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魏、楚、齐、赵的衰弱,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一一利令智昏

战国时期,一个大分裂的时代。当时主要的七个诸侯国分别是:秦、赵、韩、魏、楚、齐、燕。七个国家都曾先后崛起,但为何到了战国后期,变成了秦国一家独大的局面呢?战国时期的七个国家,韩国、燕国强盛的时期较短,只是一位君主的在位期间。而魏、楚、齐、赵强盛的时期都历经多代君主,楚、齐从春秋时期强盛到战国时期,魏、赵从战国初期强盛到战国中期。魏、楚、齐、赵到了战国后期都无一例外被秦国按着打,到底是因为什么,导致了这四个强盛的国家无一例外走向衰亡?是利益!

战国时期:魏、楚、齐、赵的衰弱,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一一利令智昏


魏惠王扩张领土的欲望太强烈,导致战国初期强盛一时的魏国衰弱


战国初期的魏国由于率先变法,成为战国初期的一代霸主,国力强大,固然要扩张领土。当时由于魏国的都城在安邑,靠近秦国,自然要先向西发展。秦国在春秋末年,战国初期,君主更替不断,朝政动荡不安。面对魏国的来袭,无招架之力,被魏国夺取繁庞、临晋、洛阴等地,统称“河西之地”。在南边,魏国的领土到达了汝水、淮水一带。占领了河西之地,领土面积到达汝水、淮水一带,将韩国包围得只剩下和南边的楚国领土相接。魏国除了在中原发展外,还往戎狄方向发展,出兵讨伐赵国腹地的中山国,将中山国的君臣赶入太行山。至此,魏国的势力深入到赵、燕的领土之间。魏文侯,魏武侯时期的魏国形势大好,有一统中原之势。

到了魏惠王继位的第六年,魏惠王将国都从西方的安邑迁到东方的大梁。因为在西方基本已经没有了发展的前途,秦国也不是那么容易打,像弹簧一样,压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就不能再压了。

战国时期:魏、楚、齐、赵的衰弱,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一一利令智昏


  • 魏惠王迁都


关于魏国迁都的说法,史料的记载各有千秋。《史记》中记载,“秦用商君,东地至河,而齐、赵数破我,安邑近秦,于是徙治大梁,以公子赫为太子”。魏国迁都是在魏惠王三十一年,原因是秦国的崛起威胁到了安邑,不得不迁都大梁。而魏国魏惠王儿子魏襄王时期史官所著的《竹书纪年》记载,“惠王之六年,自安邑迁于大梁”,魏惠王是在继位的第六年,迁都大梁。比起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后人更加相信魏襄王时期史官所记载的说法,除了《竹书纪年》是官修史外,还有魏惠王时期,魏国的对外战争来看,魏惠王六年迁都大梁的说法较为靠谱。

  • 盲目扩张,过度消耗国力


魏惠王迁都大梁的时候,只想到了东方适合发展,却不曾想迁都大梁是他一生中最为错误的一个决定。魏国迁都大梁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依靠强大的国力往东边扩张。魏国东边的宋、卫两国就是两个如同待宰的羔羊一样,魏惠王大肆的掠夺的东边的领土。

魏惠王肆无忌惮的行为,触犯到了赵、韩、齐三国的利益。赵、韩、齐三国不爽,但迫于魏国强大的国力,不敢直接对魏国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但凡事总有例外,赵国虽然不对魏国发动大规模进攻,但却狠狠地打了魏国脸。在魏惠王的眼皮子底下,将魏惠王看中的一块区域给占领。赵国的这个举动引发了“桂陵之战”。桂陵之战也可以说魏国胜利,也可以说魏国战败。因为魏国当时已经占领了赵国的邯郸,完成了目标。之后因为秦国和齐国的压力,退出了赵国的邯郸。

战国时期:魏、楚、齐、赵的衰弱,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一一利令智昏


桂陵之战十二年之后,发生了“马陵之战”。马陵之战是魏国对韩国发动的战争,最终结果是以为魏国战败告终。在此战中,魏国还丧失了大将庞涓。经历了两次大败的魏国,国内力量空虚,已经无力对外再一次发起大规模进攻。

