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具有代表性的旅遊亮點!忻州中華長城博物館年內竣工

記者從忻州市政府8日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獲悉,忻州又一大旅遊亮點項目——中華長城博物館(園)項目主體將於年內竣工。

中華長城博物館(園)項目位於光明街以南、橋西街以北、現代雙語學校以東、古城生態停車場以西,總佔地167.74畝,總建築面積1.7萬平方米,總投資約4.46億元。項目已完成了選址、勘界、立項(備案)、勘察設計招標工作等前期工作,項目建設用地已納入2019年第三批次建設用地報省國土廳,項目方案設計正在審定之中。預計今年完成主體工程建設。

長城是中國獨有的文化標誌,在我國曆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忻州是我省長城分佈最大的區域,跨越戰國至明等歷史朝代,總長度1000多公里。在忻州修建長城博物館(園),具有獨特性和代表性,對於保護長城遺址、傳承歷史文化意義特別重大。

該博物館(園)建成後,將被打造成為忻州市又一個旅遊亮點,並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發揮其重要作用,帶動忻州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同時,進一步促進忻州市精神文明建設總體水平的提升。

新聞背景


忻州是山西省長城分佈最大的區域,14個縣(市區)中13個都有長城,除了定襄。忻州長城的修築歷史跨度久遠,有戰國、秦、漢、北魏、東魏、北齊、北周、隋、宋、明等朝代,總長度1000多公里。其中,又以明代長城居多。

明朝時邊境戰亂不斷,為了抵禦蒙古鐵騎的入侵,護衛京師,明朝不斷地在北方設險置關,修建了內邊和外邊兩道長城。其中,內邊是指西起山西偏關縣,往東經過神池、寧武、代縣、朔縣、靈丘、河北淶源、懷來,抵北京延慶縣的長城。內邊多建於高山之上,易守難攻,在軍事防禦上有著非常重要的戰略位置。這條防線上,河北境內有內三關,分別為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山西境內有外三關,分別為偏關(偏頭關)、寧武關、雁門關外三關當中,偏頭為極邊,雁門為衝要,而寧武位於兩關之中,地理位置尤為重要,《邊防考》中記載:“以重兵駐此,東可以衛雁門,西可以援偏關,北可以應雲朔,蓋地利得勢。”

外三關歷經的古今戰事,是全國其它關口所不能比擬的,由戰事、民族交融等積澱下的長城文化,也是其它關口遠不能及的。這

著名的“外三關”全部都在忻州境內,分別位於偏關縣、寧武縣和代縣。

除此之外,忻州長城還有很多值得驕傲的地方,有著許多的“第一”“唯一”“之最”,比如,雁門關是萬里長城第一關,偏關老營城堪稱中華長城第一堡,岢嵐宋長城是全國唯一發現的宋代長城,寧武關是中國明長城段唯一的水關,平型關是現代戰爭中最有名的關口,雁門關是萬里長城中經歷戰事最多的關口……由此可知,忻州長城在中國長城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打造具有代表性的旅遊亮點!忻州中華長城博物館年內竣工

忻州長城示意圖

近年來,山西確立了三大旅遊新品牌,重點打造“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旅遊板塊,推動省內文化旅遊的融合發展。為響應這一號召,同時也為了更好地保護長城資源,讓更多人瞭解忻州長城乃至山西長城的悠久歷史,忻州市政府決定籌建中華長城博物館,並於近期進行了一系列工作。6月2日和3日,忻州市政府召開專題會議,其中,就中華長城博物館的建設工作進行了研究討論,出席會議的專家學者從選址、策劃、文史資料收集、建設等方面提出意見和建議。

長城博物館建設的相關工作由忻州市人民政府委託忻州師範學院負責。為積極完成任務,6月15日至19日,忻州師範學院黨委常委、副院長李丹帶領相關人員前往山海關長城博物館、八達嶺中國長城博物館、嘉峪關長城博物館進行考察調研,為忻州中華長城博物館的建設提供了思路。

6月28日,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中國著名長城專家、《中國長城志》總主編董耀會先生應邀來到忻州,作長城保護研究與開發利用學術報告。報告會上,針對忻州長城博物館的建設,董耀會先生從傳播、展示、研究、教育的功能定位上分析了它的選址問題,為忻州博物館的建設提供了理論依據,同時也提出了一些建議和要注意的問題。

忻州,是長城的博物館,擬建設的中華長城博物館,將成為一座全面反映忻州長城歷史和現狀的專題性博物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