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白藥、藥明康德頹勢冷思 李革、陳發樹何迎週期之變?

導 讀

疫情蝴蝶效應,持續發酵。

顯然,信心比黃金更重要。

作為經濟晴雨表,眾上市公司的分紅潮,恰如一支強心劑。

最豪分紅

Choice數據庫顯示,截至2020年4月1日,共有734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年報,613家披露了2019年權益分派方案。現金分紅總計7716億元,佔歸屬於股東淨利潤的比例為30.67%。

最豪放者,當屬雲南白藥:每股派現2元或以上,派發38.32億元,佔2019年歸母淨利潤的9成以上。

然如此喜大普奔之事,市場卻不乏質疑之聲。

有業內人士指出,大量分紅或導致公司業務拓展受阻、不利其創新發展,從而損害中小股東利益。尤其是處於轉型關鍵期的企業,業績下滑急需培育新增長點。過分分紅,或有殺雞取卵,甚至釜底抽薪之感。

雲南白藥、藥明康德頹勢冷思 李革、陳發樹何迎週期之變?

上述觀點,並非誇大。相比大筆分紅的撲面熱情,這位龍頭藥企的業績單不乏涼意。

首現負增 下一個東阿阿膠?

3月26日,雲南白藥2019年年報發佈,營收296.65億元,同比增長9.8%,實現歸母淨利潤41.84億元,同比增幅為19.57%。扣非淨利潤為22.89億元,同比增長-20.80%。

專家表示,淨資產收益率(ROE)和經營性現金流對淨利潤的比率(淨現比),是衡量企業業績成色、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聚焦雲南白藥,其扣非淨利潤增幅從2016年開始大幅下滑,2019年出現20年來的首現負增長。

此外,2010年到2019年,雲南白藥的每股經營性現金流共計12.3元,淨現比不到55%。

顯然,雲南白藥的盈利能力下降,核心競爭力有待提升。

何以至此?

有輿論認為,這是雲南白藥原有業務和產品較為老化,上升空間有限,新增長點尚未培育成熟所致。

年報數據顯示,雲南白藥收入結構變化導致毛利率下降。健康品和藥品兩大主營板塊,營利增速均出現下滑。醫藥商業板塊淨利增速上漲,但利潤率不高。相比190億元營收,利潤只有4.95億元。同時,公司管理費用9.57億元,同比增加123.23%。

值得注意的是,雲南白藥的上述表現與東阿阿膠較為相似。

過去十年,東阿阿膠的淨資產收益率一直高位徘徊,2018年才突降到18,2019年直接崩盤變成負數。

同樣,過去十年東阿阿膠每股淨利潤總和為18.66元,每股經營性現金流總和10.66元,淨現比57%,與雲南白藥相似水平。

結合東阿阿膠的大虧表現,雲南白藥是否會淪為下一個暴雷者,值得考量。

客觀而言,2019年,對雲南白藥及實控人陳發樹而言,具有里程碑意義。混改成功落地,企業發生諸多積極變化:吸收合併工作完成,成為產業收購、資源整合的醫藥產業唯一平臺;持續深耕藥品、健康品、中藥資源和醫藥商業等四大業務板塊,產品梯隊得以豐富。

利好消息,讓市場充滿期待。然從上述成績單看,難掩盈利疲軟頹勢,其復甦之路仍然漫漫。

戰投考量 陳發樹風格

從業務角度看,雲南白藥的乏力表現更為直觀。

一位醫藥行業分析師表示,雖然公司達到一定體量後,增長趨緩是正常現象,但云南白藥近年來的精力多投入在大健康領域。由於消費者在這些品類上有更傾向進口產品和專業品牌的偏好,因此雲南白藥除在牙膏領域有市場份額優勢外,其他日化產品領域並未取得較大收益。

