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選題的“小”“清”“新”之道

論文選題的“小”“清”“新”之道

首先,論文的選題要小。宋代學者程頤有云:“君子教人有序,先傳以小者、近者,而後教以大者、遠者。非先傳以近小,而後不教以遠大也。”教學是這樣,寫作也是這樣。以小見大,循序漸進,可謂學術通義。

現在許多論文寫作的通病,就是選題太大。這反映的其實是學識不足。無知者無畏,多大的問題都敢寫,寫起來才知道駕馭不了。學習一段時間後,腦子裡有了更細的概念,就能談論些具體問題。知道的越多,不懂的越多,選題也就更為謹慎。

那麼多小算小?打個比喻,合適的題目就像一個核桃,一隻手可以牢牢握住。過大過小,當然都不好。太小了,芝麻一樣,抓不住;太大了,西瓜一樣,抱不動。選題的大小,一方面要看研究者現在的駕馭能力。駕馭不了就是選題大了。只要覺得問題暫時還駕馭不了,就要馬上縮小,增加限定。另一方面,也要看學界現有的研究狀況。對於一些問題,早些年易於寫大題目,因為學界還沒有太多研究,相應的研究資料也少,而如今再寫那樣的大題目就不好把握了。

其實選題是不怕小的,總能夠“小題大做”。所謂“小”,是指切入點要小,儘量地將問題縮小到你可以把握的範圍。所謂“大”,是指視野要大,從小問題講出大道理。你的眼界有多寬,你的問題就有多大。所謂“賢者識其大,不賢者識其小。”(錢穆:《學龠》)從再小的問題出發,都可以看到自己從事研究的這個學科領域的發展趨勢,洞察到社會的發展方向,把握住國家乃至時代的核心問題。

論文選題的“小”“清”“新”之道

其次,對於所寫的題目,自己要確實想清楚了,或者至少知道,自己確實能夠研究清楚。這就是葉聖陶先生講的,“某個題目值得寫是一回事,那個題目我能不能寫又是一回事。”(《談談寫作》)

是的,想寫和能寫是兩碼事,研究和寫作是兩碼事。要寫作一個問題,總要對於這個問題有相對清楚的瞭解。最好是寫之前一直感興趣或者深有體會的問題。如果你對這個問題長期抱有興趣,一直有所追蹤,有所積累和思考,那麼做起研究來就可以駕輕就熟,得心應手。

要“想清楚再寫”,就要在選題階段多投入一點時間。選題階段花的時間越多,思考得越充分,後面就越少走彎路,越快做出成果。每篇論文都會將研究者在這個主題的所有積累、思考和知識“榨光”。選題之前,要靜下心來,做充分的文獻檢索,儘量蒐集和查閱已有的研究。學好文獻檢索,特別是電子資源檢索,應該是選題之前的必備功課。

甚至,只看各類文獻也不夠。何況,如果能夠藉助的都是前人成果,沒有自己的心得體會,也就不可能超越前人,做出自己的學術貢獻。別做從書本到書本的學問,這是初學者極易有的毛病,要格外警惕。要寫作一個題目,與其死讀書,不如先下些功夫,對自己的研究對象做一些初步的調查研究。有了實踐經驗,再邊思考邊讀書,對問題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題目也就可以定下來了。

論文選題的“小”“清”“新”之道

最後,選題要有新意。記得以前讀書,一位老先生講,《漢書》是塊“熟地”,不易有所發明,讓我很受啟發。不耕熟地,應該是一個初學者論文選題的基本原則。

“不耕熟地”,也就是要找尋“處女地”。學習要學習舊的,研究要研究新的。現代社會“日新月異”,還是有許多新的問題可供研究的,也還是有些問題現在研究不夠,有的問題已經發生變化,在其中我們可以選擇多多少少還能駕馭的問題來研究。

“新”,既可以是新材料、新問題,也可以是新方法、新視角。其中,提出新問題最難,運用新方法和新視角次之,而新材料是我們絕大多數同學都能夠也應該做到的。

總之,現在論文寫作常見的問題就是“過大、過生、過舊”,根源都在於沒有做好前期的選題工作,涵蓋的範圍太大,不瞭解已有的研究成果,缺乏新穎的材料和視角。依照“小清新”這三個選題原則,可以先是“題中選新”,從眾多題目中最“新”的問題開始。繼而“新中選清”,研究新穎領域中更為熟悉清楚的問題。最後是“清中選小”,選擇足以駕馭的問題,做到以小見大、察微知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