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便溏口乾胸悶?你可能是溼氣太重

長夏漫漫,氣溫升高,雨量增加,溼氣也隨之而來。中醫認為,長夏為溼氣盛行時節,溼邪易傷脾胃。正確認識溼邪,瞭解溼邪致病的病因病機,可有效預防夏季常見的腸胃病,輕鬆愉快度過夏季。


經常便溏口乾胸悶?你可能是溼氣太重


什麼是溼邪?


溼氣是中醫理論概念,認為自然界中氣候潮溼、食肉等是溼氣的來源。溼邪分為內溼和外溼兩種。


內溼人體自身所產生的一種病理產物,和脾腎相關,但與脾臟關係更為密切。脾居於中焦,屬土,有運化水液之功,對水液具有吸收、轉輸和佈散的作用。正常情況下,脾通過其運化功能,可將人體所需之津液輸布周身,以維持人體生命活動;對於人體各臟器代謝或利用後的水液,又可通過其運化作用轉輸至腎、肺等臟器,以汗、尿液的形式排出體外。若脾運化功能失司,代謝產生之水液不能及時排出體外,易停留於體內,聚而成溼。


經常便溏口乾胸悶?你可能是溼氣太重


外溼多由氣候潮溼、涉水冒雨、居住潮溼等所致,例如長夏時節(脾主長夏),空氣悶熱,氣候潮溼,氣溫仍較高,故溼氣較重,人易受其侵襲而發病,此為外溼。


兩者可相互影響,外溼發病傷及脾,導致脾失健運,溼濁內生;而內溼困於脾,日久損及脾陽,導致脾虛失於運化,更易受外溼侵襲。臨床上很多疾病可見此種表現,例如藿香正氣散所治的表寒內溼之暑溼感冒,既有內溼的存在,又有因內溼所引動的頭身困重、肢節酸楚等外溼表現。


經常便溏口乾胸悶?你可能是溼氣太重


溼邪如何致病及有哪些表現?


溼邪傷陽


中醫內根據疾病性質不同,有陰陽虛實之分,以陰陽來規定疾病之寒熱屬性,故溼為陰邪,陰盛則陽氣受累,故溼易傷陽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提出治療痰飲病的原則為“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痰、溼、水、飲本屬一類,皆為體內水液代謝失調所形成之病理產物,僅因其形態、病理特點、停聚之位置不用而各自得名,故治療方法略有相似之處。


但由張仲景的治療原則來看,所謂溫藥,即以扶助陽氣、溫陽化飲之功祛除病理產物,可見溼邪屬性。故臨床上溼邪傷陽而致陽氣受損可見:身體困重,畏寒肢冷,四肢不溫,不思飲食,洩瀉、肢體浮腫……


經常便溏口乾胸悶?你可能是溼氣太重


溼性重濁


所謂重濁,即沉重、穢濁之意。沉重,即溼邪致病可見頭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等表現,因溼邪困阻位置之不同,人體從上至下可依次體現為,頭重如裹(即頭上纏著又緊又重的包頭巾)、腰重如帶五千錢(古代的錢幣,用一根繩子從中間的孔串起來,置於腰間,主要形容腰身困重之感)——可見張仲景他老人家還是比喻還是很恰當的。


濁、穢濁之意,主要是指人體排洩物、分泌物等穢濁不清,亦因溼邪侵犯之部位不同,表現各異,例如溼滯大腸,可見大便質稀、下痢黏液膿血;溼氣下注,則小便渾濁、婦女帶下病……[1]


經常便溏口乾胸悶?你可能是溼氣太重


溼阻氣機


中醫認為氣是生命的本源,是物質基礎;其運動(升降出入)又稱為氣機,推動著人體的各項生命活動,故而多種病理產物的產生和氣的運動關係密切。如氣可推動血行,“氣為血之帥”;氣亦可推動津液之運行,完成人體的水液代謝;若氣機運行不利,或停滯、或運行緩慢,可導致有形實邪的產生,人體臟腑功能失調。溼邪即有這種特性,當其停留於某處,即可阻滯氣機的運行,而使體氣機運行紊亂,氣血運行不暢,各臟腑功能失調。