而對於牙膏業務,雲南白藥曾在互動平臺上坦言,雖然公司牙膏業務常年位於市場前三,但受市場份額和行業競爭等因素影響,近年來牙膏業務增速下滑。

為扭轉乏力態勢,雲南白藥也進行了諸多努力。比如聚焦外向投資,瞄準生物藥和大麻領域。

2019年10月25日,雲南白藥公告稱,公司計劃使用自有資金5000萬美元(約合 3.5 億人民幣),以基石投資者的身份參與認購SinoMabBioScience Limited(中國抗體制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抗體”)在港交所的首次公開發行股份。

雲南白藥認為,從長期看,此舉有利於其生物醫藥領域的佈局,有利提高公司資金利用效率,促進公司國際化進程,對公司發展具有積極影響。

醫療戰略諮詢公司Latitude Health創始人趙衡也表示,國家大力鼓勵支持生物創新藥的發展,雲南白藥通過投資中國抗體佈局生物藥領域,打造自身技術壁壘,同時可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新藥研發具有研發投入大、回報週期長等特點,獲得收益並沒那麼容易。中國抗體上市可為雲南白藥帶來一定收益,但真正想要通過生物創新藥獲得收益,兩者都還面臨商業化及市場競爭等方面的難題。

數據顯示,中國抗體2018年與2019年1-4月的營收為-8361萬元、-2839.8萬元。換言之,其仍處前期培育期。短期對雲南白藥的業績助推效應恐難發揮,甚至或存拖累風險。

再看大麻布局。

2019年10月15日,雲南白藥公告稱,將斥資7.3億港元(摺合人民幣約6.6億元)認購港股上市公司萬隆控股集團(以下簡稱“萬隆控股”)可換股債券。

引發關注的是,萬隆控股的募資用途為工業大麻和CBD(大麻二酚)相關的業務發展、研發、投資、收購等。

鑑於工業大麻的資本熱度,消息一出,雲南白藥當日股價達到86.19元/股,市值超過1100億。

同樣,此佈局也不乏質疑之聲。業內人士指出,工業大麻相關業務可能含有政策變動風險、法律風險、經營管理風險、自然風險、研發操作風險、合作不確定性等。美國工業大麻應用領域尚未完全放開,國內工業大麻更難言放開,即使放開也是管制類藥品,預測管制級別與精神麻醉類藥品同級。這注定工業大麻市場,遠非看上去那麼美。同時,作為農產品的工業大麻,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上下游,甚至盈利模式,並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這種“慢功夫”,很難帶來短期盈利,對資本也是一個投資硬傷。

上述考量,機構與大戶必然瞭如指掌。實際上,鑑於種種不確定性,相關投資熱度已經退潮。首條財經曾在《康恩貝沉浮啟示錄,胡季強的千億美夢與慘淡業績》一文中,有詳細解讀。

不難發現,雲南白藥正意圖藉助戰略投資,快速擺脫頹勢困境。急迫之心溢於言表。一定意義上說,這有很強的陳發樹風格。不過,成效如何有待觀察。畢竟從藥企的質量深耕、慢發展屬性來看,外力投資短期效應明顯,但更根本、更關鍵的力量仍來自內部革新。

雲南白藥、藥明康德頹勢冷思 李革、陳發樹何迎週期之變?

輕研發重營銷

遺憾的是,雲南白藥的內生動力似乎並不強勁。

相比分紅的一擲千金,作為創新力的關鍵支撐,其研發費用投入寒酸不少。

年報顯示,2017年雲南白藥研發費用為8403.54萬元,2018年為1.10億元,2019年為1.74億元。雖逐年提升,但營收佔比過低。

以2019年為例,僅為0.59%。這樣的水平,落後於行業。

同為“中華老字號”,2018年片仔癀的比例為2.12%。2019年同仁堂的比例為1.82%。東阿阿膠為6.96%。

與龍頭企業相比,差距更為明顯。2019年一季度,雲南白藥的研發投入2873.60萬元,約佔營收比例為0.41%。恆瑞醫藥為6.62億元,研發佔比約13.33%;復星醫藥問3.94億元,研發佔比5.85%。

