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人处事说到底就一个字,但是却没几个人能做到!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曹雪芹一联绝对点出了人生至深的学问所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不能独立生存,注定要面对纷纷扰扰的世间百态,和他人产生或多或少的联系。不管你是小隐于野的逸士高人;还是中隐于市的士农工商;亦或是大隐于朝的达官显贵都概莫能外。所以如果我们想在世间成就一番事业,那么为人处事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为人处事想要周全的关键就在于能否看清事情的本质,也就是曹雪芹所说的世事洞明。

曾国藩:为人处事说到底就一个字,但是却没几个人能做到!

曾国藩作为晚清一代名臣,文人跨马领兵,平定太平天国。他一生所处的环境极为复杂,抛开练兵的难处不说,他所面对的不光是是虎视眈眈的太平军,还有百般猜忌的清廷,所以他最终能够建功立业并且功成身退,就得益于他高超缜密的为人处事能力。

曾国藩:为人处事说到底就一个字,但是却没几个人能做到!

“处人处事之所以不当者,以其知之不明也。若巨细周知,表里洞彻,则处之自有方术矣!吾之所以不能周知者,以不好问,不善问耳。”

--- 《曾国藩日记》

释义:所有为人处事中的不当之处都是由于对事情的本质不明确。如果能对事情看得很周全并且很透彻的话,那么一定是有办法可以处理好的。而我之所以不能这么周全的看待问题就是因为不好问和不善问这两个原因。

曾国藩:为人处事说到底就一个字,但是却没几个人能做到!

1. 好问

《尚书》中有言:“好问则裕”。任何人只要能一遇到疑难就向别人请教,学识就会逐渐渊博精深。而对事物本质的抓取一定是以渊博的知识为前提,知识的积累不拘于身份地位,上至于士大夫下至耕读之家,纵然是贵为天子,也需要学习的过程。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带着知识来到世间,面对世间万事万物,谁会没有疑惑呢?有了疑惑如果不能虚心找人解答,那么疑惑终究不会消失。这是好问对于一个人知识积累的重要性的最好解释。

孔子年轻的时候第一次进入鲁国的太庙参加祭祀活动。他对每一件不明白的事,都向别人请教,甚至于在活动结束后他还拉住别人的衣袖,追问一些问题。所以有很多人就轻视他,甚至在背后议论:“都说这个年轻人知礼,看来什么也不懂,进入太庙什么都要问。”孔子听了微微一笑说:“不懂就问,这才是真正的礼啊!”这就是“子入太庙每事问”的故事。

曾国藩:为人处事说到底就一个字,但是却没几个人能做到!

2. 善问

好问毕竟只是一个人的学习态度,但是通过问能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重点就在于善问,何为善问呢?《学记》中对此有个解释。“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善于提问的人就像木工砍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点,也就是说善于提问的人会以先易后难的顺序提问,逐渐地弄清整个问题的解释。

为人处事的道理尽在一个问字,但是想做到却并不容易!

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在下方留言区评论交流!坚持学习更多曾国藩传世文化,请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感谢您的每一次转发、收藏和点赞,这是对我的最大支持!我们下期不见不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