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整日將三觀掛在嘴邊的人,才是最沒有三觀的人

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現在的年輕人似乎總是很喜歡將“三觀”這個詞掛在嘴邊,具體表現在不論是電影、電視,還是一款遊戲、一幅畫,首先被討論的不是它的背景、內容、質量等等,反而是它的三觀正不正。而“三觀不正”,也在不知不覺中成了一個爛大街的詞彙。

所謂三觀,我們都很清楚,無非就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總的來說就是我們對世界、人生的種種看法與選擇。而“三觀不正”,它是2007年8月被教育局所承認的171個漢語新詞之一,在百度百科上的釋義是指“在社會中帶來的腐敗現象嚴重”。

但具體到了互聯網上,含義可就多了。

經過長時間的觀察,不難發現,關於“三觀”,網上大致可翻譯為以下幾種情況--

“三觀正”:你的觀點/想法和我一樣(好)哎。

“毀三觀”:這也太扯了吧哈哈哈哈哈哈······簡直是要閃瞎我的24K鈦合金狗眼。

“三觀不正”:你想的和我想的不一樣,而我就是看不慣。

(如果還有別的,歡迎補充······)

這種薛定諤的“三觀”簡直就成了哆啦A夢的萬能四次元口袋,大到一部作品、一個人的行為品性,小到一句話、一個簡單的表情包,哪裡需要哪裡裝。


那些整日將三觀掛在嘴邊的人,才是最沒有三觀的人


3月時,一位母親對安徒生的《海的女兒》的一番質疑引發了網友的討論。在博文中,這位母親將《海的女兒》這篇本意是講述勇於追求真、善、美,追求一個永恆不滅的靈魂的童話貶斥為了“矮化海洋女性物種,跪舔人類男性”的一個“毀三觀、狗血”故事。

一個星期前的七夕,也有網友對葉聖陶老先生版本的《牛郎織女》提出了質疑,當然,這種質疑先前已有。而網友質疑的點也無非是認為牛郎在織女洗澡的時候偷取她的衣服,而後歸還,令織女感動下嫁於他,這種做法荒唐猥瑣,實屬調戲女性。

這類人,就是時下網絡無處不在的“三觀黨”。他們數量龐大,卻又難以追查,口中盡說著一些所有人都認同的世俗常識,高高在上,以為世間真理盡握手中。

不只是文學作品,各大影視作品,也到處充斥著這類人的身影。

瓊瑤男主們被集體冠上了“渣男”的名號;電視劇《奮鬥》變成了富二代劈腿的故事;《流星花園》被批三觀不正遭網友慘罵,逼得“杉菜”的飾演者大S發博回應;年代紀實劇《娘道》也因表現了舊社會婦女的真實現狀被批三觀不正,遭網友慘罵;電影《摔跤吧!爸爸》被批作品代言父權權威,激化性別偏見。······

也就更別提各影視作品在網絡平臺播放時出現的彈幕了。

看電視、看電影,甚至是讀書對於他們來說都不是看電視、看電影、讀書本身,儼然成了一場又一場的審判現場。他們站在道德高地,手執道德大棒,肆意對故事中的角色 (尤其是男女主角)進行審判、定罪。


那些整日將三觀掛在嘴邊的人,才是最沒有三觀的人


“三觀黨”表現出來的特徵,大致有三:

1.穿透能力強。即無視作品中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具體情境,僅以某個單一、破碎的情節表達出自己的觀點,諸如電影《摔跤吧!爸爸》。

2.情商低,共情能力極差。他們看待問題僅僅是浮於表面,根本沒能透過故事的表面深入發掘到故事所要表達的內核與真意。所以,不論故事有多麼優秀,哪怕是如《牛郎織女》這種家喻戶曉的民間傳說,一旦觸碰到了他們的倫理禁區,不好意思,這個故事就是三觀不正,只配捱罵。

3.懶於思考,愛貼標籤。簡單來說,就是故事中的人物在“三觀黨”的眼中根本就不是人,沒有情感,只是一堆符號。

男人不是舔狗、屌絲、猥瑣男、心機Boy,就是霸道總裁、高富帥,女人不是傻白甜、白蓮花,就是心機綠茶婊。還有什麼大奶與小三、直男和女權等等,無論人性再怎麼複雜多樣,在“三觀黨”的口中,都可以用一堆的網絡詞彙一一概括之。

於是,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就成為了“一部集合了海天盛筵、逆襲、肇事逃逸、喜當爹的神奇大片”;《英國病人》是“一部給婚外情立牌坊的電影”;《甜蜜蜜》是“大時代大背景下的渣男與小三的故事”。······

他們隨手給各類作品貼上了一堆看似正確實則簡單粗暴的標籤後,大手一揮,蓋戳認證,“三觀不正”。

老實說,這種情況的發生,不只讓我感到悲哀,也令我感到害怕。

悲哀什麼?因為一昧地追求所謂的“正確”,不僅與諸多優秀的文學、影視作品擦身錯過,也喪失了看書、看電視劇、看電影所帶來的種種樂趣;害怕什麼?當好人就必須一直“好”,壞人就必須一直“壞”,那真正的“人”,就會從文學作品裡、電視屏幕以及大銀幕上消失。

可人是什麼?