與自身高企的銷售費用相比,研發費用也頗顯吝嗇。2017年,銷售費用36.84億元,2018年39.22億元,2019年銷售費用達到41.56億元,佔營收比例為14.01%。

顯然,這是典型的重銷售輕研發模式。業內人士表示,銷售費用過高,一方面容易導致產品毛利率上不去,進而侵蝕公司業績。另外,營銷費用過高,一定程度上反映公司的研發能力不足,產品話語權不強、不具備核心競爭力。

若產品銷售費持續過高,且公司沒有研發新品,在原有產品達到生命週期後,不利長期發展。

減持風

一系列不利表現,自然也帶來衍生影響。比如社保基金、平安人壽的減持行為,似已失去耐心。

數據顯示,2018年,雲南白藥前10名無限售條件股東持股情況中,全國社保基金四一四組合持有公司692.29萬股股份。2019年,全國社保基金四一四組合退出該名單。減持雲南白藥股份超157萬股。

再看平安人壽。

從2019年至2020年3月9日,平安人壽合計減持雲南白藥股份3558.23萬股,佔減持前持股數量比例36.49%。截至2020年3月9日,平安人壽持有公司股份降至6191.77萬股股份。

頻頻大額減持,難道雲南白藥被看衰了嗎?

專家表示,股東之所以減持,與公司業績走下坡路,導致股價陰跌有關,說明股東對公司業績提升沒有信心,在想辦法把二級市場的股份兌現,以減少大幅虧損。

顯然,雲南白藥仍處在戰略調整中。

業績乏力、頻遭減持、戰略投資待考、銷售費高企,這家中藥龍頭企業的麻煩事還真不少。

兜兜轉轉11年,漫長改制後,其全新面貌並不盡人意。

這當然不是陳發樹想要的結果。從初入時的意氣風發,到現在的傾其所有,浮虧線的頻繁掙扎,加上錯過的其他商業機會,可以說,雲南白藥已是陳發樹財富、事業、甚至人生轉型的唯一寄託。

顯然,陳發樹亦或雲南白藥都已虧不起。如何突破困境圍城,儘快進入新週期,考驗著兩者的大智慧。

雲南白藥、藥明康德頹勢冷思 李革、陳發樹何迎週期之變?

淨利變臉

同樣經受考驗的,還有藥明康德。

3月25日,藥明康德發佈2019年年報,營收128.72億元,同比增長33.89%;實現歸母淨利潤18.55億元,同比下降17.96%。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至2019年,藥明康德的歸母淨利潤分別為9.75億元、12.27億元、22.61億元、18.55億元。換言之,這是藥明康德迴歸A股後的首次下滑。

雲南白藥、藥明康德頹勢冷思 李革、陳發樹何迎週期之變?

藥明康德解釋稱,受投資公允價值損益影響,其投資的華領醫藥和Unity Biotechnology的公允價值變動。2018年二者為藥明康德帶來6.16億收益,2019年卻是1.8億元損失。

公開資料顯示,華領醫藥主要從事糖尿病治療用藥研發。

從業績看,2016年至2018年前三月,公司虧損額及全面開支總額分別是3.62億元、2.81億元、3.22億元。2019年公司虧損約為4.25億元。

從股價看,截止2020年4月8日收盤,華領醫藥每股3.05港元,總市值32.17億港元,相比上市時跌超60%。

Unity Biotechnology是一家生物技術公司,致力於研發抗衰老藥物。從業績看,2019年,公司營業虧損8970萬美元。從股價看,2019年下跌55.66%。截止2020年4月8日,每股5.71美元,總市值2.72億美元。

