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稿件 I 休謨《論自殺》筆記及三個疑問

讀者稿件 I 休謨《論自殺》筆記及三個疑問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哲友稿件

總地來看,休謨不排斥自殺。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休謨是支持人通過自殺趨利避害、更好第完成生命過程的。

休謨首先提出,根據所有古代哲學家的觀點,自殺行為都不應該被視為有罪而遭到譴責。相比於迷信和錯誤的信仰,哲學不僅具有有用性,而且在有用性的基礎上,有著迷信和錯誤信仰難以具有的可靠性。而人的一般判斷力和現實生活的實踐只服務於人生的大多目的,在此特殊問題上則是失語的。

當健康的哲學佔據人的心靈的時候,迷信就會被根除——迷信建立在錯誤的根據之上,一旦哲學激起人更加強有力的、正直的情操,迷信就會破滅。哲學只要不淪為謬誤或者太過於深奧以至於導致實際有效性的喪失,便一定會顯現效力。

迷信的人是怯懦的。正如迷信之人在睡眠時感受不到安適卻因受恐懼的支配難以入眠,,迷信之人在面對死亡時也會受恐懼的支配,並在恐懼的威脅下,放棄造物主賦予人類的死亡權力,將生命視為可憎的東西。恐懼之於人的意義,即加深人的痛苦。

人生活的地方,是造物主設置的物質世界和動物世界——在物質世界中,造物主為萬物樹立普遍法則;在動物世界中,造物主賦予一切活物以肉體和精神力量。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相互作用,呈現出一種混合、聯盟和對應的關係,並能夠導致驚人的和諧與均衡。憑藉這些加之於無機體和有機體之上的法則,上帝建立起對宇宙的統治。

在世間面臨各種問題的人,在此被要求運用自己的判斷力和鑑查力,調用被賦予的各種本領,使自己得以平安幸福地生存。事實上,一切動物都可以在這個世界上運用自己的審慎和技巧,在自己的力量範圍內改變自然的一切運作——如果不運用這種力量,它們就一刻無法存活,換言之,對這些力量的運用成為了動物存在和維持純在的必要條件。人的生命取決於物質運動的普遍法則,但打亂這些法則並不意味著人對神的力量的僭越。

在這樣的意義下,如果說人結束生命是對造物主的僭越,那麼人通過自己的行動延長生命也是對造物主的僭越。神要求人順應天意,但是這種順從並不排除人的技巧和努力。通過這些技巧或者努力,人可以制止或者逃避災難的來臨,包括活著的不幸。在不幸的人生中苟延殘喘沒有意義,但選擇自殺的人仍然感謝神曾經賦予他的一切美好事物,包括選擇死亡的權力,使他能夠逃脫災難的威脅。

況且,沒有哪個生命能夠擺脫神的安排,人的力量的發揮——不管是建設性的還是破壞性的——都是神的作品。人的活動要麼都是無辜的,要麼都是有罪的。

神的力量統治一切,如果神不授意人自殺,人也不會自殺。當人感受到的痛苦和悲傷大大超過了人的忍耐力,使人對生命感到厭倦時,上帝即在用最清晰準確的語言向人授意。而且,人對死亡的恐懼是天性,人不會因為微不足道的事情貿然去死。

個體人的存在對宇宙來說並不特殊,人死後,人身體的物理構成仍然存在於宇宙中。

死對死者自己的意義要比對旁人的意義大。即使這樣的意義同整個宇宙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個人的行動可能會破壞社會,招致造物主的憤怒,並激起當事人內心的自責和旁觀者對當事人這種行為的反感。但是個人的自殺行為並不對社會造成傷害。一方面,自殺者只是不再做對社會有益的事情。但人做有益於社會的事的義務是有限的,人退出社會後,這種義務對人的要求幾乎減小至無。另一方面,在有些特殊情況下,人的自殺不僅對社會無害,反而還是有益的:example1.無力於社會公益、成為社會負擔、阻礙他人為社會做貢獻的人自殺;example2.俘虜為守住秘密自殺;example3.被判刑的罪犯通過自殺規避死法更加痛苦的刑罰。

自殺不同於《聖經》十誡中的“不可殺戮”,“不可殺戮”的對象指向他人,他人是和我有區別的他者。

自殺是一種人的長處,連神也不能及——即使神願意,神也無法自殺。自殺是神賦予人各種處罰的同時的最高恩惠。

休謨的結論是:“若說自殺是有罪的,那時因為我們因為怯懦而自殺;如果自殺是無罪的,那時因為當生命成為重負時,審慎和勇氣趨勢人了斷此生。我們為社會樹立了榜樣,人們效仿它,要麼留下幸福生活的機會,要麼有效地擺脫一切苦難;正因如此,我們對社會才是有益的”。

Questions:

1.人的自殺行為在人那裡基於人對自己對自己處境的判斷,它不完全是理性的。人按照上帝的授意自殺,但是,具有偶然性的人能正確的領會上帝的授意嗎?

2.怯懦和勇氣被看作判斷自殺是否有罪的情感標準,但是怯懦和勇氣並非截然二分的,這樣的判斷標準是否有失公正?

3.破壞社會的行為招致鄰人的不滿和上帝的譴責,但是對社會的破壞難道不在上帝的安排之中嗎?

读者稿件 I 休谟《论自杀》笔记及三个疑问

微課推薦

01 20位哲學家醍醐灌頂的生命策略

普通人學習哲學,並不是要做學問,而是想從哲學中獲得啟示,再匹配到自己的人生經驗上,不斷地思索、懷疑、反思······從而組織成自己的哲學,找到應對各種問題的方法。

這門哲學課程將圍繞人生中有關孤獨、愛恨、生死、迷惘、慾望等20個“大問題”展開,每個“大問題”分為5講,為你講述海德格爾、亞里士多德、叔本華、尼采、加繆、柏拉圖、薩特等20位古今哲學家的思想體系,從中探索出屬於自己的生命策略。

读者稿件 I 休谟《论自杀》笔记及三个疑问

02 104堂跨越2000年哲學史的智慧課程

這門課程不追求“效率”,並非把教科書式的哲學導論直接扔給你,而是精心地把艱深的思想“研磨”成生動的故事和輕鬆的講述,用一整年的時間,通過104堂課程,帶你一點點了解漫長的哲學史和哲人的思想精髓。

主講人會為你解析《存在與時間》《理想國》《沉思錄》《會飲篇》等20本經典哲學著作的精華內容。涵蓋古希臘羅馬哲學、近代早期西歐哲學、德意志古典哲學、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等內容。

读者稿件 I 休谟《论自杀》笔记及三个疑问

03 100+部文藝作品的哲思與啟示

每堂課程開始,主講人都會以一部電影,一本小說或一首樂曲切入,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從鮮活的感情經驗和體悟出發,再上升到哲學性的疑問和反思,讓聽眾更輕鬆地打開哲學思考大門。

另一方面,好的文藝作品除了娛樂的功能,背後還包含著一種生命體驗、一種生活的可能性。深刻地理解文藝作品背後的內涵,不拘泥於自我,更加了解他人,瞭解外部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