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西汉的强盛,给了武帝傲视天下的底气

前言

西汉作为我国封建历史时期第二个大一统王朝,即使到了今天,依然是历史学家们重点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之一。纵观西汉整个历史时期,我们可以看出西汉的建立、发展、强盛再到最后的衰落就是一个封建王朝完整的兴亡过程。

如今人们对于西汉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汉武帝执政的阶段,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汉武帝时期的西汉固然十分强盛,但是也离不开西汉初期所奠定的基础。

早在刘邦建立西汉之初,就已经建立了修生养息的发展政策。政治上剪除异姓王的割据,军事上不断完善军队建制,经济上注重减轻赋税劳役,鼓励百姓积极参与农业生产,保证王朝赖以生存的小农经济基础稳定发展,已经为之后的文、景二帝奠定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局面。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西汉的强盛,给了武帝傲视天下的底气

汉文帝

文、景即位之后,对于高祖的黄老思想继续保持,并且将众多关乎国计民生的政策进行了制度化的安排。赋税固定到三十税一,劳役规定可以缩减期限,法律制定上以宽减省罚为主要原则。文、景时期最重要的成就是对高祖留下来的同姓诸侯们进行了武力平定,西汉已经步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这也为年轻的汉武帝舒展其雄才伟略,为西汉的强盛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汉书》载:"吳大敗,士卒多飢死叛散。於是吳王乃與其戲下壯士千人夜亡去,度淮走丹徒,保東越。東越即紿吳王,吳王出勞軍,使人鏦殺吳王,盛其頭,馳傳以聞。"

刘彻即位之后,西汉的发展形势一片大好,不论从中央还是地方来看,都处于一片祥和的氛围当中。但是有一点不足的就是,西汉初期的那种黄老思想依然在当时占据主流地位,这种以和为贵、无为而治的治国方式,在逐渐强大的西汉已经不太实用了。更重要的是当时西汉许多政策法令还是沿用秦朝时期的,汉武帝不愿做守成之君,便开始了他对于帝国全方位的改革之路。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西汉的强盛,给了武帝傲视天下的底气

农业有序发展

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帝国的官僚统治基础

西汉的中央机构,尤其是决策集团依然采用的是秦朝时期的三公九卿,这对于西汉初期王朝的治理和政务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前几任皇帝也一直对他们表示尊重,尤其对丞相的态度更是谦恭之至。所以丞相在汉武帝以前的地位一直都是非常高的,国家的所有政事都需要经过丞相过目和决定,甚至还包揽了王朝的行政权。

汉武帝是一个不堪束缚的君主,因此他想要最大程度提高皇权的地位,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即位就开始不断扩张皇权,渗透到王朝的各个机构,这就和当时的丞相发生了冲突。汉武帝设立了一个由自己的亲信官员组成的参谋集团成为自己的秘密领导班子,汉武帝规定关于国家管理的重大政事无需经过丞相过目,直接交给自己,并与自己的参谋集团进行商议,当时被称为"内朝"。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西汉的强盛,给了武帝傲视天下的底气

汉武帝

"内朝"的出现标志着丞相之权有所削弱,这也是汉武帝直接向昔日位高权重的丞相所发出的挑战。从此以后,王朝的重要政事全部通过武帝组织的"内朝"进行商议决策,然后在将结果或者诏令发给丞相去执行。由此可见丞相的权力已经局限于决定一些不太重要的事情,并且在职能上更趋向于一般的行政机构,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汉武帝将皇权在中央决策机构的地位得到显著提高之后,便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军功地主到了汉武帝时期大多数已经走向末路,继承爵位之人大多是一些碌碌无为之辈,武帝十分看不上他们,便开始为帝国选拔人才。他接受大臣意见设立了察举制,让地方各郡推举品德高尚、口碑较好的人上报中央,考核通过之后在担任正式官员。这种方式为中央选拔了众多人才,有效地扩大了王朝官员来源的范围和统治基础。

《资治通鉴》载:"朕獲保宗廟,以微眇之身託于士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亂,唯二三執政猶吾股肱也。朕下不能治育羣生,及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以匡朕之不逮。"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西汉的强盛,给了武帝傲视天下的底气

董仲舒

经济大规模改革,王朝走向经济强国

西汉的经济虽然经过了文、景时期的努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恢复,并且王朝各方面也基本上达到了新的高度,但是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使当时的经济又遭到了不少损失。另外,各诸侯国地区原来都有着自己的财政系统,尤其是在货币方面与中央有着巨大的差别,一个高度统一的王朝却没有相统一的货币,这令当时的商业贸易无法顺利进行。

