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源於商丘的成語典故(八十二)


長幼尊卑 尊卑有序

“長幼尊卑”指輩分大小,地位高低。“尊卑有序”指尊卑之間有嚴格的順序。典故出自西漢禮學家、睢陽人戴聖編著的《禮記·樂記》:“然後,聖人作為鞉、鼓、椌、楬、壎、篪,此六者德音之音也。然後鍾、磬、竽、瑟以和之,幹、戚、旄、狄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之廟也,所以獻、酬、酳、酢也,所以官序貴賤各得其宜也,所以示後世有尊卑長幼之序也。”

這是魏文侯和子夏對話中的一段。

有一次,魏文侯向子夏問道:“我穿上禮服、戴上禮帽、神情恭敬地去聽古樂,就唯恐打磕睡。但是聽鄭、衛的音樂,就不知疲倦。請問古樂讓我產生那樣的感覺是何原因?而新樂又讓我產生這樣的感覺又怎樣解釋?”

子夏回答道:“現在演奏古樂:其舞隊同進同退,整齊劃一;唱歌時曲調平和中正而寬廣。各種管絃樂器都在靜候扮鼓的指揮,鼓一響,眾樂並作。開始表演時擊鼓,結束表演時擊饒;用柎來調節收場之歌曲,用雅來控制快速的節奏;表演完畢,君子就要在一起評論,借古喻今,當然不外乎都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這都是古樂能夠引發的。現在演奏新樂,舞隊的動作參差不齊,唱歌的曲調邪惡放蕩,使人沉醉其中而不能自拔。再加上徘優侏儒的逗趣,男女混雜,父子不分。表演完畢,讓人無法給以評論,也談不上借古喻今。這就是新樂所引發的。現在您問的是樂,而您所喜歡的是音。樂與音雖然相近卻是不同。”

文侯說:“此話怎講?”

子夏答:“古時候天地運行正常,四季風調雨順,人民道德高尚而五穀豐登,疾病不生,也沒有災禍,這叫作太平盛世。然後聖人興起,定下君臣父子的綱紀作為人際關係的準則。準則有了,於是天下大治。天下大治,然後考正樂律,調和五聲,演奏樂器來歌唱,創作詩篇來讚頌,這就叫作‘德音’。德音才能稱作樂。《詩經》上說:‘王季的美名傳播四方,他的德行能夠普照天下。既能普照天下,又能施惠於民,所以能夠為人師表,能夠成為國君,統治一方,能夠順應民心;能夠擇善而從。等到文王繼位,他的道德高尚,連一點小毛病也沒有,不但能得到上天的賜福,還能把福澤傳給子孫。’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如今您所喜好的,大概是叫作溺音的玩意兒吧!”

文侯又問道:“請問溺音從何而來呢?”

子夏答道:“鄭國之音多是男女偷情,使人心志淫蕩;宋國之音留戀妻妾,使人意志消沉;衛國之音節奏急促,使人心情煩亂;齊國之音傲慢邪僻,使人志驕意滿。這四國之音,都偏重於色情而有害於道德,所以是不用之於祭祀的。《詩經》上說:‘肅雍和鳴之音,祖先的神靈才會來聽。’所謂肅肅,就是肅敬之義;所謂雍雍,就是和諧之義。如果能做到既肅敬又和諧,還有什麼事辦不成呢?當國君的,能對自己的好惡採取謹慎態度就好了。因為國君喜歡什麼,臣下也就跟著喜歡什麼;君長做什麼,百姓也就跟著做什麼。《詩經》上說:‘誘導民眾是很容易的。’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然後才有聖人出來,製成鞉、鼓、椌、楬、楬、壎、篪,這六種樂器是能夠發出德音的樂器。然後再用鍾、磬、竽、笙來伴奏,使文質相雜,再加上手執盾、斧、戚、牛尾巴、野雞羽毛的舞蹈。這樣的樂就可以用來祭祀先王之廟了,就可以用來設宴接待賓客了,就可以用來排列官爵高低、身份貴賤而無不得當了,就可以啟示後人,使他們懂得有尊卑長幼的次序了。鐘聲洪亮,洪亮就可以用來發號施令,有了號令就會使人充滿勇氣,充滿勇氣則戰無不勝。因此,君子聽到鐘聲,就會想到武將。磐聲堅定有力,堅定有力的聲音使人明辨是非,明辨是非就會為真理獻身。因此,君子聽到磐聲,就會想到那些為保衛國家而捐軀之臣。琴瑟之聲悲哀,悲哀的聲音使人清廉剛正,清廉剛正就會守志不阿。因此,君子聽到琴瑟之聲,就會想到剛正不阿之臣。管樂器的聲音寬廣,寬廣的聲音使人會合,會合就能聚眾。因此,君子聽到管樂器的聲音,就會想到善於安撫百姓之臣。鼓鼙之聲喧騰,喧騰的聲音讓人振奮心動,振奮心動就會率眾前進。因此,君子聽到鼓鼙之聲,就會想到將帥之臣。由此,君子聽音樂,並不是只聽那鏗鏘悅耳的聲音,而是要從樂聲中聽出某種與心相契合的東西來。”

“長幼尊卑”“尊卑有序”這兩個成語,就是從《禮記·樂記》中“所以示後世有尊卑長幼之序也”來的。

例句:“部隊是最講究長幼尊卑的。一般都是官銜高的首長謙虛地說:你們就叫我老某好了,透出官兵一致的親熱。其實誰敢叫他老某呢?”(畢淑敏《最後一支西地蘭》)“臣聞尊卑有序則上下和。”(《史記·袁盎傳》)

(259)


商丘網——京九晚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