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王羲之提高书法进境的秘诀是什么?遍访“名师”打通重点关卡


书圣王羲之提高书法进境的秘诀是什么?遍访“名师”打通重点关卡

引子

公元325年,晋元帝驾崩,礼部请卫夫人写祝版(祭祀时粘贴祝文的方版),卫夫人举荐王羲之。礼部碍于卫夫人面子,勉强答应让王羲之书写祝版。当礼部派木工拿去雕刻时,木工发现,木板上三分深的地方,仍然有笔画墨迹,因此,后来人们都说王羲之的字“入木三分”。


一、《兰亭集序》的前世今生

《兰亭序》是书法界公认的“天下第一行书”,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奉为极品。后世但凡学习行书之人,都会倾心于兰亭不能自拔。

而《兰亭序》的作者就是鼎鼎大名的书圣王羲之。那么,王羲之又是经历了什么样的成长之路,才能写出如此作品继而成为一代大家呢?

书圣王羲之提高书法进境的秘诀是什么?遍访“名师”打通重点关卡


二、善于拜师,精于学习

1、“童蒙求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王羲之生长在东晋最著名的豪族琅琊王家,他的伯父是大名鼎鼎的王导。其父王旷与叔父王廙都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可以说,王羲之是长在书法世家一点不为过。

王羲之自幼喜爱书法,由其父与叔父共同启蒙。在他12岁时,同于对书法技艺的渴求,从父亲枕头里“窃”得一本书法奇书《笔论》,勤加钻研,父亲知道后不但没有责怪他,还表扬他勤学好问,从此,父子二人常在一起探讨书法,王羲之的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书圣王羲之提高书法进境的秘诀是什么?遍访“名师”打通重点关卡


2、“名师指路”,牛刀小试扬美名

转眼间,王羲之已经是翩翩少年。幸运得是,在叔父王廙的引荐下,王羲之得拜东晋著名书法家卫夫人为师。

卫夫人,本名卫烁,师承钟繇,后来嫁给汝阴太守李矩。这位卫夫人不仅字写的好,教得更好。她的出现,不仅令其夫家李氏一脉成为著名的书法世家,还教出来一个书圣——王羲之。那么,卫夫人为什么教的这么好呢?首先,她自己就是一代大书法家,对于书法境界的进境颇有感触。然后,她在练习书法过程中,总结出一套练字的理论,叫《笔阵图》。对汉字的勾画书写有形象地比喻:

“横”如千里阵云,一横像横卧天空长长的云彩。

“点” 如高峰坠石,一点就像高山坠落不规则的石块。

“撇”如陆断犀象,一撇像利剑斩断犀牛角和象牙。

……

卫夫人还懂得寓教于自然,据说,她教导王羲之练字的时候,为了让其加深对字的架构的印象,常带着王羲之到郊外观察自然界的云彩、山峰、枯藤……再加上反复练习,让王羲之在小小年纪便打下坚固的基础。

另外,卫夫人对于字体的优劣也有精辟见解:“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卫夫人通过一个字的筋与骨的占比比例,评判优劣,可谓一针见血,让王羲之大受裨益,从此步入练习书法的终南捷径,技艺提升日新月异。卫夫人见王羲之水平大进,也欣慰地赞扬道:弟子王逸少(王羲之的字逸少)甚能学卫真书,笔意“咄咄逼人,笔势洞精”。

公元325年,晋元帝驾崩,礼部请卫夫人写祝版(祭祀时粘贴祝文的方版),卫夫人举荐王羲之。礼部碍于卫夫人面子,勉强答应让王羲之书写祝版。当礼部派木工拿去雕刻时,木工发现,木板上三分深的地方,仍然有笔画墨迹,因此,后来人们都说王羲之的字“入木三分”。

书圣王羲之提高书法进境的秘诀是什么?遍访“名师”打通重点关卡


3、东床快婿的的典故来自王羲之

郗鉴当时是东晋太尉,王羲之的伯父王导一直希望王家子弟能够与郗家联姻。适逢郗鉴的女儿郗璇年方二八,才貌双全。郗鉴也希望能在王家子弟中择婿。

王府的子弟们听说郗派人来觅婿,都卯足了劲,仔细打扮一番企盼能够中选。郗府的管家看来看去,感觉王府的青年才俊都不错。最后,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看见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原来王羲之沉迷于东汉蔡邕的古碑,什么事都不放在心上,相亲的事早忘光了。因为天气实在太热,就随手脱掉衣服,袒胸露腹,边喝着茶,想着他的书法。管家见他如此,惊呆了,问他话,王羲之也不理他。

管家回府中对郗鉴说:“王府的年轻公子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跟没事人似的。”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他了!”当郗鉴亲自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不久之后,王羲之与郗璇成婚。

这就是“东床快婿”的典故。从中不难想见,书圣王羲之飘逸洒脱的神姿。

书圣王羲之提高书法进境的秘诀是什么?遍访“名师”打通重点关卡


4、王羲之与鹅

入仕后的王羲之时刻不忘卫夫人的教导,每到一处,都细心留意与书法相关的碑刻、帛书。这一时期,还在夫人郗璇的陪伴下,一同去长江以北寻找失踪的父亲。虽然两年时间里,始终未寻到父亲的消息,但是,一路上,他却饱览名山大川中许多名家的碑刻。通过日夜揣摩,将李斯、蔡邕等名家的书法精髓烂熟于心。

日积月累的练习与体悟,王羲之终于迎来了他书法的技艺上质的飞跃。此时,他的书法,已经达到不拘泥固定风格,能从他学习的书法大家的窠臼中跳脱出来。他学钟繇,能够融会贯通,得出新意,王羲之“易翻为曲,减去分势。用笔尚内抵,不折而用转,所谓右军‘一搨瓘直下’”;学东汉著名书法家张芝,也是自出机杼,对张芝的草书剖析、折衷,做到研精体势,渐渐悟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为了让自己的书法技艺更上一层楼,王羲之竟然独辟蹊径,观察鹅静立、游泳的动作,倾听鹅清亮昂扬的叫声,悟书法之道。清代学者包世臣赞叹道:

全身精力到毫端,

定气先将两足安。

悟入鹅群行水势,

方知五指齐力难。

王羲之一生爱鹅,养鹅,书鹅,与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今在绍兴兰亭池水边,还矗立着一座碑亭,碑上书写两个大字:鹅池。据说,鹅字为王羲之书写,池字由他的第七个儿字王献之书写。

书圣王羲之提高书法进境的秘诀是什么?遍访“名师”打通重点关卡


启示:纵观王羲之学书的整个过程,善于学习贯穿始终。每到一个上升瓶颈,他都能通过巧妙的办法借助某些外力帮自己打通书法技艺的“任督二脉”。那么,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学习能力早已成为我们生存的最重要能力之一。学习一项新技能也成了司空见惯的“加餐”,如何更高效的学习一门新的技能对于现代人的事业“生死攸关”。希望通过阅读王羲之的求学之路,可以让大家从中悟到一鳞半爪的启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