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數字貨幣來襲,劍指微信、支付寶?背後其實有更深層次含義!

數字化浪潮下,人民幣也迎來了升級。

4月16日,各方媒體都發布報道,數字貨幣將在深圳、雄安、成都、蘇州四個試點城市測試。

這也是在印證了前幾天瘋傳的數字化貨幣的內測圖片確實是有依據的。


央行數字貨幣來襲,劍指微信、支付寶?背後其實有更深層次含義!

先來普及一下央行數字貨幣的概念,央行數字貨幣的英文簡稱叫做"DC/EP",DC=digital currency就是數字貨幣,EP=electronic payment則是電子支付。

貨幣數字化,又涉及電子支付,很多人可能會認為央行此舉旨在搶佔支付寶和微信的第三方支付份額,但筆者要告訴大家的是,如果這樣理解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

雖然移動支付確實是一個很大的蛋糕,但央行似乎也沒有必要對國內的移動支付巨頭們進行降維打擊。總結來說,數字貨幣代替的就是M0,其功能和屬性與紙幣相似,只不過形態是數字化的。(按計劃,今後兩到三年時間,全國會有30%至50%的M0被央行數字貨幣替代,基本實現央行數字貨幣全國範圍推廣)

而兩者更為本質的區別是,數字貨幣是央行發行的負債,具有法償性,微信和支付寶支撐的支付體系是建立在傳統存款的基礎上的。

至於央行為何有如此舉動,其實是有著更為深層次的考慮。

早在我國之前,瑞典、日本、英國、俄羅斯、新加坡、加拿大等國家都已經在考慮發行自己的數字貨幣,並且也採取了積極的行動。

以瑞典為例,2013年,瑞典取消了最大面值的紙質鈔票,隨後,紙鈔使用量也隨之下降,而瑞典央行為了避免失去對本國貨幣的控制權,早在2016年11月就提出計劃推行法定數字貨幣E-Krona。

在這一系列的措施之後,也使瑞典成為了第一個無現金的國家。


央行數字貨幣來襲,劍指微信、支付寶?背後其實有更深層次含義!


大家都知道,在貨幣發展的歷史進程中,經歷了許多次的迭代,就目前來看,紙幣雖然攜帶方便,磨損率也是較實物貨幣低,但也不可能避免其所固有的發行成本。

而央行發行數字貨幣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為了降低成本,雖然發行數字貨幣也需要成本,但和紙幣比起來,成本還是要小一些。(就像移動支付對紙幣使用的取代一樣,也是更加有效率的)

另外,由於傳統貨幣容易匿名偽造,存在用於洗錢、非法融資等風險,DCEP可以大大降低這些風險。同時,數字貨幣也有助於提高央行貨幣地位和貨幣政策傳導的有效性。

毫無疑問的是,這次疫情對於貨幣數字化進程的加速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然而除了上述兩點原因之外,發行數字化貨幣更為重要的一點就在於在國際金融市場中搶佔先機。

為什麼這麼說,在這給舉一個非常現實的例子。

前幾年,美國製裁伊朗,非常關鍵的舉措就在於禁止了伊朗用美元做貿易結算,這還不夠,當伊朗開始用歐元或日元結算,走SWIFT的國際結算系統時,沒想到美國把伊朗的SWIFT通道也給切斷了。

這使得伊朗和歐洲的生意都沒法做了,隨後,伊朗和歐洲只好聯合起來另起爐灶,建立一個全新的國際清算系統。


央行數字貨幣來襲,劍指微信、支付寶?背後其實有更深層次含義!


前車之鑑,歷歷在目,正所謂防人之心不可無,先手一步,也是避免在以後的國際貿易中處於弱勢。畢竟疫情過後,我們不知道會面臨怎樣的困境。

但可以預見的是,在不久後的未來,我們會見證人民幣的歷史變革,區塊鏈技術的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