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時期的“十全武功”,乾隆為什麼又叫“十全老人”?


乾隆時期的“十全武功”,乾隆為什麼又叫“十全老人”?

十全老人


十全武功

十全武功是清乾隆時期的十次軍事行動,為乾隆皇帝自我誇耀之詞。所謂的"十全武功",按照乾隆自己說的是:"十功者,平準噶爾二,定回部一,打金川為二,靖臺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爾喀降,合為十。"


乾隆時期的“十全武功”,乾隆為什麼又叫“十全老人”?


實際只有九次,事實上,廓爾喀戰役也有兩次。細分的話,應該是:1747至1749年的大小金川之戰、1755年的平定準噶爾達瓦齊部之戰、1755至1757年的平定準噶爾阿穆爾撒納之戰、1758年的平定南疆大小和卓叛亂、1762至1769年的清緬戰爭、1771至1776年再平大小金川、1786至1788年平定臺灣林爽文叛亂、1788至1789年的安南之役、1790至1792年兩次征戰廓爾喀。乾隆後期,八十二歲的乾隆皇帝在乾隆五十七年十月初三親自撰寫了《十全記》,記述他一生的"十全武功",史稱《御製十全記》。乾隆帝並因此自稱"十全老人"。 並創造了十全縣。


乾隆時期的“十全武功”,乾隆為什麼又叫“十全老人”?

兩平金川

乾隆十二年( 1747年 ),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公開叛亂,平定伊犁時的阿玉錫乾隆3次派兵進攻大金川,損兵折將,用了兩年時間仍未將其打敗,後來莎羅奔主動請降,乾隆找到了臺階下,從金川之役抽身。乾隆中期,大金川土司再次叛亂,不斷侵擾進犯鄰近土司。


兩平準部

乾隆十年(1745年),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策零病逝,準部統治集團內部為爭奪政權而內訌,大貴族阿睦爾撒納爭權失敗,歸附清朝。

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月,乾隆帝利用這一機會,在阿睦爾撒納領軍下出兵伊犁(準噶爾汗國首都),五月佔領伊犁,平定達瓦齊勢力。隨後清廷晉封阿睦爾撒納為雙親王,釋放被準部扣押作為人質的南疆回教領袖大小和卓。

平回部

被清軍解救的小和卓也參加了阿睦爾撒納的叛亂,兵敗後投奔統治新疆西部回族人的兄長大和卓。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在小和卓的慫恿下,二人又發動叛亂,試圖脫離清朝的控制。但二人的統治卻很兇暴,

乾隆時期的“十全武功”,乾隆為什麼又叫“十全老人”?

《清朝平定西域史圖烏什酋長獻城降》不得人心。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在南疆人民的支持下,兆惠率清軍打敗了叛軍。大小和卓逃奔巴達克山(今阿富汗東部)。清軍派人與當地部族交涉,巴達克山部族首領執殺大小和卓,把屍首送交清朝。此役後清王朝統一了西域,命名為"新疆"。從此,新疆完全歸入清朝版圖。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帝設伊犁將軍,作為管理新疆的最高軍事長官,加強和完善了清朝對新疆地區的管理。

平緬甸

乾隆三十年(1765年),緬甸軍隊開始不斷侵入中國雲南普洱地區進行騷擾,雲貴總督劉藻兵敗卻謊報大捷,後自殺。新任雲貴總督楊應琚收復了邊境失地後貪功冒進遭到挫敗,卻謊報大捷,乾隆調查後令楊應琚自盡。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明瑞接替雲貴總督,兼兵部尚書,經略軍務。他率清軍分兩路出境攻緬。清軍糧食不足。緬軍先主動後撤,在清軍糧盡時大舉反攻。

次年二月初,明瑞在後撤途中,被數萬緬軍包圍在象孔,除少數清軍突出重圍,明瑞與諸將士大部陣亡。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二月,乾隆帝任命傅恆為經略,再次大舉徵緬,沿途未遇緬軍主力,卻因熱帶雨林中的瘴氣而損失慘重。此時,緬甸東部新徵服的暹羅(今泰國)暴發起義,緬軍為避免兩線作戰首先提出議和,此時傅恆率出關的3萬多清軍因中瘴氣僅剩1萬3千人,故未等議和開議,清軍即班師回國。

