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阿里、掌舵軟銀的投資大神,這一次翻車了?

投資阿里、掌舵軟銀的投資大神,這一次翻車了?

說起20年前那一次會面,或許還會心有餘悸,本以為是一個單獨的投資人見面,卻沒想到推門是一屋子黑壓壓的人。坐在首席的那位問那個推門的年輕人,想要多少錢?

“我不需要錢。但是如果你有興趣的話,我可以給你介紹一下阿里巴巴。”

沒錯,那個推門的年輕人就是馬雲,而那位首席就是最初給了馬雲最大投資的“伯樂”--孫正義。

後來,馬雲成為亞洲首富,開創電商帝國;日本首富孫正義由此也榮膺“投神”稱號。那一次的見面會成就了日後的一個商業帝國。

據此,大家應該多少了解了這位最近質押了60%軟銀股票的“投資大神”的眼界。

-1-

投資“滑鐵盧”

但是,孫正義,這一“投神”在2019年卻接連遭遇重創。

2017年7月,軟銀集團首次投資WeWork,此後不斷追加投資,最終成為最大股東。WeWork也一直向好發展,一度估值達470億美元。

2019年8月,WeWork招股說明書曝光後,其商業模式等一直飽受投資者質疑。9月31號,IPO申請被撤回,估值跌至78億美元,縮水80%,這家共享辦公巨頭上市夭折。而作為最大股東的軟銀遭到重創,甚至有可能血本無歸。

如果說對於WeWork的投資,是孫正義投資生涯中的一大敗筆,那麼,對於Uber的投資也不可不謂是一次“滑鐵盧”。

2017年,日本軟銀(Softbank)集團旗下願景基金(Vision Fund)斥資約77億美元收購了Uber的16.3%股份。

但Uber自上市以來,負面消息不斷。

“裁員1200人,市值不到最高估值的一半。”

“歸屬公司的淨虧損為11.62億美元(摺合人民幣82億元),同比擴大18%。”

“連續6個季度虧損。”

2019年12月23日,外媒曝出Uber聯合創始人兼前首席執行官特拉維斯·卡蘭尼克將出售所持的Uber全部股份,完全退出。而事實上,自11月6日以來,卡蘭尼克已經拋售了絕大多數的公司持股,套現超過25億美元。

至此,“投神”得意之作之一再次折戟。

接連兩次重創,孫正義表示“我在投資的判斷上出了問題,目前正在深刻地反省自己。”

-2-

阿里巴巴成“提款機”

4月13日下午,軟銀集團公佈的2019財年(2019年4月1日-2020年3月31日)財務業績預測顯示,軟銀集團十五年來,出現首次財年報虧損。預測顯示虧損1.35萬億日元(約125.02億美元)。

為填補負債窟窿,孫正義自2016年始分階段拋售阿里巴巴股票,2020年,出售140億美元阿里股票,但這對於1730億美元的負債來說,不過是杯水車薪。

於是,3月17日,軟銀方面以“要約不滿足交易完成條件”,撤回以30億美元收購WeWork股份的要約。隨後,被WeWork公司指控違反協議,並向法院提起訴訟。

-3-

質押60%個人股票

截至3月19日,孫正義個人直接控制的4.62億股軟銀股票中,向貸款機構質押股票總數攀升至2.8億股,股權抵押比例從2019年6月的48%升至60%。

英國金融時報表示,按照一般質押比例,孫正義最多可以從銀行借到質押股票市值70%的資金,但一旦槓桿率提升至85%,銀行可能會要求其追加保證金。

-4-

開展自救動作

3月13日,軟銀集團宣佈將以5000億日元回購至多7%股份。但並未獲市場認可,同時導致其評級遭遇下調。

孫正義表示:“這一計劃將是軟銀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股票回購,也將導致資產負債表上現金餘額出現史上最大規模的增長。”

然而並沒有。第一次戰術回購失利。

3月23日,軟銀集團又動作出售近4.5萬億日元(約2899億元人民幣)資產,回購近2萬億日元(約1288億元人民幣)股份。此消息致使當日股票交易前漲18.61%。

此次事件,最終結果是怎樣,疫情衝擊下的市場大環境之下,孫正義是否能帶領軟銀集團走出困境,還是未知。

但這也提醒我們,企業在運營過程中,應該合理控制負債率。即便是商業巨頭,也不可避免的受此次經濟衝擊,故而疫情影響後的現下,企業更應該開源節流,在穩定中求發展,而並非一味求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