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達在關羽敗亡之後的關鍵時刻:投降魏國是唯一的戰略選擇嗎?

三國蜀漢時的房陵、上庸和西城三個郡,本來是東漢益州漢中郡所屬的三個縣。建安二十年, 三縣改為郡,地處魏、蜀、吳三國的交界處。劉備取得益州與漢中之後,拿下了這三個郡。 從蜀漢的角度來說, 統稱為“東三郡”。

東三郡地形複雜,互相之間通過山脈和水路連接,是吳、蜀兩國少數民族的聚居區,整體而言,十分閉塞。從地理位置的角度來看(如下圖所示,黑圈標註),這是個進可攻,退可守,甚至可以割據獨立的好地方。因此在三國時代,魏蜀吳對東三郡展開過激烈的爭奪。

孟達在關羽敗亡之後的關鍵時刻:投降魏國是唯一的戰略選擇嗎?

東三郡的地理位置

大家一定對《三國演義》中長期駐守東三郡,在蜀魏之間反覆,最後被司馬懿斬了的孟達還有點印象吧。 其實,歷史中的孟達降魏事件的背後,有著一段特殊的隱情。 讓我們先梳理以下這段隱情,然後再討論一個關鍵問題:對孟達來說, 投降魏國是唯一的選擇嗎?

孟達,字子敬,足智多謀,“才辯過人”(這是後來魏明帝對他的評價)。一開始,孟達是益州牧劉璋的嫡系。建安十六年,劉璋為抵禦曹操,派遣法正與孟達各領兵二千兵迎劉備於荊州,之後法正回蜀,準備接應劉備入蜀。孟達卻留了下來,直接做了劉備的屬下,駐守江陵,後來又被任命為宜城太守(上圖中橙圈標註)。

建安二十四年,孟達按照劉備的命令,從宜城出發,北攻房陵,殺了房陵太守,隨後乘勝追擊,開始進攻上庸。 就在此時,劉備突然讓養子劉封從漢中率領軍隊順沔水東下,與孟達會和並做了他的頂頭上司。

為什麼要臨陣換帥?《三國志》中的記載就一句話:陰恐達難獨任。那麼劉備不放心什麼呢?孟達是劉璋舊部,如果他率部攻佔上庸,實力會繼續壯大。看來,劉備還是不信任孟達,才派了劉封奪了孟達的統帥權並且繼續監視他。

上庸與西城的當地豪族申耽和申儀,見蜀軍勢大,選擇了投降。東三郡為蜀國所有後,參加戰鬥的劉封等人均受到嘉獎,特別是劉封升任副軍將軍,不可一世。 孟達卻沒有受到任何封賞。孟達此時肯定極為不爽,卻也沒有任何辦法。

在房陵與上庸剛剛平定之時, 關羽正在圍攻樊城(上圖中藍圈標註)。之後吳國偷襲荊州,關羽陷入被動。當時距離關羽最近的蜀軍就是劉封和孟達的部隊。 在《三國志》中並沒有明確的記載,說明兩人為何沒有出動援救關羽。從當時的情形看:劉封和孟達之間關係微妙,互不信任,同時上庸和西城投降的申家軍隊也是個定時炸彈。如果蜀軍出動去救關羽,是否有丟了東三郡的風險?況且關羽所部離得太遠,是否還來得及援救?

孟達在關羽敗亡之後的關鍵時刻:投降魏國是唯一的戰略選擇嗎?

關羽形象

關羽敗亡之後,發生了一件令孟達更生氣的事。 劉封仗著自己是上司,公然搶奪了孟達所部的鼓吹。這件不大不小的事,無疑是火上澆油,成了孟達在這個關鍵時刻降魏的導火索。

建安二十五年,孟達率眾叛蜀降魏,東三郡被魏國掌握。 這才有了後來,諸葛亮策反孟達,最終孟達又被司馬懿斬殺的悲慘結局。

孟達在關羽敗亡之後的關鍵時刻:投降魏國是唯一的戰略選擇嗎?

最需要東三郡的諸葛亮

覆盤至此, 如果可以回到建安二十五年, 孟達是否除了降魏,還有其他可以考慮的戰略選擇?

此時,蜀漢已經失去了荊州,東三郡成了蜀國東面的最前線,無疑東三郡是蜀國想保,魏國和吳國都想搶的一個戰略要地。當時吳國表面臣服魏國,偷襲荊州得手,同時也將面臨著蜀國的報復。後來是吳國想求和,蜀國堅定要打。

從三國的整個局面來說, 蜀國保有東三郡,就是有了一個東進的基地,諸葛亮的北伐就多了一個騰挪的空間,戰略意義非凡。

魏國有了東三郡,其實戰略意義並不大,只要繼續保有襄樊一線,已經足夠遏止蜀吳兩國,東三郡算是錦上添花。

吳國如果有了東三郡,其意義似乎介乎蜀國與魏國之間,擁有了這個上游基地, 可以更好地鞏固整各長江防線。

孟達此時是否可以在東三郡這個三不管地帶暫時自立,保存並壯大自己的實力, 做出中立的姿態,靜觀魏吳蜀之間的變化,再決定下一步的動向?這樣給自己更多的時間,好好謀劃未來。

雖然歷史沒有如果, 但歷史案例是最好的戰略思考素材? 歡迎留言評論,談一談你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