乾隆80生日時,緬甸國王因擔心清朝與暹羅夾擊,主動派使者祝壽進貢,要求恢復通商和冊封。乾隆即冊封其為緬甸國王,恢復正常貿易。中緬糾紛遂以緬甸納貢投誠,正式成為清朝屬國而完結,但此時距清緬戰爭結束已整整20年了。但此事仍被記入"十全武功",乾隆帝的好面子可見一番。

平安南

清乾隆五十二年,廣南王國(今越南南部)親王阮文惠攻打安南王國(今越南北部),直搗其首都東京(今河內)。安南國王黎維祁逃到廣西,請求清政府幹涉。乾隆帝認為,百餘年來,黎氏王朝朝貢不絕,清朝有"興滅繼絕"的義務。遂派兩廣總督孫士毅率兵1.2萬人。雲南提督烏大經率兵8千人,並集結黎氏王朝殘餘勢力,於1788年反攻。

起初戰事比較順利,取得一些勝利;後來孫士毅輕敵冒進,在次年遭到慘敗,狼狽逃回國。阮文惠並不願與清朝為敵,因而派侄阮光顯"齎表入貢"。

乾隆五十五年(1792年),阮文惠改名阮光平,親自到北京祝賀乾隆帝的八十壽辰,乾隆帝封他為安南國王。

這次戰爭,清軍無疑是失敗了,但由於阮文惠最終主動停戰請和,乾隆帝仍把它記入"十全武功"。

平林爽文起義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十一月,臺灣彰化地區天地會首領林爽文率領千餘人,在距彰化縣20餘里的大里杙起義,隊伍迅速發展到3000人,攻破臺灣北部眾多城池,成為臺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起義。林爽文佈告安民,並申明軍紀,群眾痛恨清朝的腐敗統治,紛紛加入,聲勢很大。這時莊大田在南路響應林爽文起義,起義軍攻下彰化後,推林爽文為大盟主。起義軍彼此平等相待,兄弟相稱。對貪官汙吏堅決鎮壓,沒收一些地主的土地給起義群眾耕種。

清廷先後派提督黃仕簡、任承恩,閩浙總督常青,陝甘總督福康安帶領官軍渡臺鎮壓。開始時軍事上毫無起色。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十一月,福康安到達臺灣,對起義軍進行分化瓦解,以優勢兵力解諸羅之圍,又接連攻下斗六門 、大里杙等軍事要地。不久,莊大田負傷被俘,就地斬首。

次年正月初五日,林爽文被俘,押往北京後被凌遲處死。

兩平廓爾喀


乾隆時期的“十全武功”,乾隆為什麼又叫“十全老人”?

清朝鎧甲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廓爾喀(今尼泊爾)因不明原因(可能是追討地方官清朝鎧甲欠款或宗教問題)攻擊清朝,清朝派去談判的官員巴忠竟私下允諾每年賠款1.5萬兩,待廓爾喀退兵後向中央謊報戰功;但不久因為巴忠未履行允諾,廓爾喀兵再次進攻,巴忠自殺。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福康安率兵反擊廓爾喀,清軍一路追擊,翻越喜馬拉雅山連續作戰,大敗廓軍。清軍深入廓爾喀境內以圖攻陷其首都陽布(加德滿都),但未達目的,反而因驕傲輕敵而勞師損兵。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正月,廓爾喀與清朝議和,制訂《欽定藏內善後章程》,規定駐藏大臣與達賴喇嘛地位平等,並制定"金瓶掣籤"制度來認定達賴、班禪的轉世靈童,加強了清政府對西藏的統治。[9]

1792年,廓爾喀(今尼泊爾)再次侵入西藏。清政府命福康安等率兵入藏,敗廓爾喀兵。史稱清反擊廓爾喀人之戰。

清兵凱旋之際,乾隆帝回憶即位後在邊疆地區建立的十大武功,因作《十全記》以紀其事:"十功者,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臺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爾喀降,合為十"。乾隆帝因此自稱"十全老人"。


這10場戰爭,有勝有負,都打得艱苦卓絕。但是乾隆時期經濟問題沒有根本性的改變,因此民間的疾苦仍然很多,民變動亂時有發生,老百姓活不下去,自然就要反抗,要抗爭。這中間既有小規模的抗稅抗糧的事件,也有大規模的宗教種族反抗。他們一反抗,稅收不上,糧徵不來,邊疆地區和少數民族要鬧獨立,乾隆無法接受,大清國面臨分崩離析的局面了。 所以乾隆採取強有力的鎮壓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