顯然,兩家企業有滿滿的拖油瓶表現。

不過,單讓兩者背鍋,似乎也有片面之義。

應收賬款大增 負債高企

下面這些財務數據,折射出藥明康德的疲軟之態。

2019年,藥明康德對下游的話語權較弱:應收賬款29.37億元,同比增長47.22%,是扣非淨利潤的1.53倍。

且面臨沉重的償債壓力。2019年,藥明康德短期借款16.04億元,相比上年同期增速為12倍;長期借款7.62億元,相比上年同期增速約50倍。整體負債從2018年的45.02億元上升至2019年的118.29億元。

拉長時間線,更為明瞭。

2017年至2019年,藥明康德的扣非淨利潤分別為9.79億元、15.59億元、19.14億元。2019年增速明顯放緩。

與之匹配,毛利率連年降低成為主趨勢。2017年至2019年,其綜合毛利率分別為41.83%、39.45%、38.95%。

資本運用效率也在下降,其加權淨資產收益率分別為21.14%、23.98%、10.57%,2019年出現大幅下滑。

相比之下,同為CRO企業的泰格醫藥數據亮眼不少。

2017年至2019年,其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分別9.34%、13.74%、17.52% 、26.99%,整體處於增長狀態,遠優於藥明康德的表現。

雲南白藥、藥明康德頹勢冷思 李革、陳發樹何迎週期之變?

一系列飄綠數據,盡顯困境之態。這與其龍頭形象,自然不甚相符。

內憂外患

公開資料顯示,藥明康德成立於2000年,由李革、劉曉鍾和張朝暉共同創立,是一家化學藥研發外包服務企業。其主要提供化學藥研發、臨床前研發、新藥臨床試驗和化學藥生產等服務,為CRO領軍企業。

帶量採購政策下,仿製藥盈利空間下降,眾多藥企為尋求新的盈利點紛紛轉向創新藥領域。但一款新藥上市往往動輒十餘年時間,且研發過程中具有耗資多、風險高等特徵,若藥企獨自承包新藥研發過程中的所有環節,難度風險

可想而知。

於是,醫藥研發外包服務(CRO)應運而生。

Frost& Sullivan數據顯示,CRO憑藉高度專業化的研究網絡和團隊,能有效縮短新藥20%-30%的研發時間。此外,CRO公司還可使新藥研發的資金投入和潛在風險分散到整個產業鏈上,進而降低藥企研發成本。

醫藥諮詢專家何虹海表示,第三方醫藥研發平臺需求依然存在,主要原因是目前國內仿製藥進入一致性評價關鍵時刻。除20%較低的過評率外,研發費用高企。創新藥專利往往只有幾十年,研發就會佔去10 到 15 年,很多藥企也並不具備成建制的創新藥研發體系。

依託於CRO模式,藥明康德迅速崛起。

2015年12月,藥明康德從紐交所私有化退市,當時市值約33億美元。2018年5月,藥明康德登陸A股,接連16個漲停。截止2020年4月8日,藥明康德收盤價為96.42元,市值1592億元。

位列A股醫藥股第三,僅次於恆瑞醫藥和邁瑞醫療。

不過,相比前兩者,藥明康德存在不小的發展瓶頸。

畢竟,作為國內最早開始從事醫藥研發生產外包的CRO(研發外包)和CMO(生產代工)一體化的公司,藥明康德與恆瑞醫藥這類創新藥企不同,其只做創新研發工作,不能享受研發成果及後期巨大的附加價值。這自然影響其盈利水平。數據顯示,2019年恆瑞醫藥的毛利率87.48%,部分產品毛利甚至達到93.96%;而藥明康德2019年的毛利率僅38.95%。

醫藥諮詢專家何虹海表示,隨著市場需求增大,入局企業越來越多,藥明康德面臨成本增長,市場份額被瓜分的壓力。包括2019年該公司新增客戶比2018年出現減少等問題,找到新的業績突破點,至關重要。

上述觀點,並非空穴來風。

表面看,藥明康德擁有傲人的龍頭規模體量,身披A+H資本光環,佔據醫改風口,可謂風光無限。然實際上,在市場環境不斷變化,競品持續崛起的背景下,其壓力同樣不小。

以經營領域相似且同為“A+H”的康龍化成為例,2019年錄得營收37.5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9.20%;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5.47億元,增長64.30%。

