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六十三至六十四章詩解創作 作者:李府鍾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能成其大)詩解創作 作者:李府鍾

《道德經》第六十三至六十四章詩解創作 作者:李府鍾


原文: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詩解如下:

做人辦事 若從無私心 ,才能有所作為。

將大小事情的困難解決,

達到平安無事無悔。

貪慾有味看淡無味,如何取捨才對?

大事生於小,多事起於少;

要未雨綢繆,預防功虧一潰。

以德回報怨恨,寬容和諧社會。

將事情想得困難一些,

辦起事來就容易到位。

但要成就一番大事,

切莫疏忽點滴細微。

天下複雜的難事,先從簡易做起;

天下的大事成功,必從細小積累。

因為聖人不妄自稱大,

知道剛強容易折碎。

所以能完成大業,可稱居功至偉。

那些輕易承諾 ,言行十分虛偽;

必將失信寡助,喪失民心可悲。

很多容易之事,必多困難伴隨;

因為聖人辦事,將易事想得難幾倍。

所以最終解決困難,化難為易事順遂。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無為無敗)詩解創作 作者:李府鍾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詩解如下:

局面在安定之時,容易維持常態機構;

事變在沒有徵兆時出現,

容易產生不軌圖謀。

脆弱的物質,容易稀釋消解;

細微的東西,容易散失遺漏。

理事要在尚未發生之先控制局面,

治國要在禍亂沒有產生以前斬斷源頭。

合抱的大樹,生於細小的幼苗;

九層的高臺,起於基礎的泥土。

千里的遠行,開始於腳下的第一步行走;

所有的作為與成功,

都建立在無數次的失敗之後。

過分的執著,會增加損失的風險;

三思而行,才能走出光明的大路。

因此,聖人崇尚無為的理念;

就不會成為失敗的俘虜。

放棄執著,兼聽則明;

就不會遭致損失輕浮。

民眾辦事,由於缺少恆心;

常常敗在快要成功的時候。

如辦事,始終保持當初的謹慎;

則不會讓失敗之事發生在前行的旅途。

聖人也有慾望,卻能控制住慾望與不足。

不以高貴的身份獨尊,

不稀罕難得的貨物收購。

學習別人所沒有學習的知識,

反覆檢討,將大家易犯的過錯補救;

以遵循萬物的自然本性規律,

不妄加人為干預,步步走向優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