人是神性和動物性的總和。就是它有你想象不到的好,更有你想象不到的惡,沒有對錯,這就是人。——電影《烈日灼心》

也就是說,行為有對錯之分,但人,就不能輕易地用簡單的“對錯好壞”評判。

但偏偏在某些人的眼中,人似乎就是一個簡單的非好即壞的二元生物。

於是,在這套“簡單二元論”的指導下,大量的“三觀黨”湧現,也就不足為奇了。


那些整日將三觀掛在嘴邊的人,才是最沒有三觀的人


假如說《牛郎織女》僅僅是因為牛郎偷走織女的衣服,令織女下嫁於他就被批“三觀不正”,那我想,還好這些人沒有去看古希臘神話,否則一定會被裡面各種大尺度、“毀三觀”的故事情節氣得當場吐血身亡。

在古希臘神話中,男生偷看女神洗澡、與別國公主移情別戀這些在“三觀黨”眼中“毀三觀”的情節多不勝數,哪怕是神,也是如此。就連我們再熟悉不過的《維納斯的誕生》這一章節,也可以說是妥妥地“毀三觀”。

我們都知道,愛與美的女神維納斯(阿芙洛狄忒)誕生於大海(蓬託斯)的泡沫之中。但是,那泡沫,真的只是泡沫嗎?其實不然。

大地之母蓋婭與兒子—天神烏拉諾斯生下泰坦十二神之後,就厭倦了這無休止的生育(在此之前蓋婭與烏拉諾斯已經生育了3個獨眼巨人和3個百臂巨人)。一日,她把一把彎刀交給泰坦十二神中最小卻也是最陰險的克洛諾斯,並吩咐他夜晚自己與烏拉諾斯辦事的時候見“雞”行事。當晚,克洛諾斯果然照做了。

之後,天與地徹底分離,永遠固定在宇宙的最高處,克洛諾斯也成為了第二代神王。烏拉諾斯的陽具遭閹割後被克洛諾斯從空中拋落,一部分精液灑到了地上(蓋婭),生出了復仇三姐妹厄裡倪厄斯、白橡樹三姐妹墨利埃以及巨人族癸幹特斯。陽具掉落大海(蓬託斯)後,就迅速與海水發生反應,生出諸多泡沫。於是,愛與美的女神維納斯(阿芙洛狄忒)就從中誕生了。


那些整日將三觀掛在嘴邊的人,才是最沒有三觀的人


另外,阿波羅和達芙妮的故事相信大家也都熟稔於心。它講述了由於愛神厄洛斯(丘比特)的捉弄,中了能夠燃起愛情火焰的金箭的太陽神阿波羅(其實阿波羅並非真正的太陽神,只是後世將他與赫利俄斯混同)愛上了河神皮里奧斯的女兒達芙妮,可是達芙妮因為中了厄洛斯那能夠熄滅愛情的鉛箭,因此並不愛阿波羅。阿波羅利用音樂示愛,卻都沒有得到回應。於是,他不斷追逐達芙妮,想要向她訴說自己的心聲。為了拒絕這份愛情,達芙妮就向父親求救。最後,達芙妮永永遠遠化作了一棵月桂樹,成為月桂女神,也成為了阿波羅最鍾愛的聖樹,擁有著阿波羅賦予的永恆的青春與生命。

如果用今天“三觀黨”的眼光來看待這個故事,那我想,這個故事就完全成了一個“男神為追妹子自願化身舔狗,最後舔而不得的狗血、毀三觀的故事”。但是,事實上真的如此嘛?

要知道,在古希臘時期(約公元前800年-前146年),同性戀才是當時社會的主流戀愛觀念,異性戀居於次流。所以,在諸多描寫男人或是男神的愛戀糾葛的故事中,阿波羅和達芙妮的故事,連同俄耳甫斯和歐律狄刻的故事以及伊阿宋和美狄亞的故事,都是當時為數不多的描寫男女戀愛的優秀傑作。

詩人奧維德(公元前43年-公元17/18年,古羅馬詩人)運用優美的語言,將這一故事譜寫成詩歌,使得故事能夠流傳至今。有人說,這個故事完全算不得是一個愛情故事,但在我看來,這個故事已經是我所讀過的所有的古希臘神話中最浪漫的故事了,其浪漫程度完全超過俄耳甫斯和歐律狄刻、月神塞勒涅和牧羊人恩底彌翁的故事。故事表面的背後,講的卻是愛情與自由的較量、對愛情永恆不變的執著與追求。

愛情與自由,孰輕孰重?這個故事就告訴了我們答案。正如匈牙利詩人裴多菲所言,“生命誠可貴,自由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在愛情面前,達芙妮無疑是勇敢的,她竟然拒絕了古希臘十二主神中最為俊美、無人不愛的阿波羅的愛情,堅持了自我,選擇了自由。哪怕是在今天,面對男神的求愛,試問又有多少人能夠拒絕呢?