舉例而言,人體內有幾大氣機升降系統,如龍虎迴環(即肝升肺降,肝生於左,其氣以升發條達為順;肺藏於右,其氣肅降——若氣機失暢,可見情志抑鬱不舒、脅痛、咳嗽、咯痰等表現)、脾升胃降(這個相信大家已經很熟悉了,脾胃居於中焦,兩者升降相因則臟腑功能正常,反之可見噁心、嘔吐、洩瀉……)等,故中醫治病必求其根,對於氣機升降失司這類病症,通過調整一方之氣機,則另一方之運行自然恢復;或是兩方皆兼顧,則病可漸復。


經常便溏口乾胸悶?你可能是溼氣太重


話說回來,由於溼邪具有阻滯氣機的特性,且其最易困阻脾胃,故可致脾胃納運失司,升降失常,臨床上見不思飲食,腹脹,胃脘部滿悶不適,洩瀉,噁心、嘔吐等表現。


溼性趨下


根據溼邪的的物質屬性,其類於水,我們講“水往低處流”,所以溼邪致病方向有一個趨下的特點,容易侵及人體下部。比如一些水腫,多以下肢多見;溼邪下注可見洩瀉、小便渾濁、帶下病等……但溼邪又有一定的瀰漫之性,所以說其致病上下內外、無處不到,並非僅侷限於下部。


溼性黏滯


黏膩停滯之意,指的是其分泌物和排洩物粘稠、澀滯,且病程長,纏綿難愈。首先症狀上,臨床常見,例如大便黏膩不爽,一些病人反應大便排不乾淨,如廁後不好沖掉;小便不利,尿頻,排不淨等;病程上多指其纏綿難愈,溼邪為病,膠著不化,就像牛皮糖一樣黏上你,一時半會是無法速愈。


經常便溏口乾胸悶?你可能是溼氣太重


常見與溼邪相關脾胃病及其日常調護


疾病:洩瀉


舌象


經常便溏口乾胸悶?你可能是溼氣太重


病因病機


洩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甚至瀉出如水樣;主因感受外邪、情志不暢、飲食、臟腑虛弱等所致,其病機關鍵在於脾虛與溼盛,導致腸道功能失司而出現洩瀉。


例如:夏季乘涼陰冷,外溼極易侵襲人體,繼而引動內溼,內外相感,而出現外有表溼(如惡寒、身體酸楚疼痛、頭身困重等)、內有溼阻脾胃(溼邪侵襲,首犯脾胃,超過脾之運化能力,導致溼邪中阻,影響脾胃氣機升降,而出現洩瀉、脘悶不舒、不思飲食等表現)之證。


治則


運脾化溼——(對於已生溼邪,予以淡滲、疏利等法以祛除;同時健脾益氣,恢復脾運化之功能,以促進其對水溼之邪的轉輸、運化;類於治理洪水,一方面加固堤壩攔截、處理洪水的能力;另一方面疏通水道,給洪水多條出路,防止其蓄積於一處,為害一方)


常見證型


根據溼邪寒熱虛實屬性不同,可見以下幾種證型:


1、寒溼內盛——主因寒邪侵襲,外邪引動內溼所致,可見外有惡寒、發熱、頭身疼痛、肢體酸楚疼痛等表證;又有瀉下清稀如水、腹痛腸鳴、不思飲食、噁心、嘔吐、苔薄白或白膩等(夏季較為多見)——藿香正氣水。


