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放詩詞175:辛棄疾《菩薩蠻》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⑴壁

鬱孤臺⑵下清江⑶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⑷,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⑸,山深聞鷓鴣⑹。


豪放詩詞175:辛棄疾《菩薩蠻》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豪放詩詞175:辛棄疾《菩薩蠻》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註釋

⑴造口:一名皂口,今江西萬安縣沙坪鎮。

⑵鬱孤臺:今位於江西贛州西北部田螺嶺頂。

⑶清江:贛江與袁江合流處舊稱清江。

⑷長安:借指宋都汴京(今河南開封)。

⑸愁餘:使我發愁。

⑹鷓鴣:鳥名。其叫聲如“行不得也哥哥”,啼聲悽苦。


豪放詩詞175:辛棄疾《菩薩蠻》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簡析

這首詞寫於淳熙三年(1176)。辛棄疾南歸十餘年,來到造口,俯瞰不捨晝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詞人思緒也似這江水般波瀾起伏。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辛幼安詞》雲 :“其題江西造口壁詞云云。蓋南渡之初,虜人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還,幼安因此起興。”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汴擄徽宗、欽宗北去,隆祐以廢后倖免,北宋滅亡之際,她垂簾聽政,迎立康王(宋高宗趙構)。建炎三年(1129),西路金兵窮追隆祐至造口,東路金兵則渡江陷建康、臨安。

上片寫登臺遠望,想起往事後產生的種種情感,寓情於景,流淌著無限的惆悵,無限的感憤!下片寫江水東流,高山難以阻擋,流露出抗金復國的決心和希望;深山中又傳來鷓鴣鳴叫,聲聲悲鳴,吟唱出詞人憂心忡忡的複雜心情。

這首詞敘事、抒情含蓄而不直露,希望中有憂思,悲憤中有雄壯,筆勢健舉,含蘊豐厚。它以山水起興,一掃傳統《菩薩蠻》小令富豔輕靡之格,而出之以激越悲壯之音,令人耳目一新。梁啟超《藝蘅館詞選》評此詞說:“《菩薩蠻》如此大聲鏜鞳(tāngtà),未曾有也。”臺灣詩人鄭愁予的名字即由此詞而來。


豪放詩詞175:辛棄疾《菩薩蠻》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最豪放名句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豪放詩詞175:辛棄疾《菩薩蠻》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濟南歷城(今濟南市歷城區)人,南宋愛國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辛棄疾生於金國鐵蹄蹂躪下的濟南,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宋,任江陰籤判,後又任江西、湖北、湖南等地轉運使、安撫使等職。42歲被彈劾落職,退居江西信州長達20年之久。64歲起相繼被起用為浙東安撫使、鎮江知府、樞密都承旨等職。他力主抗金,卻不被重用,臨死仍在高呼“殺敵!殺敵!”病逝後贈少師,諡號“忠敏”。辛棄疾命運多舛,壯志難酬,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風格沉雄豪邁,情緒激盪多變。辛詞喜用典,意蘊豐厚。有《稼軒長短句》傳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