风水轮流转,正值魏国衰弱时期,西边的秦国正式崛起,对魏国发动了“固阳之战”,整个战争流程从秦孝公后期到秦惠王前期才结束,秦国终于收复了河西之地。中原战争的不断失利,魏国不得已将中山国的士兵迁移到中原。大量的魏国士卒涌入中原,中山国的留守魏军力量空虚,一直潜伏在太行山内的中山国君臣开始行动。兵力薄弱的魏军,敌不过中山国君臣的猛烈攻打,最终将全部的兵马退出中山国,中山国得以复国。而魏国终于丧失了战国初期霸主的地位。

战国时期:魏、楚、齐、赵的衰弱,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一一利令智昏


鼠目寸光,一时之利,被秦国玩弄于鼓掌之间


楚国从春秋时期强到战国时期,国土面积在战国中期是最辽阔的诸侯。楚国的先祖是自从周天子衰弱之后,第一个敢称王,敢跟周天子分庭对抗的诸侯。春秋时期的楚国一直和中原最强国家晋国是死敌,夹在两国中间的国家经常要被迫加入两国战争之中。从春秋时期一直强盛到战国时期的楚国,为何到了中后期却被秦国打到迁都?还烧毁了先王的陵墓?

  • 鼠目寸光的楚怀王


秦国自从秦惠王时期打下巴蜀之地,东南方向的领土就和楚国相接。按照秦国的性格,跟它的领土相接,肯定得兜着走,就算是强楚也不例外。秦惠王想出兵攻打楚国,可是又不敢攻打。楚国和中原地区最强的国家齐国联盟,任由当时的秦国国力有多强大,都不可能同时向齐、楚开战。一旦开战,甜头尝不到,可能还会有霉头。秦惠王整天就琢磨如何才能让齐、楚联盟瓦解。就在秦惠王脑袋快“爆炸”的时候,张仪有了一计,便让秦惠王把他开了,到楚国忽悠楚怀王,如果楚国能和齐国断交跟秦国结盟,秦国将商於六百里地交出献给楚国。楚怀王听到商於六百里两眼放光,激动的不得了,大摆宴席和众臣痛饮。张仪还没回到秦国,楚怀王就已经派人去和齐国断交了,结果到头来被张仪忽悠了,商於六百里地没有,六百里倒是有。

被忽悠的楚怀王血管直接扩张,大发雷霆,和秦国断交,派兵攻打秦国。秦国对此早有准备,在丹阳大败楚军,斩杀八万多的楚军,还活捉了七十多位侯爵,执圭(最高等的爵位),还顺便占领了楚国的汉中。一战损了八万人马的楚怀王还不知回头,竟举全国之力攻打秦国,当韩、魏两国不存在。韩、魏两国得知楚国举全国之力攻打秦国后,南下伐楚。国内空虚无法抵抗韩、魏,楚国只能将攻打秦国的军队调回一部分。结果分兵的楚军被秦国大败于蓝田。两战楚国起码损失不下于二十万的人马。

战国时期:魏、楚、齐、赵的衰弱,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一一利令智昏


楚怀王被同一辈的秦惠王玩弄不算什么,结果还被秦惠王的儿子秦昭王嬴稷玩弄。秦昭王即位时的楚国已经又和齐国联盟,加入五国联盟。秦昭王对此不断的送给楚国金银财宝,又让楚国能到秦国娶秦国的女子,让楚怀王瞬间感到膨胀。在五国联军中尝不到甜头的楚怀王,忘记了之前惨痛的教训,投入了秦国的怀抱。楚怀王的举动直接遭到了齐国所率领的韩、魏攻打。

楚国无力抵御三国联军,只能将太子送往秦国请求秦国出兵,最终在秦国的调解下此事不了了之。楚怀王千算万算都不会想到,他的太子竟然在秦国杀死了一位大夫,不承担责任,直接跑回楚国,让楚国遭受到了以秦、齐为首的四国联军攻打,损失惨重。到了这个时候,楚国的国力已经不能匹敌秦国了,也不敢再对秦国主动发起攻击了。四国联军攻打楚国之后,秦国又独自出兵攻打楚国,楚国直接又损失两万兵马。国力一天比一天衰弱的楚怀王,不得已只能将太子派往齐国当人质结盟。秦国看到齐、楚又结盟之后,直接写了一封信给楚怀王,信的内容相当有趣。

战国时期:魏、楚、齐、赵的衰弱,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一一利令智昏


  • 好了伤疤,忘了疼


秦昭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弟兄,盟于黄棘,太子为质,至驩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於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壤界,故为婚姻,所从相亲久矣。而今秦楚不驩,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敢以闻下执事”。


