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保利、融創等地產龍頭股還有3倍的空間!

對房地產這個行業,很多人一直看衰,也有很多人一直樂觀。喜歡不喜歡,房地產都一直倔強地生存著,但再高的樓也會有樓頂,再好的房子也得有天花板。做一個估算吧,看看十年之後,房地產行業還會有多大的市場,這個問題明白了,地產股的成長空間自然也就出來了。

2018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是17.16億平米,銷售額是14.99萬億元。今年正常應該能超過16萬億,但銷售面積不會增長多少,也就是說現在的房地產開發市場,主要是靠價格驅動的。

由於近幾年M2基本保持在8%的增速,GDP增速也穩中略降,通貨膨脹不像前幾年那麼嚴重。考慮到2%左右的CPI(不包括房價)已經保持了不少年,再加上房價增長和產品品質的提升,按照6%的當前GDP增速來計算,應該是一個可以參考的數據標準,那麼十年之後,房價可能會比現在高出80%左右,我們按照這個數據算一下商品房十年之後的市場空間吧。

首先我們要明確幾個問題:

一、我們過去十年處在建國後第二輪人口出生高峰期,中國購房者的平均年齡是27歲,1991年新生人口是2250萬,之後便一路下滑,到了2001年就只有1696萬了,2018年剛好是這個週期的最後一年。從2019年開始,房地產的人口紅利會越來越少,十年後的主力剛需人口比現在要下降32.66%!這個下降是不可逆的,2018年的新生人口就只有1523萬了,我們只能習慣房地產市場整體需求的持續下降;

二、十年後,一二線城市人口都會進入到飽和階段,預計成都超過2000萬人,鄭州、西安、武漢、南京等會超過1500萬人,

大城市化的人口紅利也基本消失。(參考北京的情況,在超過2000萬人後,便大力外遷人口,據北京市人民政府官網數據:2018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54.2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6.5萬人。)

三、隨著房價高企,政策性住房和公租房比例會越來越大。深圳為例,規劃中政策性住房和公租房比例要達到新增供應量的60%。而北京2018年商品房賣了2.5萬套,保障性住房卻達到了5萬套,商品房只佔了33%!大城市的土地原本緊張,保障性住房的增加,會直接減少本已不多的商品房土地供應

四、2019年,商品房銷售面積基本與去年持平,大約在1700萬套,銷售額預計會達到16萬億。假設房價比2018年均價增長80%,達到1.6萬元/平,十年後要保持16萬億的規模,就需要銷售掉10億平米,也就是1000萬套左右

五、2018年全國除了1700萬套商品房外,還銷售了420萬套二手房,和完工了656萬套保障性住房。即便商品房的銷售量是每年遞減的,取1700萬套和1000萬套的平均值1350萬套來計算的話,預計未來十年每年房屋換手會在2400萬套左右(實際上這個數字是保守的,未來十年二手房和保障住房的套數都會增長,僅雄安一地便可提供數百萬套政策性住房)。

也就是說未來十年累計房屋換手會在2.4億套左右,會有7億人左右改換新居。屆時過去累積的改善型需求也基本釋放的差不多,以增長後的房價推算(北、上、深的均價全部會超過10萬/平),十年內沒釋放的改善需求,以後也很難有能力再大規模換房了。

十年後,剛需紅利和大城市化紅利用光了,改善型需求釋放了,商品房供應用地減少了,依靠人口大量流出的三、四線城市為主的購買力去消化每年1000萬套商品房,以及上千萬套二手房和保障性住房?

目前,三四線城市大約佔商品房總成交面積的2/3左右,要完成1000萬套商品房的消化,就需要市場在十年之後還能保持2016年的狀態,那一年的市場熱度大家仍歷歷在目吧。但在一二線城市商品房供應大幅下降的背景下,從價格結構的角度來看,三四線城市的房價預計要比80%增長更多才行。提價的難度,不亞於增量。

未來十年,變數還有很多,但以上測算至少說明了一個問題,房地產市場的天花板已經近在咫尺,日後擺在房企面前的不是如何去做市場增量,而是如何搶奪市場存量。換句話說,現在就是大魚吃小魚的時代,而即將展開的會是大魚吃大魚的時代。

從白酒、家電等行業的牛股身上可以看出,行業天花板臨近的時候,反而是大牛股出現的好時機。因為好日子大家都能活的不錯,只有行業危機才會讓對手比你先死掉,這是擴大市佔率的最好機會。

房地產住宅開發這個行業已經靠近天花板了,但優秀的房企才剛剛踏上征程。即便16萬億保持不了,中國之大,一年賣掉幾百萬套商品房還是能做得到的。高限16萬億,低限10萬億,那麼TOP5房企只要能佔領到50%的市場份額(這個數據比家電和白酒都低得多),就有5萬億到8萬億的空間,也就是比現在高出1-2倍的增長,年均增長率在7.5%-13%。即便估值不變,股價與業績同步,加上股息也可以做到10%-16%。

10年之內會出現2億套新建房源,可供6億城市人口居住,即便十年之後全國城市人口可以達到10億人,也完全可以覆蓋新增人口和改善需求了。現在城市存量住宅大概280億平米上下,裡面商品房比例大概45%,老破小什麼的太多,看大的數據,缺口還是非常大的,按照城鎮化率75~80%,14億人口,人均40平米算。

當然,這個數字只是體現了房企在商品房開發上的收益,而且是按照在未來十年從業績峰值向下滑落的曲線來測算的,略偏保守。各家房企都在多元化發展,其他產業如果能在十年後形成規模,優秀房企保持年化20%的增長還是有機會的,儘管這確實不容易,但哪一個萬億市值的企業是容易的呢?


我的公眾號【南山之路】專注於對銀行、家電、食品飲料、白酒、地產、保險等行業的龍頭公司,以及細分行業的隱形冠軍進行解析,並及時分享相關股票的投資機會。

我的文章同步更新至雪球、今日頭條,ID都是【南山之路】。目前我雪球粉絲 3.5 萬,今日頭條粉絲 1.5萬,我的公眾號自成立以來,由於文章乾貨很多,更是在不到 1 年內已獲得超 5 萬粉絲認可,非常值得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