一增一減間,更凸顯了藥明康德的頹勢之態。

值得強調的是,我國CRO行業的四大巨頭,都已在A股上市。可以預見,仿製藥一致性評價之後,藥明康德需要在CRO業務上找到新增長點,否則強者同場廝殺,勝負如何存在變數。

然如何拓展增量市場,也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或為突破CRO模式的發展瓶頸,建立多元化的業務生態體系,藥明康德近些年進行了諸多選擇性投資,單在2019年公司就累計投入10.24億元用於收購項目。

仔細梳理,VIC(VC+IP+CRO)是藥明康德的主要投資模式,即發現合適的投資標的,為其提供資金支持,並提供藥明康德的研發平臺是這一模式的核心,通過投資收購建立完善的生態鏈。

據悉,藥明康德自上市後先後兼併收購AppTec、津石傑成、美國美新諾、Crelux、輝源生物和美國Pharmapace。

遺憾的是,粗放的“買買買”模式,又成輿論責難的焦點問題。

這從上文兩投資標的的差勁表現中,可見端倪。

目前看,一系列豪買並未給其帶來多少業績驚喜。隨之而來的是沉重的商譽壓力。2016年,藥明康德商譽為3.26億元,到2019年大幅增長至13.62億元。

同時,經營與融資產生的現金流入也難覆蓋投資活動的現金流出。

2019年,公司投資活動現金流淨額為流出49.75億元,而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為29.16億元,籌資活動現金流量淨額為15.58億元。

另一方面,相比大手筆投資,藥明康德在研發上的投入顯得有些“吝嗇”。

財報顯示,2019年其研發開支為5.90億元,雖較2018年同比增長35.2%,但相比一年高達10億元的投資支出,研發能有待提升。

一方面,競品崛起,市場競爭加劇,模式出現瓶頸;另一方面,企業戰略粗放,面臨經營管理及資金壓力。內外夾擊下,藥明康德的不確定性不斷堆積。

雲南白藥、藥明康德頹勢冷思 李革、陳發樹何迎週期之變?

減減減

這自然也在摩擦投資者的信心,大股東頻繁減持、機構撤退的“窘境”不斷上演。

公告資料顯示,2019年5月1日,藥明康德公告,包括GloriousMoonlight Limited等7位股東計劃減持IPO前取得股票,累計減持不超1.40億股,減持窗口期5月29日至8月10日,累計套現66.26億元。

2019年8月14日,Glorious Moonlight Limited等7名股東再次計劃減持1.76億股,照當日收盤72.05元/股計算,或套現126.72億元。

2019年9月20日,Schroders Plc在場內以每股平均價84.679港元減持藥明康德83.4萬股,涉資約7061.92萬港元。

2020年3月17日,公告顯示,Glorious MoonlightLimited等三大股東合計減持4914.4萬股,按減持價格區間最低價算,共計42.72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3月6日,藥明康德的股價達到新高119.3元。4月8日,股價為96.42元,一月市值縮水近400億元,

頻頻減持、市值不穩,這在向外界釋放什麼信號?

雲南白藥、藥明康德頹勢冷思 李革、陳發樹何迎週期之變?

更基礎改變

客觀而言,面對業績困境,作為醫藥雙雄,雲南白藥、藥明康德不可謂不努力。比如頻頻資本動作中,凸顯急迫改變之心。

但放眼行業,精於創新、品質打磨、競爭力深耕的高質量發展已成新風向標。結合研發、戰略等方面的瑕疵短板,兩者還需有更基礎改變。

簡言之,無論雲南白藥、藥明康德,還是整個醫藥行業,正在進入新的價值週期。如何在洗牌中,重振王者雄風,考驗著李革、陳發樹的大智慧,首條財經也將持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