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看新聞聯播麼?

之前參加浙商一個活動,活動現場主持人問了一句話:“我們浙商最喜歡看的電視節目是什麼?”

在座的浙商異口同聲:“新聞聯播!”

其實對很多浙商來說,看新聞聯播是非常重要的獲取信息途徑。

而所謂新聞聯播更多是泛指新聞,畢竟平時大家都會比較忙,也經常需要應酬,總不能在喝酒喝了一半的時候停下來去看新聞聯播吧?

你還看新聞聯播麼?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看新聞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換個場景,很多“精英”會說別人:“你丫是新聞聯播看多了吧!”

你還看新聞聯播麼?

那國內新聞,到底值得不值得看呢?

其實很核心的是,你希望通過新聞獲取什麼信息?這就是“新聞的閱讀理解能力”。而通過新聞的閱讀理解,大家的關注點是不一樣的,諸多網民關注的是“有啥新鮮事”,而商人關心的是“國家政策和趨勢”。

我們看看新聞對商業到底有沒幫助:

2003年城鎮化

你還看新聞聯播麼?

眾所周知的是過去十幾年中國房地產飛速發展,一定程度上是和中國城鎮化有比較重要的關係的。

禁止有償補課

你還看新聞聯播麼?

2005年左右,教育部強調禁止中小學老師校外補課,提出“堅決制止和糾正一些學校和教師的有償補課行為”。其出發點一方面是為了給學生減負,另一方面也是杜絕個別學校和老師亂收費現象。然而,萬事萬物都有兩面性,在有效阻止了亂收費等一些錯亂現象的同時,也對教育行業有其他的影響。回想一下K12的迅速爆發又是哪一年開始的呢?

新聞本身可能是報道一個事件,但是事件背後往往會有很多信息需要去梳理,這樣才能知道趨勢是什麼,背後會產生什麼影響力。

新聞主持人是不會“敲黑板”、“劃重點”的,因此這比較考驗人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並且得長期關注才能感受到趨勢,否則得到的信息可能就是片面的或支離破碎的。

你還看新聞聯播麼?

而這種對新聞的閱讀理解能力,是包括了閱讀和理解兩個部分,所謂閱讀是指輸入,理解是指消化。

如果單純的看新聞事件本身,那麼就是僅僅是一個通訊稿而已,多了一個飯後談資。但是如果要去理解,那麼就需要多個維度去看:

  • 重要程度。人民網頭條和小報一個豆腐塊,代表的含義完全不同;
  • 政策的連續性。通過一些細微的用詞變化,可以分析出政策的變化;
  • 落地的影響。並不是說新聞怎麼說,就怎麼做。而是要分析政策實施的過程中對大環境會產生什麼影響,然後分析在這變化的環境中我們應該如何面對。

其實這和我們去參加一個行業會議類似,不能只聽表面的詞句,而是要去分析背後的邏輯,這就是信息處理能力。

這種信息處理能力,大多是從小培養起來的,而並非“天生”。

折射在應試教育層面,我們知道現在“閱讀”的重要性,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就是閱讀素養,未來孩子閱讀能力差考試就會很吃虧。全國統一教材主編溫儒敏曾說:“以後高考語文,就是要實現讓15%的考生做不完卷子”。

折射到素質教育層面,很多孩子從小的環境“耳聞目染”,從小就開始對信息具有敏銳的處理能力。而這種信息處理能力也會折射到我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比如之前碰到過一個機構,發現最近的教學過程學員滿意度有所下降,甚至出現了投訴現象,對機構來說教學質量是根本啊,這怎麼辦?

校長把學術總監叫過來,說最近的KPI不行啊,滿意度下降了,投訴變多了,得整改,想辦法去提升教學品質!問學術總監聽懂了麼?嗯,聽懂了,提高學員滿意度,降低投訴率。

學術總監組織開會,強調了下學員滿意度的重要性,暢談了下教育情懷,然後要求後面的考核KPI嚴格和滿意度、投訴率掛鉤,在常規的績效基礎上加大了對這兩個指標的考核力度。

一個月之後發現,學生玩手機老師不敢批評了,作業沒完成老師也變“溫柔”了,各位做過校長的看官都清楚,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很多人認為這是溝通問題和執行偏差,所以大談KPI的不足和OKR的偉大。但同時背後我們從學術總監維度去看,背後一個邏輯就是學術總監的“聽力”不錯,但是“理解力”和“任務分解”這裡“信息處理能力”還有不足的地方。管理層之所以是管理層,不一定是業務能力最突出,但在信息處理等綜合素養上必須表現突出。說人話就是“聽得懂老闆的話”。

你還看新聞聯播麼?

因此,同樣的信息,不同的人去面對的時候,就會有不同的理解結果,而恰恰就是這種不同的理解結果,日積月累,才產生越來越大的差距。而對信息處理的能力,是可以培養的,但是不同的人培養會有所不同。

就好比老陶的這篇文章,也許會有50%的人閱讀一半就笑著退出了,剩下的50%就可能會有不同的想法:

  • 忽悠我看新聞聯播
  • 你丫工科的怎麼開始講閱讀理解了?
  • 老陶說的有道理,難怪頭髮又少了!
  • 我比唐僧旁邊那哥們帥多了!

請問你會怎麼想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