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客共享,企業內部內鬥之謎?

每隔一段時間,總有一些大企業深陷輿論漩渦之中。為什麼在很多常識性的問題上,大企業的認知和普通民眾會有如此之大的差距?為什麼大企業的內鬥那麼複雜?

馬雲曾說過,“90%的人在埋怨宏觀經濟,但是90%倒下去的企業跟宏觀經濟一點關係都沒有。”這話有點道理,但卻又有點不太貼近現實。在當今局勢下,宏觀經濟已經很明顯的影響到了一批企業。而且,影響數量還不少。但是,大多數企業的倒臺其實都是內部原因。

融客共享,企業內部內鬥之謎?

內鬥是中國文化中固有的一種“暗物質”,它是一種暗流,水面看似會興風作浪。但是我們又無法繞開這個魔障,在企業經營中,內鬥即便是殘酷無比,即便是光風平浪靜,冷不丁它就怪陸離,即便激烈如OFO內部決定權之爭,讓人驚心動魄,其實,都再正常不過。

02

1. 公司高層目標不一致,甚至各懷鬼胎:

著名的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說:“所有企業管理,說到底都是目標管理”。許多時候企業亂成一團,都是目標不一致的結果,甚至各懷鬼胎。小張有小張的心思,小李有小李想法,每個人各懷鬼胎,公司就無法聚焦目標,也就無法共同發力。

李明軒老師認為,並不是有工作才有目標,而是有了目標才能確定每個人的工作。企業的使命和任務,必須轉化為目標。如果一個領域沒有目標,這個領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視。

2. 投資商的過分參與,或高管間注資較多者“居功自傲”:

無論是投資商對實際業務發展的過分參與,還是公司創立者間注資較多者的“居功”,都會導致投資商與高管,或高管之間的矛盾,使彼此間失去信任,從而引起內鬥。

說個典型案例,當年朱嘯虎向戴威施壓,要求ofo與摩拜合併,但彼時的戴威堅信“只要活著,我們就有希望”。

而當時的合併正是由騰訊主導的,但戴威拱手將騰訊讓給了摩拜,從此陷入了被動境地。因為一些交情,他相信了程維,但此時他對資本格外警惕。程維給戴威提供資金和資源支持的同時,獲得了董事會的一票否決權。這就是ofo失敗後馬化騰評價的“Veto Right”。

當時戴威將所有利益方一同拉入了泥潭,而他“隨意”的決策讓程維不滿,他調整了對ofo的戰略,利用手握的一票否決權,不斷否決外來想要收購的資本方。再回過頭來看看這件事,如果OFO戴威有足夠的權力控制滴滴這位投資商的過分參與,或許今天也不至於落到走頭無路的地步。

融客共享,企業內部內鬥之謎?

3. 不合理的管理辦法:

正常人都看得出,對於企業而言,內耗百害而無一利,可有意思的是,國內的管理理念反而提倡內耗。有些企業提倡內部互相爭鬥,這些企業的老闆有一種帝王情結,“臣子如不相鬥,天子怎得安寧。”

企業老闆們希望通過內部鬥爭促成員工間競爭意識,然而,這種模式除了本身附帶的高成本外,並不利於員工成長。因為企業內部很多鬥爭往往並不如老闆們所期望的表現在業務層面,反而是在暗處勾心鬥角互相挖坑、設計陷害。

如果實在業務層面的良性競爭,那這種模式固然可以稱得上成功。但實際上,現實中人性的醜陋一定會導致競爭力較弱一方採取“特殊”手段彌補自己能力上的不足。來而不往非禮也,君子贏不了小人,對付小人唯有比小人更小人。所以,最終會變成企業內部整天明爭暗鬥,荒廢正業。

對此,李明軒老師曾提出,“我們向來認為‘爭權奪利’不是一件好事情,往往以為‘辦公室政治’或者‘陰謀詭計’,或者‘內鬥’等等。但其實不是這樣的,這要從組織說起。”李明軒老師認為,組織管理其實就是“責任”與“權利”的管理。只有明確責任和權利,讓責任與權力相匹配,組織才能夠有效運行,才能夠實現組織的目標。

4.老闆運作的手段:

如果老闆自身管理水平高,並不需要以權謀之術御下,又比較勤奮,深入一線核心業務,一線核心產品的公司,一般不會產生公司政治鬥爭。”但我想說的是,老闆也分很多種,有的老闆是想好好做產品/服務,有的不是。如果老闆把包括在高管、員工在內的一切資源都當作其為自己賺錢的工具的話,這句話就不一定成立了。

03

歷史永遠不可能回頭。企業一旦內訌必定鬥爭到底。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企業經營中存在著太多的爭鬥與無奈。每個成功的企業家背後都有一個赤裸裸的關於資本與慾望的故事,這種幕後故事和陰謀掩藏在商海大潮中,讓局中人物身不由己,載沉載浮……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