一开头就说我们原本是兄弟关系,可是您的太子在我秦国杀了大夫,什么也没说就直接跑了,我也是一时冲动才联合他国攻打你呀!说实在的,楚国太子杀的这个大夫根本无关紧要。诺大的秦国根本不需要为一个天关紧要的大夫报仇。根本原因就是秦国想削弱楚国。快末尾的那一句,“而今秦楚不驩,则无以令诸侯”,简直是这封信的点睛之笔,无形中直接将楚怀王的地位提升,没有你楚怀王我秦国就不能令诸侯。楚怀王一看秦国又是道歉,又是将自己的地位提高,心里特爽。打算应约前往武关跟秦昭王会盟。

楚怀王在朝会的时候和众臣讨论会盟一事,令尹不同意前去,直接指出秦国是“虎狼之国”,有吞并诸侯的野心,千万不能去,而楚怀王的儿子却支持楚怀王去。原本自己就想去的楚怀王,在自己儿子的支持下,便前往秦国武关和秦昭王会盟。刚到武关的楚怀王直接被秦国士卒押到咸阳,秦昭王用不对等的礼仪对待楚怀王,逼迫楚怀王将巫、黔中割给秦国。楚怀王虽然蠢了一辈子,但特别有骨气,就是不答应,结果被扣押到死。

战国时期:魏、楚、齐、赵的衰弱,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一一利令智昏


  • 自食恶果


这时的楚国已经完全没有实力跟秦国抗衡,就算楚怀王被秦国扣押,楚国也不敢对秦国主动发起攻击。之后的楚国像面团一样被秦国揉揉,打打,根本还不了手,也不敢还手。

秦昭王二十八年,秦国和赵国在绳池会盟结盟之后,放开手收拾已经衰弱到不成样子楚国。鄢城之战,白起堵坝放水攻城,城内死伤无数。在鄢城的东处聚集了一大堆尸体,臭气熏天。二十九年白起再度进攻楚国,直接攻占了楚国的半壁江山,将楚倾襄王从国都郢都赶到陈县,顺便把楚国先祖的陵墓烧毁。至此,从春秋时期强盛到战国中期的楚国算是走到了头。

战国时期:魏、楚、齐、赵的衰弱,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一一利令智昏


刚愎自用,陷入燕国的圈套


齐国春秋时期的强国,虽然比不上晋、楚那样的大国,但实际实力也不会差的太多。齐国临海,渔业、盐业相当发达,商人居多。商人居多,国家固然繁华富有。到了战国初期,齐国虽然从姜氏变成田氏,但依旧还是齐国,总体没有多大的改变,只是统治阶级发生了变化。齐国田氏代姜,过了三四代人到了齐威王时期,有为的齐威王恰巧碰上魏国的魏惠王,桂陵、马陵两战亲手终结了魏国的霸权。齐国原本就临海富裕,在齐威王齐宣王的治理下,国力蒸蒸日上,是当时最强的三个国家之一。

到了战国中期,齐宣王之子齐闵王继位,齐国将在这个刚愎自用的君王统治下,发生帮天覆地的变化。《战国策·齐策》记载:“齐负郭之民有孤狐咺者,正议闵王,斮之檀衢,百姓不附。齐孙室者陈举直言,杀之东闾,宗族离心。司马穰苴为政者也,杀之,大臣不亲。”齐闵王不顾臣子劝谏,连续杀害狐咺、陈举两名臣子。其中记载的司马穰苴是春秋末年的人物,曾多次击退燕国晋国的攻击,兵法造诣极高。战国初期的魏文侯和李悝一次谈话中,李悝就用司马穰苴跟吴起做比较。齐威王在位期间,曾为这位田氏先人著作兵书称为“司马穰苴兵法”,司马穰苴对田氏的影响甚大。《战国策·齐策》之所以记载春秋末年的司马穰苴,应该是为了更加突出齐闵王的刚愎自用。

战国时期:魏、楚、齐、赵的衰弱,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一一利令智昏


  • 陷入燕国的阴谋


齐闵王原来本是打算跟秦国结盟,互称“东帝”和“西帝”,屹立于诸侯。结盟的目的很简单,瓜分赵国。可是随着苏秦的到来,秦、齐结盟不欢而散,齐国落入燕国的阴谋之中。

燕国国力不佳,曾多次被齐国大败,特别是在燕王哙期间,要不是诸侯的强烈反对,齐国差点灭掉燕国。自知国力不敌齐国的燕国,对齐国展现出一副附属国的模样,对齐国言听计从,但实则暗藏杀心。

