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巡撫陳士傑當年家有多窮?廷試考第一老婆借錢打發“報子”

文 若愚

陳士傑為曾國藩最重要的心腹幕僚之一,歷任兵部侍郎、浙江巡撫、山東巡撫,在清代的洋務、海防、河工、教育等方面都作出過貢獻。

山東巡撫陳士傑當年家有多窮?廷試考第一老婆借錢打發“報子”

陳士傑為衡永郴桂道桂陽縣泗州寨人。少年時家境貧寒,苦讀成才。小時候,陳士傑看牛時常將書掛在牛角上,牛走到哪裡就讀到哪裡。他與兄長去衡州府(今衡陽市,衡永郴桂道首府)趕考時,母親將三個鹽鴨蛋用藍布包了交給兄弟路上吃,當時去衡州府(今衡陽)要走水路,來回需一個多月,士傑兄弟考試回來,三個鹽鴨蛋吃了兩個,還留了一個帶回來孝敬母親。此後,陳士傑進入嶽麓書院,1849年,24歲的他進北京參加考試,中廷試一等一名。這對於偏遠的桂陽州來說是天大的喜事。而當報子來到泗州寨報喜時,夫人顏氏還在簸穀米。其家譜載:“夫人方簸揉,糠秕尚滿身矣。”急忙放下簸箕,向左鄰右舍借錢來打發“報子”,可見其時貧窮之狀。

山東巡撫陳士傑當年家有多窮?廷試考第一老婆借錢打發“報子”

陳士傑中廷試頭名後,便留在北京任七品小京官,同李鴻章一道常出入曾國藩的家中。史載:“酒罷投壺,惟侍郎與合肥李總督立三馬。”果然後來兩人都成為曾國藩器重的門生。太平天國起義後,曾國藩在衡陽組建湘軍,手書招陳士傑到軍中,為參謀大營的幕僚主事,信任有加。郭嵩燾在給陳士傑父親的墓銘中曾提到:“文正公(曾國藩)所部吏士至,令先詣雋丞(陳士傑)。”即凡要想見曾國藩的人,都要先見陳士傑。曾國藩在湘的幾次重要戰役,如嶽州之戰、湘潭之戰,都採用了陳士傑的意見。著名學者王凱運曾指出,曾國藩的靖港之戰,不採納陳士傑正確的諫議,方有水軍大敗,而曾本人也“欲自殺者數矣。”為陳士傑救解,並對曾“寬解甚慰,情誼益切。”不久,陳士傑隨湘軍進到武漢。此時,傳來農民軍進攻桂陽的消息,陳士傑念母心切,堅決要求離開湘軍大營,乘一葉小舟回到了家鄉,組織團練,號“廣武軍”。1859年,石達開軍出天京後,經桂陽去貴州,在桂陽七孔橋處與陳士傑廣武軍大戰,石達開不能勝,於是繞道未進桂陽城。晚年的陳士傑掛官歸來,曾在七孔橋附近的涼亭上題聯感慨此事:“荏苒半生,幾度星霜催我老;縱橫尺地,一番風雨庇人多。”

1862年胡文忠、曾文正大治兵,規復江南,每論薦人材,輒首及之。會江蘇省城陷,朝議急完上海。文正以侍郎沉機有謀,奏薦。特簡授江蘇按察使,將所部四千人援蘇松。侍郎自以前出時,家居為盜焚掠,驚憂太夫人,今邊界日有遊盜鈔掠,而石達開黨部往來郴永,以桂陽為衢道,不敢一日離。因請巡撫代奏請養,而書謝文正,以防遏上游為己任。

1881年,陳士傑升任浙江巡撫,他在浙江任上善於學習,思想開放,鼓吹洋務,派員採購西洋機器,還力主曾國藩支持容閎派遣幼童出洋學習。其時,錢塘潮水常為患,陳士傑“親往勘工,改用巨樁長石,又改築南頭,方剝為圓形,以避潮衝。”又督修海口炮臺,增築鎮海炮臺和定海炮臺。其後在帝國主義發動對沿海的侵略時,陳士傑督修的炮臺在抵抗中發揮了很大作用。史載:“其後法夷船至,鎮海官軍擊沉其一舟,憑所建臺也。”由於陳士傑在浙江的政績,在他調任山東離開時,浙江人民皆不捨。

