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起女兒的四月天:沒有林長民,就不會有如此優秀的林徽因

林徽因(1904-1955)

撐起女兒的四月天:沒有林長民,就不會有如此優秀的林徽因

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家,更是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20世紀30年代初,她與丈夫梁思成用現代科學的方法研究中國古建築,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後來在這方面獲得巨大學術成就。曾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工作。在文學方面亦有著巨大成就,30年代從事詩歌、小說創作,組織文藝沙龍,對京派文學產生一定影響。其代表作有《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小說《九十九度中》等。

看完林徽因的介紹,很多女性肯定會羨慕她、崇拜她、以她為榜樣,希望成為像她一樣優秀的女性。殊不知,林徽因的優秀,不僅在於個人的天賦和努力,更是與家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如果沒有一個獨立自主的家庭,沒有民主的父親,也就不會有如此優秀的林徽因。

01

撐起女兒的四月天:沒有林長民,就不會有如此優秀的林徽因

林長民與林徽因

1926年2月,徐志摩發表《傷雙栝老人》,追憶年前去世的師友父親林長民,在這篇文章中,他也寫到林長民對女兒林徽因的愛。曾經,林長民與他分享道:“做一個有天才的女兒的父親,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倫的輩分,先求做到友誼的瞭解。”

林徽因生母何氏是個小城裡小作坊主家的千金,但沒有文化,脾氣又不甚好,別的好像也無足稱道。甚至由於她與林徽因其他家人(林長民共有三房妻妾)相處不和,給林徽因添了不少無端的煩惱。金嶽霖曾這樣評價林徽因母女:“她們彼此相愛,但又相互不喜歡。”若要論及雙親於林徽因的良好影響,只能是其父林長民了。章士釗很佩服他,“宗孟(林長民字)長處在善於瞭解,萬物萬事,一落此君之眼,無不渙然。總而言之,人生之秘,吾閱人多矣,唯宗孟參得最透,故凡與宗孟計事,絕不至搔不著癢,言情,尤無曲不到,真安琪兒也。”徐志摩初見林長民就驚異他“清奇的相貌”“清奇的談吐”。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的林長民常年奔波於政治官場、社會活動中,擁有敏銳的社會觀察力和淵博的知識見聞,談吐不凡,舉止儒雅,善詩文、工書法的他也不乏才情,可謂是一位才氣縱橫的民國名士。

在父親的影響下,林徽因生活在一個讀書氛圍濃厚、家庭風氣開明的成長環境,自幼聰敏好學,並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五歲時,即由大姑母林澤民引導發矇讀書。她年齡最小,似不經意聽講,叫她背書則無不成誦。在京任職的父親,不時地用書信與女兒保持溝通。林徽因後來將父親寄給她的信貼在了父親生前留下的日記本上。書信的字裡行間飽含著父親的深切關懷,也體現出父親對她寄予的深切厚望:“兒身體如何?讀書如何?甚念”,“徽兒知悉,得汝兩信,我心甚喜,兒讀書進益,又馴良,知道理,我尤愛汝”,“汝好好讀書,好好侍伺祖父”,“汝孝順可愛,娘病已愈,汝當安心學堂,考後當已放暑假,假中作何事?”……受父親寵愛的林徽因並沒有被溺慣成嬌小姐,非常刻苦,年僅七八歲,就承擔照顧家庭和與父親的通信任務,一邊勤奮學習,一邊侍奉年邁的祖父,良好的家庭教育鍛鍊了林徽因。1916年,十二歲的林徽因隨全家由上海遷往北京,就讀於英國教會辦的培華女子中學,受益於英籍教師,學得一口流利的英語。在父親的嚴格督促和培養下,林徽因逐漸成長為一名內外兼修、清雅脫俗的才女,她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不僅飽覽群書、學養甚佳,而且善於表達、口齒伶俐,很快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

1920年,擔任司法總長的林長民被迫離職,以國際聯盟中國協會成員的名義赴歐洲考察,而且為時長達一年有餘,他明白此次歐遊是林徽因大增閱歷、經受鍛鍊的絕好機會,終於決心帶十六歲的女兒一起上路。行前還寫信給林徽因示以要義:“我此次遠遊攜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觀察諸國事物增長見識。第二要汝近我身邊能領悟我的胸次懷抱。第三要汝暫時離去家庭煩瑣生活,俾得擴大眼光,養成將來改良社會的見解與能力。”果然,林徽因的歐洲之旅決定了她以後的人生方向。林徽因隨父親往歐洲大陸旅行,成為隨行的翻譯和秘書,先後訪問了巴黎、日內瓦、羅馬、法蘭克福、柏林、布魯塞爾等城市。在倫敦,林徽因受房東女建築師的影響,立志攻讀建築學。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聖瑪麗學院學習,這個漂亮的中國女學生以優良的知識修養和深厚的文學功底,令英國教師對她讚歎不絕。歐洲之行對少年林徽因影響甚大,不僅開闊了眼界,而且使她再次受到良好的教育,熟練地掌握了英語,並諳熟英國文學,還結識了詩人徐志摩。這使得後來的林徽因不僅在建築學上建樹頗豐,而且能夠以一手纏綿悱惻的詩句和細膩耐讀的散文在中國近代文壇留下雪泥鴻爪。

