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基計劃”的湯和藥

教育部發布“強基計劃”意見,立即引起了熱議,大家紛紛分析“強基計劃”相比“自主招生”有多少多少的新變化。筆者到認為應該看到新計劃那些湯換了那些藥沒有換,是否還是新瓶裝舊酒。

首先來看招生學校。2020年目前公佈的學校是36所,全是雙一流學校。但是我們看到當初自主招生也是先在少數一流高校試行的。據本人向非“雙一流”學校招辦瞭解,不出意外的話,2021年就會推廣到擁有雙一流學科的高校。即是說,明年推廣後,基本“強基計劃”高校與原來的“自主招生”高校基本範圍一致了。大家知道,從985、211到雙一流學校、雙一流學科,沒有太多差別,只是名稱不同而已。

第二,招生專業。招生專業有一定變化,但是核心基礎的沒有變。“強基計劃”強調基礎科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而原來自主招生各校提供的專業也主要是這類基礎課學科、以及生源工作的專業。筆者孩子過幾年也高考,因此關注自主招生專業,但是看到各個學校提供的專業後,果斷放棄這條路,因為這些專業不考研是沒有出路的。“強基計劃”最大的亮點是學生進校後”本碩博貫通培養“,免了大家的後顧之憂。為這一舉措點贊!

第三,招生條件。預計基本不變,目前各個學校招生條件還沒有出臺,但是從強調培養基礎科學人才這個基本調調看,筆者估計數理化生計算機幾大學科競賽成績將被重新重視(2019年弱化了一下),從事基礎創新的人才應該有競賽表現出的學科潛質。所以,招生條件應該與原來自主招生差不多。

第四,成績構成。這個是一般人最關心的,但是筆者覺得是最不需要擔心的。雖然強調了高考成績佔85%以上,教育部本意是要學生綜合素質高的基礎上有一技之長。筆者認為,15%的操作空間比以前更大。就像藝考一樣,我們可以理解為,高考成績乘以85%再加上校考成績,而校考滿分值我想絕對不會是750*15%=112.5,200或300都有可能。大家要明白:加分是死的,比例是活的!

簡單進行了個比較。一句話總結:強基計劃只是針對當前自主招生問題的改良版本。為什麼要換個名號。大家都懂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