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富點睛】"最暖躹躬"背後的故事一一魯迅故鄉的"越醫"風尚

有一種感動,叫讓人內心怦然一動。

從昨天傍晚到今天中午,在農曆二月初二,這個民間叫"龍抬頭"的日子,有一個穿越百年的畫面。一瞬間,定格在了魯迅故鄉的一一紹興市(柯橋)中心醫院。

這是一張現場抓拍的照片。

主人翁,是一個叫小寶貝(化名)的患者,他治癒出院時,主動向醫生鞠躬道謝。

而,作為醫院護士長的曹玲玲,一個小男孩病癒出院,按慣例送病人出門,剛打算揮手告別,小男孩向她突然鞠了一躬,曹玲玲立馬還禮。也就這短短一瞬間,恰恰創造了歷史的一個經典。

好在這一刻,被熱愛攝影的傅金可的鏡頭抓住了。

讓人記憶深刻的是,大凡到過浙醫二院,或瞭解院史的,都知道在醫院大門口,那一張百年老照片裡,有一個鞠躬禮一一時任浙醫二院(前身為廣濟醫院)院長:英國人梅滕更醫師,他在查房時,有一位小患者彬彬有禮地向他鞠躬。

深諳中國禮數的梅醫師,當即也深深鞠躬回禮。

不同的是,口罩一一這一特別的標識,讓二個小患者和二個醫生,有了特殊的含義。正當全國上下眾志城,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之際,這幅圖片意義非凡。

醫者仁心。

讓我們透過畫面,走進本文的主人翁家鄉紹興柯橋!走進主人翁的世界!走進主人翁背後的故事!

一一編前語


【鑫富點睛】


【鑫富點睛】


"越醫"風尚代代傳


古越紹興,素有"越醫"行走天下的美名。

作為魯迅故鄉閏土式的後人,我多年在紹興生活和工作。本身就一直對"棄醫從文,以筆拯救國人心靈與思想"的魯迅,當作一個長期而重要的課題在研究。為柯橋,這個國際"紡織之都"寫下過可觀的文字。

讓我眼睛一亮的是,從手機的朋友圈裡,我看到了一位鄉里知交一一在浙江省地方誌辦公室,正負責《浙江通志》總纂工作的顏越虎老師,他發的前後兩次同個話題的信息。

"我的一位學生傅金可,他拍攝的一張照片,昨天傍晚17:56:28 發出的照片……火爆是因為,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契合了人們內心的熱切期盼 —— 願醫者與患者之間的尊重與關愛,如這般代代相傳!"

看完這信息,出於對職業的敏感。我便追尋起畫面背後的故事。

【鑫富點睛】

紹興市中心醫院,前身為浙江省第二康復醫院。建於1951年6月。1958年9月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改名紹興第四醫院。1970年11月,紹興地區衛校併入醫院,稱紹興地區人民醫院,1973年4月再次改稱紹興第四醫院。2008年6月,整體收購了民營紹興華宇醫院,整合兩家醫院資源,建立了紹興縣轍縣設柯橋區前的一一紹興縣中心醫院(第二名稱為中國醫科大學紹興醫院)。

一幅今天被廣為熱評的圖片,其發源地的前生今世,印證了"越醫"風尚,代代相傳。


護士長曹玲玲其人其事


這些天,醫院的氣氛比任何時候都緊張,但曹玲玲的心頭卻被陣陣暖意包裹著,用她自己的話說是“從業21年,遇到了久違的美好”。這是今天柯橋日報記者邵榮英和酈曼麗、何倩霞的文字。

透過這張單純而美好的照片,講述的是2月19日,剛剛兩週歲的小寶貝,因身體不舒服被送進醫院,接診的正是曹玲玲。

時值疫情防控期,醫院對陪護人員進行了限制,小寶貝來到陌生的環境,既緊張又害怕,一直哭鬧不停。

面對哭鬧的小寶貝,曹玲玲輕聲細語地安慰他,並四處找小玩偶給他玩,分散他的注意力。

多年的醫護經驗,讓曹玲玲在最短的時間內取得了小寶貝的信任,為及早治療爭取了時間。經過細心治療,小寶貝的各項指標很快恢復了正常,4天后便順利出院了。

“曹護士長對孩子比我們還要細心耐心,小寶貝回家後還一直唸叨護士媽媽……”小寶貝的爺爺說起曹玲玲,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曹玲玲,一身粉色護士服,神情消瘦,但露在口罩外的目光,神采奕奕。

曹玲玲說,從1月23日臨時抽調到發熱門診以來,她已經足足工作了1個月,而家裡還有個要中考的兒子。

“沒辦法,疫情當前,我們醫護人員必須衝在第一線,這是使命,而我是黨員,更要帶頭衝到最前線。”

疫情緊急,全體醫務人員連日備戰,除了擔負日常大內科總協調,曹玲玲還主動承擔病區工作,與發熱病人、居家留觀人員密切接觸也成了她的日常工作。

對兒子的虧欠,曹玲玲說有內疚但也欣慰。

“他們把孩子託付給我,就是對我的信任,這也是我的一份責任。”她說,孩子康復後的天真笑容,是她最大的安慰。


抓拍畫面的傅金可其人其事


細節決定成敗。

同樣作為"醫務人"的柯橋區女攝影師傅金可的會抓拍、能抓拍、抓拍好,是她的功底。這幅畫面,為何讓許多人暖心?是因為傳神、入心。應該說是一一拍出了"最暖的鞠躬"!