1882年,陳士傑在丁寶楨後接任敏感的山東巡撫、賜兵部侍郎。當時,丁寶楨剛剛處置太監安德海不久,山東未有總督,又靠近京都,朝廷對陳士傑的一舉一動都很關注。而黃河水患嚴重,工程巨大,常常是堵了又漏,漏了又堵。朝廷賜命陳士傑為“治黃欽差大臣”,陳士傑為治黃心勞力竭,常是“青鞋徒步,晝夜寒暑無間。”史書又記載他:“乘小舟沿流視水。於上流數十丈下楗實之,堤遂不漏,眾以為神。”說他不在漏水處下工夫,而在漏水的上流打樁夯實。這種聰明的做法,得益於少年時候在桂陽農村作田築水的經驗。陳士傑曾對王闓運說:“餘幼時奉命視水,荷鋤將築塍,有老農曰:下有巨穴,築堅土實之,水遂不漏。”

在陳士傑做巡撫時,桂陽一帶去找他謀事的鄉親多達“數百人”。他為避“嫌疑”,在濟南城外專門搭棚接待,從私人的俸祿中拿出錢來招待鄉親,給予回家路費,從不“假公款濟之”或私下安排親屬。

1886年,陳士傑主動上書請求辭職回鄉。上奏朝廷的原因是年老多病,其實他當時還不過61歲,在清末政界正是當年。隱退的真實原因可能與山東情勢太複雜、教案之風漸起有關。陳士傑的老師曾國藩尚且因為天津教案,險些丟了一生英名,他的同窗李鴻章也正在對外洋務中進退兩難,後來留下“賣國賊”的罵名。對陳士傑來說,引退無疑是最清醒的選擇。

陳士傑的“規避”之法,即使他遠離了“政治旋渦”,卻也使他失去了許多施展才能的機會。曾國藩在選取他的接班人時,想到的第一個候選人是他的九弟曾國荃,但“九弟”一心想著攻克南京;第二個人選就是陳士傑。但當時陳士傑卻自請回老家“保一方平安”去了。此時李鴻章主動請求“擔此大任”,去上海開闢戰場,聯繫洋務,以圖將來。曾國藩只好選擇了他,派兵、派錢,另組了淮軍,並上書力薦,從此李鴻章一路攀升。

1886年,陳士傑從山東任上告老回桂陽後,做了許多善事:創建了“龍潭書院”(現桂陽一中),目前仍保留的“龍潭書院”四字,便是他題寫的;在泗州附近建“塔峰書院”,曾國藩、彭玉麟、左宗棠為之題字;當時桂陽一帶棄女嬰的情況很多,陳士傑又特意辦育嬰堂,收養被棄的嬰兒;當時桂陽常鬧饑荒,陳士傑為此“設粥於路”,救助乞討之人。

晚年,顏夫人去世後,他為兵部尚書彭玉麟所邀,居府城衡陽

陳士傑基於一生經驗,很重視子弟讀書,他的侄子陳兆文、兒子陳兆葵都經考試,入翰林院編修。人稱“一家兄弟兩翰林”,實為少見。

他又支持衡陽“石鼓書院”的辦學,與當時在石鼓書院講學的國學大師、船山書院山長王凱運交遊甚厚,兩人結為親家。後經石鼓書院王凱運傳授而成的名人有:戊戌變法六君子中的楊銳、劉光第、榜眼夏壽田(陳士傑外甥巡撫夏時之子)、大畫家齊白石、同盟會先驅楊度、學者陳六七……

陳士傑臨終前仍不忘洋務救國,言“華夏之未來必在學夷長己”。遣其孫陳毓英留學德國學習鐵路,陳毓英歸國後主持修築粵漢鐵路的衡韶段,第一次打通了南嶺隧道,從此使內地和南粵連通一體。

1893年,陳士傑病逝于衡州府城金陵巷(今衡陽市石鼓區),享年69歲。葬於南嶽衡山七十二峰之一的衡陽岣嶁峰。陳士傑墓,現今被衡陽市旅遊局列為歷史文化景點,成為衡陽市岣嶁峰國家森林公園著名景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