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啦嚕,處理過的翡翠真的這麼難鑑定?

前幾天,一個朋友告訴我,他花了1萬在店裡買的翡翠,買回來拿去鑑定,發現是處理過的,氣的他去店裡大鬧一場,不過還好最後店家同意了退貨,不然他又要白白損失一筆錢了。其實處理過的翡翠在市場很常見,很多人分不清楚買到的翡翠到底是天然的,還是處理過的。因此,這篇文章給大家科普一下翡翠的常見的優化處理方式。

天啦嚕,處理過的翡翠真的這麼難鑑定?

翡翠的優化處理方式分為兩種:優化和處理。優化的主要方法有熱處理和浸蠟,優化處理過的翡翠與天然翡翠一樣,都可稱為“A貨”。處理的主要方法有:漂白浸蠟,漂白充填和染色等。

一、熱處理

目的:促使氧化作用的發生,使黃色、棕色、褐色的翡翠變成鮮豔的紅翡。

方法:將翡翠清洗後放在爐中加熱,樣品一般會包上懸吊在爐中,升溫速度緩慢。當翡翠的顏色變成豬肝色以後,開始慢慢降溫,冷卻後就是紅色。有時為了呈現鮮豔的紅色,還會將翡翠浸泡在漂白水中,進一步氧化,以增加翡翠的鮮豔度。

鑑定:從外觀看,天然翡翠稍微透明一點,熱處理的翡翠則稍微幹一點。熱處理後的翡翠性質與天然的翡翠基本相同,常規方法無法鑑別出來。只有用紅外光譜儀才可鑑別。

二、浸蠟

目的:增加翡翠透明度,掩蓋裂紋。

方法:將翡翠放入蠟的液體中,加溫(稍稍加熱)、浸泡,使蠟液沿翡翠的裂隙和微小縫隙進入,提高透明度。如果加溫過程中,溫度太高則會使蠟質溢出,處理過的翡翠耐久性就會變差。

鑑定:輕微浸蠟屬於優化處理,不影響翡翠的光澤和結構。嚴重浸蠟後的翡翠在酒精燈上加熱會有蠟溢出。也可用紫外熒光燈鑑別。

三、漂白處理

目的:去掉翡翠的雜色,俗稱“洗澡”或“沖涼”。漂白又稱“過酸梅”,目的是為了去除翡翠表面的雜色,輕微漂白不會影響翡翠的耐久性,屬於“優化”。但市場上大多的漂白則是將翡翠放在強酸中,破壞了翡翠的原有結構,這種漂白屬於“處理”。

方法:將成品翡翠浸泡在酸中,直到腐蝕掉表層的雜質和雜色。但這種翡翠通常不能直接使用,一般還會進行充填處理。

四、充填處理

目的:將經過強酸漂白的翡翠進行充填固結處理。用一些有機聚合物(起固結作用)充填於翡翠的縫隙之間,既能固結翡翠,又可以提高翡翠的透明度。

方法:將酸泡過的翡翠塗上一層蠟,填平縫隙。

鑑定:單純漂白加充填處理的翡翠,因為穩定性較差,因此這種翡翠在市場上已經不多見了。近期的翡翠處理通常會經過選料、強酸浸泡、弱鹼中和、清洗、烘乾、填充、拋光等幾個步驟來完成處理過程。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鑑定:

顏色:顏色分佈無層次感,基底變白,綠色分佈較浮,整體看起來很不自然。

光澤:光澤常呈現樹脂光澤或蠟狀光澤,不如天然翡翠的玻璃光澤。

結構:由於酸洗破壞了翡翠原有的結構,因此在透射光的照射下,可見內部縱橫交錯的裂隙;在反射光下,表面常有溶蝕凹坑或蛛網狀網紋。

天啦嚕,處理過的翡翠真的這麼難鑑定?

(a)處理前;(b)酸洗後;(C)充填後

天啦嚕,處理過的翡翠真的這麼難鑑定?

漂白充填翡翠處理前後顏色變化

五、染色處理

目的:改變翡翠原有的顏色,使無色或淺色的翡翠變成綠色、紅色或紫色。

方法

:將翡翠用酸洗稀酸漂白、清洗、乾燥後放入準備好的染料中,稍微加熱即可。部分染色後的翡翠需要充膠處理(即B+C貨)。熗色則是先將翡翠加熱,然後迅速放入染料中。

鑑定:利用放大鏡或顯微鏡可看到染色後的翡翠表面呈網狀分佈(類似絲瓜瓤)。熗色後的翡翠可見明顯的炸裂紋。

天啦嚕,處理過的翡翠真的這麼難鑑定?

染色翡翠的顏色分佈

天啦嚕,處理過的翡翠真的這麼難鑑定?

漂白染色充填翡翠

看了上述那麼多的優化處理方式,下次再購買翡翠的時候,沒有質檢證書的翡翠可要小心咯。如不確定,可以在店家保證的情況下,拿到質監站辨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