前不久,傅金可拍攝的《中醫在民間》從細節入手,深層次展現中醫之“妙”。這在瞭解過她的於澤鋒筆下,是這樣說的:她歷時一年半,拍攝得到1萬多張照片,從中精心挑選出8張照片,參加第27屆全國攝影藝術展徵稿活動。作品成功入展,凝聚了傅金可的辛勤與專注。

傅金可是紹興市中心醫院檢驗科的一個醫生。

在繁忙的工作之餘,攝影,是金可最大的愛好。攝影的取材,她定在了她所鍾愛的中醫領域為主。

【鑫富點睛】

出生於中醫世家的傅金可,從小耳濡目染,對中醫有著深厚的感情。弘揚中醫藥文化,讓人們更深層次地瞭解中醫,是她的一個心願。

那麼如何用鏡頭來表現中醫呢?傅金可一直在思考。

在攝影界,拍攝中醫題材的人很多,傅金可在研究同類作品後,決定從細節入手。

在拍攝過程中,有幾張照片讓傅金可印象深刻。其中最神奇的莫過於蜂療。

“那是2018年5月,我們醫院中醫科在院長的支持下開展了蜂療,得此消息我立即跑去現場觀看了解。當蜜蜂伸出細小的尾針扎進患者皮膚的時候,我迅速按下了快門,一張極富衝擊力的照片便定格在相機中。如今,實施僅1年多的蜂療,已經治好了不少患者。”

傅金可非常感慨!

除此之外,讓傅金可印象深刻要算拍蛇酒。“

一想到要近距離面對蛇這種令人恐怖的動物時,我心裡有一陣恐慌。萬一蛇逃脫,咬過來怎麼辦?”

泡蛇酒,在中醫藥領域,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如何表現?

傅金可以蛇酒為背景,活蛇為前景,近距離拍攝。作品生動傳神地表現了泡蛇酒的過程,靜止的照片,卻富動態之美。

談到照片入選全國攝影藝術展,傅金可淡然笑道:“可能就是我多了一份專注,作品豐富細節的表現,感動了評委。”對此,傅金可心裡記著老師的話一一“紀實不是簡單紀錄,是為歷史留痕,為人民留影。拍攝專題更不能急功近利。”

因而,在繁忙的工作之餘,生活上傅金可力求簡單。

“每一天空下來先做好計劃,觀察,拍攝,回來後再斟酌,然後再去拍攝。"她說,平時抓拍作品前,是這樣作為用時準備的。


【鑫富點睛】南丁格爾式的撫慰


兩個人的彎腰,以戴著口罩防疫抗疫的特殊表達,將"最暖鞠躬"定格,成就了一個穿越百年曆史的畫面。可敬可親!

透過畫面,讓我讀著"醫者仁心",更讀著"仁心的醫者,為普天下人所讀、所思、所悟、所懂、所愛″。

大愛無疆。

曹玲玲,一個在護士崗位上,21年如一日的"最暖媽媽",憑著視職業和責任,如自己生命的一位母親的愛心,將常常顧不上喊自己媽媽的親生兒女,卻在面對一個個男女老幼患者時,總是將心中那份珍貴的大愛,以"用心、細心、耐心"服務的方式,傳遞給每一個患者。

從某種程度說,曹玲玲讓患者身體在醫院得到康復的同時,更通過自已"敬業樂業"的護理,讓康復者的精神和內心,得到了她那"南丁格爾式的撫慰"!"小寶貝的鞠躬禮"便是。

人的高尚源自境界。與曹玲玲一樣,在醫務戰錢上,默默奉獻著光和熱的傅金可,有他專注的檢驗科業務。同時,也有作為中醫世家醫術醫德醫風傳承的基因。她從"中醫攝影"的獨特視角,發現醫患之間的真善美,其捕捉表迖的畫面,呈現出精彩而"仁心的瞬間"。她將鏡頭首先聚焦到自己的內心,那就是如何寬以為人!

如果說,在顯微鏡下,她沒有放過比一點小得多的點;那麼,在快門與廣角鏡中,她總是將小得一點點的東西,捕捉再捕捉。直至讓這細小到無言的部分,滋潤心中整個"中醫攝影"的畫面。

可歌可頌!這是魯迅故鄉人的一種一一戰疫先鋒"李蘭娟式的精神",在發揚廣大!

一一《黨建好故事》創作編輯研究中心主任、總編輯蔣鑫富速寫於2020年2月23日黎明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