政平,断狱省简"。孝文帝人才改革的重要原则是看重品行和才能,门阀与出身只作为参考标准。对于那些并非出身于豪门的优秀人才,孝文帝也主动给予机会,这更体现了孝文帝改革的进步性。

公元469年,北魏统治青齐地区之后,这片土地上最具有影响力的贵族人士便被迁移到了北魏的首都——山西大同,并专门设立平齐郡,对这些被迁过来的贵族进行统治,只有少部分的优秀贵族人才在被迁移之后受到了孝文帝的重用。那些没有才能和品德的贵族人士则受到了冷落和打压,他们甚至沦为俘虏,被发配到苦寒之地充军,平齐郡的设立和管理方式恰恰体现了孝文帝对于人才的重视。

从人才体系的制度建设入手,深入分析孝文帝的改革智慧

二、俸禄制整治官场,考绩法激发潜能

关于门阀和人才的任用,孝文帝的管理方案可以总结为重视选举制度,广泛地任用各个阶级层次的人才,确保社会公平,维护国家统一和王朝的兴旺。

1、俸禄制度效果显著

选拔优秀人才为我所用之后,孝文帝的用人制度建设并没有完全结束,他开始着眼于惩处和监察机制的建设。公元484年,他开始实行俸禄制度,这项制度使得贪赃枉法的腐败情况得以改善,恰当地肃清了当时的官场风气。

从人才体系的制度建设入手,深入分析孝文帝的改革智慧

俸禄制度明确规定了不同品级的官员所获得的薪水和俸禄的多少,在俸禄之外的多余收入则被视作贪赃枉法。俸禄制度实行之后,均田令也随之实行,地方官员可以按照官职的大小,获得一定数量的田地,但这块田地不允许转让和买卖,在官员离职时要及时上交朝廷。

贪污的官员受到严厉的惩罚,有的被发配冲军,有的则要服劳役,被发配到苦寒之地,为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从488年到491年的6年时间,就有不下10位地方亲政长官被罢黜,贪赃枉法情况也有了很大改善,孝文帝在惩处贪官的过程中不会因为他是否有贵族血统而改变对他的惩罚一视同仁,对所有官员都采取统一标准。这种大义灭亲的俸禄制度实行决心,更让许多有侥幸心理的官员打消了自己的贪污念头。

2、杜绝诬告行为

俸禄制也不仅局限于成熟他的另一方面便是对有作为有成绩的官员进行奖励。在其位谋其政,兢兢业业做官的优秀地方官,会被予以提拔,而那些随意诬告,地方官员的小人则会被严厉打压。沛郡太守邵安、下邳太守张攀诬告上司徐州刺史薛虎子,镇将元伊利诬告青州刺史郦范,两次诬告的主犯都被严惩不贷。

从人才体系的制度建设入手,深入分析孝文帝的改革智慧

此外,孝文帝还采取了手下大臣高闾上安边之策——"任将之道,特须委信","君臣相体,若身之使臂"。制度实行的结果是官场风气得到重整,孝文帝所推崇的儒家治国理念也使得国家上下官僚体系都正常稳定的运行。

三、职员令和考绩法的推广

1、职员令与考绩法互为表里

"心平性正、抑强哀弱、不避贵势、直情折狱者可为上等"。

用人体系改革的另一个里程碑是在公元493年到公元500年的7年间所不断颁布制定修改和实行的职员令,它更使得官僚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职员令规定了不同级别不同类别的官员的名称,品级和具体职责权利与义务等等,这直接为考绩法提供了制度性基础。

从人才体系的制度建设入手,深入分析孝文帝的改革智慧

公元494年,考绩法横空出世。这项法令的前身是两汉时期的人才任用制度,孝文帝将考绩法与职员令融合在一起,明确规定不同官员的职责和官位名称,从而根据政绩对官员进行品评,不断选拔优秀人才,对那些没有成绩的官员进行降级,这项制度直接调动了地方官勤政为民的工作积极性。

"自卿等在任,年垂二周(年),未尝言朕之一失,献可否之片规,又不尝进一贤而退一不肖,此二事罪之大者。"从录尚书事、尚书令开始,对尚书诸官一一进行考评降黜。"考绩法的原则更体现出孝文帝选拔人才的决心和整治官僚的正确态度,他规定所有5品以上的地方官由君主亲自进行品评,这也直接敦促那些手握大权的官员在工作上要慎之又慎。

2、改革过程中的中流砥柱

王肃作为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大臣,在职员令的推行过程中也积极奔走,对这项制度的贯彻,起到了关键作用。他本是琅琊王氏的豪门贵族,但在孝文帝改革之后便忠心跟随并为他所用。孝文帝也多次主动和王肃进行商讨,对制度改革的蓝本和运行的过程进行考究,从而上下一心,提高了改革措施的运行效率。

王肃的支持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孝文帝的改革得到了贵族阶层的支持,如果世家豪门反对孝文帝的用人措施,那么改革便很难被推行,但正是这样有效但却没有大动干戈的制度,恰到好处的使得大多数世家大族都愿意投身于改革的行动中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笑容改革的先进性以及他所做足的充分准备。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

从人才体系的制度建设入手,深入分析孝文帝的改革智慧

评价孝文帝说:"选举之法,先门地而后贤才,此魏、晋之深弊,而历代相因,莫之能改也。夫君子、子人,不在于世禄与侧微,以今日视之,愚智所同知也;当是之时,虽魏孝文之贤,犹不免斯蔽。故夫明辩是非而不惑于世俗者诚鲜矣。"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从用人制度改革入手,然后深化到经济、军事,乃至于国家都城等方方面面,但如何用人成为改革的精髓也是孝文帝改革智慧的集中体现。

当官僚上下一应人等都同心协力推动国家改革事务的进展,那么改革便会是事半功倍。如果官僚上下不仅没有才能,而且贪污成风,这将会严重影响改革措施的贯彻与执行,所以九品中正制度和门阀制度的转变使得更多的人才能够进入上层统治阶级。

而俸禄制度和职员令的发布又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官员的行为,使得更加清廉的作风在官场中得以形成这样上下制度的结合,使得宏观与微观上层与下层能够统一。从而提高政府的运行效率,使得改革效果更为显著。

从人才体系的制度建设入手,深入分析孝文帝的改革智慧

在多项制度推出并得到实施之后的几十年间,国家内部的政治风气得到整改,孝文帝的各项改革也在人才体系变化的背景之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北魏统治阶级的官员素养和执政能力也得到大规模提升。

最关键的是,九品中正制中选贤举能的原则为下层的优秀人才提供了上升的通道,而考绩法与俸禄制度又确保官僚体系中的每一位官员都能得到合理的监督。

这样成熟的人才晋升和管理体制,为朝廷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他们在国家治理中积极出谋划策,竭忠尽制,使得国家走向中兴与繁荣,为后世的王朝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资治通鉴》

《魏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