汉武帝继位之后,发现了这一问题,率先从统一王朝的货币开始。

当时不仅各诸侯地区的货币与中央统一发行的不符,而且就连铸币权地方也掌握着一部分,这就使得中央无法实现财政统一。对此,武帝下令将地方,尤其是原诸侯国地区的钱币统统由中央进行回收,杜绝地方再次出现原来的钱币。除此之外,武帝还将铸币权收归到中央,严禁地方私自铸造钱币。中央将回收的钱币统统进行重新铸造,并且由当时的财政部门以五铢钱的形式重新发布。这种钱币重量很实,保值率很高,因此西汉经济得以健康发展。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西汉的强盛,给了武帝傲视天下的底气

五铢钱

原来地方诸侯还掌握着地方的资源控制大权,尤其是在食盐和铁器这种关乎国计民生的中药资源更是如此。七国之乱的爆发,就是因为吴楚两国长时间依靠自己封地的资源优势积累了足够的力量从而发动的。汉武帝鉴于教训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设立了专门管理盐铁生产和经营的部门,也就是说从此以后,诸如盐铁此类资源的生产和销售全部由中央掌握,严禁百姓和商人私自贩卖。

《史记》载:"願募民自給費,因官器作煮鹽,官與牢盆。欲擅管山海之貨,以致富羨,役利細民。其沮事之議,不可勝聽。敢私鑄鐵器煮鹽者,釱左趾,沒入其器物。"

汉武帝即位之前国家的物价一直都不是非常稳定,尤其是粮食,经常因为天灾歉收或者丰收而导致价钱过高或者过低。这对于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农民的农业收入都造成了重要影响,对此,汉武帝听取了大臣的建议设立了均输平准官员和机构来负责对全国的物价和物资运输进行调控。同时在京师设立平准官,负责全国物价的调控,这样原来那种物价不稳定的局面得到了很大改善。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西汉的强盛,给了武帝傲视天下的底气

桑弘羊

儒家思想的确立:独尊儒术

正如文章开头所说,西汉初期的几位皇帝在统治思想方面均采用了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这的确为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国家形势的不断变化,到了汉武帝时期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已经不在适合封建统治的需要了。

汉武帝即位之后,由于长时期推行黄老之学,统治者对于国家的各个层面都采取了尽量不干预,任其自由发展的政策,这就使汉武帝时期王朝的思想比较混乱。

《汉书》载:"至武帝卽位,進用英雋,議立明堂,制禮服,以興太平。會竇太后好黃老言,不說儒術,其事又廢。陽爲德,陰爲刑。以此見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这种思想混乱的局面发生在统治集团内部非常危险,这会使官员们丝毫不会将皇帝的威严放在眼里,因为他们习惯了那种自由散漫的政治氛围。皇帝的权威不能确立,便会引发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危机,因此汉武帝急需改变这种局面。他接受了大儒董仲舒的意见,主张采用儒家的治国思想,希望在仁政治国的基础上,重新确立大一统的思想基础。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西汉的强盛,给了武帝傲视天下的底气

孔子

董仲舒主张将皇权提高到跟天一样的地步,他认为君权神授,统治者是代替上天治理国家和百姓的,具有绝对的权威和力量。所以天下的土地和百姓都是属于君主的,当然君主也不可肆意妄为,一旦社会发生动乱那就是上天在惩罚不负责任的君主。由此董仲舒的说法将皇帝提高到与上天平等的地步。

同时董仲舒并不是一味采用儒家思想,他还吸取了法家、阴阳家等多种流派的思想,尤其是将法家那种强调君主专制的思想融入到儒家当中,形成了一套外儒内法的统治思想,这套思想为皇权的重新加强、思想的逐步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西汉的强盛,给了武帝傲视天下的底气

盐铁论

评价

西汉经历了三代君主的休养生息之后,终于在汉武帝时期迎来了王朝建立以来的最大最彻底的变革。汉武帝对于国家政治、经济以及思想层面的改革,都是具有深远影响的,这对于后世封建王朝的影响是一直存在的。

经济方面钱币的制造、盐铁在生产和销售方面收归中央掌握以及调控全国运输与物价的均输平准政策,这虽然不是汉武帝首创,但却是汉武帝时期进行了完善的整理和系统规划的。这为今后各王朝在经济层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

在思想层面确立了以儒家治国思想为核心,这保证当时大一统局面的巩固,儒家从此成为中国封建历史时期占据统治思想地位的重要流派。要知道此时的儒家已经不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流派,虽然有着儒家的外壳和理念,但是已经融入法家的思想。为了适合封建统治和君主专制加强的需要,儒家已经变成了一套外儒内法的思想。

总之,正是通过年轻有为的汉武帝在各方面的改革,使得西汉彻底摆脱了初期那会经济薄弱、发展较慢并且饱受匈奴入侵的落后局面。

汉武帝统治时期的西汉王朝正处于封建统治和国家实力不断加强和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为之后驱逐匈奴势力的大肆入侵、开辟震铄古今的丝绸之路,为西汉在古代世界的崇高地位都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