02

告訴孩子,什麼是美

撐起女兒的四月天:沒有林長民,就不會有如此優秀的林徽因

林徽因出身名門,她的祖父是光緒年間的進士,曾參加過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她的父親林長民曾留學日本,歸國後出任福建官立法政學堂教務長,後與梁啟超等人創辦《國民公報》,倡導憲政,是一位著名的活動家。生長在這樣的書香世家,林徽因從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文化薰陶,還在父親在日本留學的時候,祖父和才女姑姑就教給她中國的古典文化知識,使其對詩詞、字畫都頗有研究。

林長民歸國以後,對女兒更是疼愛有加。由於女兒喜歡文學創作,對建築方面的知識也頗感興趣,而想要在這兩方面有所提升,必須要重視孩子的美育,所以林長民總是尋找各種機會對林徽因進行美的教育。為了開闊女兒的視野,也為了增強女兒對美的感受,林長民決定讓林徽因接觸西方的文化。

1920年,林長民帶林徽因付歐旅行,使得林徽因開闊了眼界,對世界有了新的認識。林長民不僅讓女兒在遊覽中體會不同的美,更注意在細節中對女兒進行美的教育。有一次,他們在教堂裡看到了一幅聖母瑪利亞的畫像,心思細膩的林徽因感慨地說:“這幅畫像好美!”林長民當即問女兒:“美在何處?”林徽因回答說:“女性的線條顯得特別細膩,臉上也充滿了感情。”林長民笑了,指點女兒說:“真正的美不僅表現於形象,更表現於心靈。你只看到了美的表象,而沒有抓住美的內涵。世間萬物,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也會用不同的形式表現自己的魅力,你要懂得識別,才算真正瞭解了美的神韻。”林徽因聽了,連連點頭。

在父親的指導下,林徽因不僅體會到了不同的美,還把對美的認識應用到文學和建築學中,最終在這兩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績。

03

感性與理性,一個都不能少

撐起女兒的四月天:沒有林長民,就不會有如此優秀的林徽因

過於感性的孩子,會變得多愁善感,心理承受能力相對來說比較脆弱;而過於理性的孩子,呆板、了無情趣,對生活少了一層溫馨的感悟。作為家長來說,最棒的教育方式是讓孩子在理性與感性之間遊走。林徽因的父親就是這樣教育她的。

林徽因從小多病,看上去有些纖弱,似一株婷婷的嫩柳,纖細柔美。她本就是女兒身,又集家人寵愛於一身,看待事物難免會有感性的一面。但是,自從父親林長民回國以後,他感覺到了女兒身上流露出來的水一般氣質,也讀懂了在她心裡暗藏的感性的世界,卻不曾從她的眼神中讀出理性。所以,父親更重視對孩子理性的培養。

由於受西方先進思想的影響,林長民不希望女兒只表現出柔弱的一面,而丟失了男孩子一般的剛強。他知道,在教育方式上,男孩與女孩會有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既有先天的性別因素,也有後天的環境因素。如果總是依照習慣讓女孩子參加音樂、舞蹈、畫畫等偏於感性的活動,那麼女孩感性的天性就會進一步增強,而理性的思考能力就會逐漸減弱。所以,當林徽因再大一點、理性的思維能夠形成時,林長民就儘量減少對女兒音樂、畫畫等方面的培養,而讓她多接觸數學、建築等方面的知識。

在父親的教導之下,林徽因不僅具有詩人一般的美感和想象力,同時又具有了科學家的縝密和求實的精神。後來,她與梁思成成親,他們夫妻二人奔走于山西、河北等鄉間野地,走訪了中國15個省、200多個縣,進行考古和調研,實地勘測了2000多處古代建築遺存和早期造像石窟。很多埋沒在荒野中的國寶級古建築開始走向世界,為世人所知,從此加以保護,像河北趙州石橋、山西應縣木塔等。

林徽因著述甚多,除了文學創作外,還發表了很多關於建築方面的論文。值得一提的是,同是寫論文,但林徽因的學術著作卻和別人的不一樣。她把枯燥的學術論文當成美文來寫,筆尖卻絲毫不減理性。就連當時有名的建築專家都曾誇獎她說:“能夠在女孩感性的基礎上展現理性的才思,林徽因恐怕是當代第一人。”

總結

孩子就是人性最本真的代言人,能夠準確理解和把握人性的家長,往往擁有正確的家庭教育觀。然而,家長們常常以為人成熟而自居,看待孩子時總是用以成人的眼光,他們認為孩子的行為簡直是幼稚之極。殊不知,對待孩子報以這樣的眼光,只會讓自己和孩子漸行漸遠,更何談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滿腦子都是孩子的缺點。對待孩子家長一定要保持一顆童心,這也是和孩子溝通的重要前提。在現實生活中,家長一定要給孩子多一分的理解和寬容,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減少對孩子的嚴厲苛責,這樣才有助於搭建親子之間的感情橋樑,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氛圍。當家長們到達這種境界時,孩子內心世界的大門才會真正為你敞開,孩子才會真正認可你這位心靈導師,這樣你才能幫助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下蹲和孩子保持同等的高度,不單單要求家長要做到表面上的平等,實質上這是暗示家長要在心理上和孩子保持同等的位置,家長能這麼做,才能真正做到用平等的態度去和孩子交流。因為只有在心理上和孩子保持平等,孩子才會將自己的心扉向家長敞開。

蹲下來,這一步非常關鍵,因為不管孩子的想法正確或者不正確、有無道理,只有從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能蹲下來和孩子說話,進入孩子的世界感受孩子,家長和孩子之間才能更好地溝通,才能建立家長與孩子間更親密的關係,只有在瞭解了孩子的真實想法之後,才可能有的放矢地教育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