燕昭王派遣苏秦前往齐国,刚好碰上齐闵王和秦昭襄王结盟互称“东帝”,“西帝”。肩负着灭齐计划的苏秦一来就对齐闵王和秦国结盟一事产生了质疑。询问齐闵王,“秦、齐联合,瓜分赵国之后,谁更有益?”,齐闵王毫无疑问的回答“秦国更有益”。“如果齐国背弃盟约,灭掉宋国呢?”,齐闵王回答“对齐国有益”。经过苏秦的有意分析,齐闵王决定和秦国断交,暗中训练兵马,准备灭宋。

战国时期:魏、楚、齐、赵的衰弱,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一一利令智昏


  • 灭宋,迎来灭亡


先是对宋国进行小规模打击,得到一些领土。齐闵王再趁着五国伐齐的时候,偷偷将齐国的兵马调回攻打宋国。这一下,诸侯全部都警惕了起来,楚、魏立刻发兵攻打齐国,给齐国点颜色瞧瞧。齐闵王虽然刚愎自用,但并非昏庸。谈到灭宋,齐闵王知道此举定会遭到诸侯的反对,所以派苏秦出使赵国,以宋国的土地为交换,说服当时的赵国权臣李兑。燕国就不用多说了,苏秦就是燕国派到齐国的,对于苏秦的建议,燕昭王肯定双手赞成。摆平了附近威胁较大的两个国家之后,齐国开始跃跃欲试,但齐国不敢表现出太强烈的侵略欲望。在五国伐秦的时候抽兵回来攻打宋国,狼子野心已经人人皆知,各诸侯都开始防着齐国,如果这一次再不成功,那么齐国有可能遭到各诸侯的联合攻击。

“很幸运”,这一次齐国灭宋成功,吞并了宋国。齐闵王知难而进的行为,遭到了诸侯的强烈反对,诸侯中包括赵、燕。燕国本来就是要灭齐,自然带头反对。然而当时已经赞同齐国灭宋的赵国,为什么也反对呢?原因在于齐闵王灭掉宋国之后,将之前对李兑的承诺忘得一干二净(估计是故意的),不打算割地给李兑。齐国本就强大,如今又吞并了宋国,边境的领土可以和三晋、楚、燕直接相接。对于五国而言,现如今的齐国威胁远远大于秦国。

战国时期:魏、楚、齐、赵的衰弱,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一一利令智昏


燕昭王趁机派遣使者出使各国联合伐齐,除去楚国外,全部诸侯响应。秦国还特地派了一位公子到东方列国中充当人质,以此来表示伐齐的用心。齐国身居东方,临海的地理条件,经济繁荣,士兵众多,装备精良。但无论士兵多么的多,装备多么精良,都敌不过五国联军。

五国联军势如破竹,济水以西一带大败齐军主力,齐军主力溃散。除燕国外,其余的四国见齐国的主力溃散,不约而同的领兵回国。而燕国为此已经策划了多年,不可能一同和诸侯回国,而是选择继续进攻。将齐国国都临淄攻下,把齐闵王赶走。之后又继续对齐国剩余城池发起攻击。士气正旺的燕军直接将齐国攻打到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座城池。濒临绝境的齐国虽然最后在田单的率领下大败燕军,将齐国原来的领土收回。但主力被破,国力大伤,与之前的齐国相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战国时期:魏、楚、齐、赵的衰弱,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一一利令智昏


