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棵傷害自己付出一切的《愛心樹》,還是沒有打動孩子的心



那棵傷害自己付出一切的《愛心樹》,還是沒有打動孩子的心

愛心樹


《The Giving Tree 愛心樹》是美國暢銷作家Shel Silverstein的作品,也是世界上最經典的繪本作品之一,出版30年來風靡全球。據說在美國,只要書店有賣兒童書,就一定會有Shel Silverstein的繪本出售。

早上順手翻開這本綠皮小書,就再放不下去了,一口氣讀完。那棵有求必應無怨無悔的蘋果樹,和那個一生求索,最終失去快樂感覺的孩子,交織出來的溫暖哀婉的感人故事,就這樣放上了心頭。

那棵傷害自己付出一切的《愛心樹》,還是沒有打動孩子的心

從前……

男孩常在大樹下玩耍,與大樹深深相愛。

時光流逝,孩子逐漸長大,很少快樂,很少再來。大樹常常感到很孤獨 。

孩子想要玩具,大樹送給他蘋果。孩子賣了蘋果買玩具。

孩子想要房子,大樹送給他樹枝。孩子用樹枝蓋房。

孩子想要船,大樹送給他樹幹。孩子用樹幹做成船。

大樹奉獻得只剩下樹墩了,依然很快樂。

很久以後,孩子要不動東西了,才回來坐在樹墩上休息。

大樹又很快樂。

那棵傷害自己付出一切的《愛心樹》,還是沒有打動孩子的心

她喜歡上一個男孩兒

忍不住想,要有什麼樣的覺悟,才可以像大樹這般無悔地不斷付出?要什麼樣的領悟,才可以避免傷害式的單向索取的悲劇?大樹與孩子曾經彼此深愛過,可哪怕大樹已給予得僅剩下樹墩,也沒有得到孩子感恩和愛的回應。

一開始,我想到這棵樹象徵父母。蔭護後人,不正是人類天性嗎?

父母應該是世上最無私的人。他們賜給孩子生命,精心呵護養育孩子,甘願付出一切還不圖回報。而孩子們坦然接受愛意,還不住伸手索取,認為父母的給予完全是天經地義的。

孩子長大後也少有人能全心全意,儘早行孝。所謂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當孩子們升級為父母后,大多隻顧得精心呵護自己的孩子,仍然會有意無意忽略回報父母。

等到自己也垂垂老矣,才意識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父母曾經強健的身軀透支太久終於倒下,孩子們也疲憊不堪地耷拉下自己的頭。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也可能,這棵樹是愛情故事中誤託終身的那個情種。像茶花女,像《巴黎聖母院》裡的埃斯米拉達,像那個沉江的杜十娘。愛情最會使人盲目,“我愛你,與你無關。”火辣辣短暫的歡娛與滿足後,是無盡的渴望、付出與等待,老了少年,謝了紅顏,直至九死無悔。

再深思,覺得這棵樹也可看作我們自己的內心映照。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畝田,每個人心裡有一個夢,一顆種子。用它來種什麼?種桃種李種春風。

小時候,我們的歡樂總是比煩惱多。可以盡情揮灑熱情,最本真的幸福俯拾皆是。小孩子從內到外都煥發著說不出的快樂和滿足。就像小學課本里,葉聖陶先生《糶米》裡寫的,小孩子們就算撈起浮在河面的髒東西來玩,也“惟有他們有說不出的快樂。”

然而童真悄然褪去,五色可以眩目,五音可以亂耳,慾望滾滾而來。我們不斷苛責他人,壓榨自我,用畢生精力追求無窮無盡的物質。離“成功”可能越來越近,離心田的幸福源泉卻背道而馳,越來越遠。

時光流逝,曾經的孩子老去,身心俱疲,連新的慾望都激發不出來,才回到樹墩上,麻木地坐下來喘息。這又何嘗不是在哀悼逝去的幸福與青春?

所以抽空歇歇腳,一起讀讀《愛心樹》吧,聽聽文中悅耳動聽的配樂朗誦,嘗試一下,找回簡單的快樂,回味那棵樹給過的無邊無際的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