阿波羅無疑也是勇敢的。儘管他並不知道達芙妮中了厄洛斯的鉛箭,此生都不可能愛上自己,但他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向達芙妮敞開自己的心扉,向她示愛。無論歲月如何更迭變幻,這份真摯的愛也會如月桂樹的四季常青一般依然如故,由始至終,從未改變。

這就是古希臘神話。儘管它集暴力、血腥、同性戀、亂倫等諸多“狗血、毀三觀”的內容於一體,卻絲毫也不妨礙它為我們帶來的諸多趣味以及各種藝術上的享受,更不妨礙它成為西方文明的一大源流。無道德、無倫理、無三觀,這也正是古希臘神話的核心與靈魂所在。倘若它真的被今日一昧追求所謂“三觀正確”的人所來書寫,那無疑就會變得平平無奇,也根本無法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流傳至今,讓處於現代的我們依然能夠欣賞得到這一個個優美而有趣的故事。


那些整日將三觀掛在嘴邊的人,才是最沒有三觀的人


古希臘神話如此,我們國家的神話故事同樣如此。牛郎織女故事的背後,反映的不就是勞動人民對於美好愛情、幸福生活的一種嚮往與追求嘛。所以,究竟是世風日下,還是人心不古?我想,已經不言而喻了。

時間,是檢驗一切事物的終極法則,沒有任何事物,能夠擺脫時間的考驗。牛郎織女的故事能夠家喻戶曉,流傳至今,就已經足夠說明了這個故事的優秀,而這份優秀,則是某些人無論如何找茬、抬槓,也無法泯滅的事實。

正如,很多人吐槽北京烤鴨不好吃,可是別忘了,北京烤鴨已經流傳上千年了(北京烤鴨起源於南北朝時期),哪怕是全聚德,也有著一百多年的歷史(全聚德創建於清朝同治三年,即1864年)。所以,倘若北京烤鴨真的不好吃,那它又如何能夠承受得住時間的考驗,一直流傳至今,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代表與符號?這不是一個大笑話嘛!

承認吧,食物也好,文學、影視作品也好,能夠經受得起時間的考驗,就足以證明了它們的優秀,只是,你與它們無緣,它們也不適合與你 ,僅此而已。無關三觀,無關其它。


那些整日將三觀掛在嘴邊的人,才是最沒有三觀的人


說到底,文學作品也好,影視作品也好,從來也不是用來指導人性與生活的,它們只是將各種真實存在的人性以及生活狀態展示出來,以便於我們更好地理解人性、理解生活而已。這,才是這些作品存在的真正的意義。

因為理解,所以寬容了;因為寬容,所以悲憫了。

因為悲憫了,所以回到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再輕易地用對錯去界定,用是非去評判,用自以為是的主流三觀去碾碎那些少數的、不起眼的,甚至是可憐的、矛盾的情感。

如是,一個更為廣闊、更為自由的世界、人生就會為你敞開。

三觀,人人都有,但又人人不同。而三觀不同的背後,反映的則是每個人真實又各不相同的立場。

所謂的“三觀正”,在我看來,是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追求,沒有統一的路徑,更沒有唯一的標準與答案。

你相信你所相信的,我篤定我所篤定的。

一個真正良善的社會,應該多談規則,少談三觀,多一些包容與傾聽;多談豐富個體性,少說絕對正確性。

而文學作品、影視作品,更需要包容與傾聽。

一部真正經久的傑作,就應該是衝擊你原有的認知、情感,公開種種陰暗的秘密,讓你一直隱匿於心底的不恥的慾望得到精神上的告解。


那些整日將三觀掛在嘴邊的人,才是最沒有三觀的人


真的,別動不動就說什麼“毀三觀”。

正如芥川龍之介所說——

諸君害怕青年為藝術而墮落。但請暫且放心好了,他們並不像諸君那麼容易墮落。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故事、一部電視劇、電影就能“毀三觀”,教壞一個人,那這個人要麼就是根本沒有自己的三觀,要麼就是自己的三觀如同玻璃杯一般,一摔就碎。

如果是前者,那還請你少說空話,多讀書;而如果是後者,那這種一碰即碎的玩意兒,你還留著幹嘛?


看完文章,好看的你

將文章分享給其他朋友,聽說會更好看喲

ID:mengyanwuyu

微博:@萌萌Kheano

感謝你長這麼好看

還來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