“天上掉馅饼”管他那么多,先吃了再说,结果差点把自己呛死


赵国,战国后期唯一一个在国力上跟秦国可以相媲美的国家。有不少学者认为,战国七雄,如果秦国不兼并六国,那么兼并六国的将会是赵国,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1. 赵国人强悍:长平之战,赵国士卒在没有粮食的情况下,通过吃战马,吃尸体,在包围圈中整整坚持了46天,直到主帅赵括阵亡才全军投降。
  2. 贵族识时务:赵武灵王“胡服变法”,在朝廷上掀起一片狂潮,几乎没有几个贵族同意变法,首当其冲的就是贵族的代表人物赵武灵王的叔父公子成。公子成一听说赵武灵王要他们学习戎狄人的穿搭,立刻不满,我堂堂中原人之所以穿中原的服装,就是为了跟戎狄人产生距离。而如今竟然要我穿胡服,学习戎狄人的穿搭,让我颜面何存?公子成直接罢工不干,称病回家。赵武灵王知道这个叔父要是一同意,法令就能通畅无阻。身为一国之君的赵武灵王亲自到公子成家中,劝说公子成,将赵国的地理位置和边患跟公子成一一诉说。公子成听完之后,立刻起来向赵武灵王道歉,决定响应赵武灵王的号召,穿上胡服上朝。这就是赵国的贵族,为了国家利益可以放下自己的颜面。
  3. 名将辈出:战国四大名将白起,廉颇,王翦,李牧。其中白起,王翦是秦国人,廉颇,李牧是赵国人。除去廉颇,李牧之外,赵国还出过一位阏与之战一仗击溃十几万秦军,一战成名的赵奢。


战国时期:魏、楚、齐、赵的衰弱,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一一利令智昏


  • 赵国之所以不能兼并六国,大部分的原因在于君王


经过“胡服骑射”,吞并中山国的赵国,国力大增。赵武灵王时期和赵惠文王时期国力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强国的局势过渡到了赵孝成王身上。赵孝成王是赵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和“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知名度相差无几的君主。两人都是赵国命运的转折君主。赵武灵王使赵国变强,而赵孝成王则使变弱。

赵孝成王继位第四年,迎来了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次抉择,上党收还是不收?秦国看上韩国的军事重镇上党,对上党猛攻猛打。弱小的韩国肯定架不住秦国的攻打。上党即将被攻破之际,上党郡郡守冯亭想要将上党郡送给赵国,由赵国防守,抵御秦国。可赵孝成王接不接受还是一回事。赵孝成王一听说冯亭要将上党送给赵国,《史记·赵世家》“王大喜”,赵孝成王极度兴奋,立刻找来贵族赵豹商议此事。赵豹觉得对于这种无缘无故的好事,还是不要接受。秦国攻打了那么久都不能到手,而如今赵国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手,一但接下容易激怒秦国。相比于秦国,赵国较弱,还是不要接收上党,虎口夺食。

赵豹的言论不符合赵孝成王的想法,赵孝成王再找来同为贵族的平原君赵胜和赵禹,讨论到底要不要收下上党郡?平原君赵胜和赵禹两人都觉得绝对不能不收。《史记·赵世家》赵豹出,王召平原君与赵禹而告之。对曰:“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王曰:“善”。就算赵国出动百万大军,一年可能也得不到一座城池,而如今上党十七座城池白白送上门,这可是大利。赵孝成王和赵胜,赵禹两人一拍即合,派赵胜去接收上党,派廉颇去前线抵御秦军。

战国时期:魏、楚、齐、赵的衰弱,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一一利令智昏


这一抵御就是三年左右,赵孝成王之前接收城池的喜悦感已经浑然不见,代之的是深深的忧愁。秦国的领土面积比赵国辽阔,法令鼓励百姓生产又有巴蜀之地,论储备粮食赵国绝对比不过秦国。等到赵国粮食出现危机,赵孝成王才感觉秦国到底有多么的难缠。赵孝成王虽然感到秦国难缠,但还是死死咬住上党这块肉不肯撒口。明明错在自己,赵孝成王却认为长平双方之所以对持那么久是因为廉颇怯战。对此,赵孝成王派遣名将赵奢之后赵括出征,替代廉颇。

说到这里,相信大部分人都心知肚明了。长平之战,赵国战败,四十多万的赵卒被秦国活埋,国力大衰。赵国的全国人口三百多万,现如今损失了四十多万的精壮男,国内的人数大多是妇人、老人、小孩居多。而且北边又有匈奴骚扰,形势特别严峻。长平之战虽然秦国不一鼓作气灭掉赵国,但此时已经到了战国中后期,再过二十年左右,秦国就一统六国了。赵国在损失了这四十多万精壮男后,已经没有时间发展了,此战就已经决定了赵国往后的命运。

战国时期:魏、楚、齐、赵的衰弱,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一一利令智昏


总结

古代历史上有多少人利令智昏,放下滔天大错。臣子利令智昏的话,君王就会受到蒙蔽;君王利令智昏的话,国家就会遭遇灾难。利令智昏这个词很好理解,可就是有人在利益面前,丧失了正常人的思维。思维完全指按照利益的方向发展,最终在历史上成为被人唾骂的臣子或者君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