2、脾胃溼熱——既可因溼熱之邪侵襲、又可有過食肥甘厚味、吸菸嗜酒等導致溼邪困阻中焦,鬱久化熱所致,多見洩瀉腹痛,瀉下急迫,或瀉而不爽,大便氣味臭穢,多伴肛門灼熱,身熱,口渴、口乾、口苦,可有胸腹部脹悶不舒之感,小便短黃,苔黃膩——因溼熱權重不同,故用藥亦有差異。溼重於熱者,多用三仁湯、藿樸夏苓湯;熱重於溼者可用葛根芩連微丸。


3、脾虛溼盛——因溼邪困阻脾胃,損傷脾陽,遷延不愈所致,屬於虛實夾雜之證,臨床表現多見稍進油膩食物致大便次數增多而發生洩瀉,伴腹部不適,飲食不化,腸鳴洩瀉,倦怠乏力,少氣懶言,面色不榮,舌淡苔白膩,甚則舌體胖大;——參苓白朮散。


經常便溏口乾胸悶?你可能是溼氣太重


日常調護


對於上述幾種證型的洩瀉:


1、遠離潮溼、陰暗的環境,所居之處冷暖適宜;


2、平時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飲生水,少食生冷瓜果,少食冷飲;溼熱型應少食油膩、辛辣之品,忌菸酒,以防溼困脾胃;


3、平素可熬製薏米赤豆茯苓粥(薏苡仁、赤小豆、茯苓)以健脾利溼止洩;


4、令亦可食用一些祛溼的食物,比如冬瓜、山藥、蓮藕等,屬於藥食同源之品,可有效祛除溼邪,減輕小便不利、洩瀉等症狀;


5、有些朋友喜歡喝茶,這裡給您再推薦一個代茶飲的小藥方,杏仁10g,白豆蔻10g,薏苡仁30g(溼熱型);夏季暑氣瀰漫,若舌苔厚膩,口中異味,胸脘痞悶、不思飲食者,可予以藿香10g、佩蘭10g代茶飲,以化溼解暑。


經常便溏口乾胸悶?你可能是溼氣太重


穴位祛溼


通過刺激相關穴位,可起到祛溼之功,常用穴位有:陰陵泉、地機穴、中脘穴、承山穴等,亦可用灸法。


陰陵泉穴

在小腿內側,當脛骨內側髁下方凹陷處

本穴足太陰脾經商的穴位,因脾主運化水溼,通過刺激該穴位,可用於治療因脾不運溼所致之腹瀉、水腫、小便不利等。


地機穴

在小腿內側,當內踝尖與陰陵泉穴的連線上,陰陵泉穴下3寸。

本穴亦為足太陰脾經上的穴位,故通過刺激本穴,亦可起到運化健脾利溼之功效。


經常便溏口乾胸悶?你可能是溼氣太重


中脘穴

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商,臍中上4寸,即一個橫掌的距離。

本穴位於足陽明胃經,因脾胃互為表裡,同居中焦,胃之降濁可使脾之升清,進而促進體內水溼之運化。本穴可溫中散寒、健脾祛溼、和胃理氣,對於因脾胃氣機升降失司所致之洩瀉等疾有很好效果。


經常便溏口乾胸悶?你可能是溼氣太重


承山穴

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兩肌腹之間凹陷的頂端處。

位於足太陽膀胱經,為祛溼要穴,可振奮膀胱經之陽氣,因膀胱與腎互為表裡,腎主水,腎之氣化失司可致水溼內停,故通過按摩該穴可促進人體溼氣的排出。


經常便溏口乾胸悶?你可能是溼氣太重


飲食調理:


①平素可多吃一些芳香類蔬菜,因芳香可化溼,例如香菜、荊芥等;同時亦有一些利溼作用的蔬菜,可導溼氣外出,例如冬瓜、白菜、木瓜等。


②一些具有芳香之味的茶品亦可服用:如藿香、佩蘭、紫蘇葉等,前兩味尚有解暑之功效,因暑溼兩者多相兼為患,故尤益於夏季保養。


③中藥中還有很多藥物可作為調料以改善菜品之滋味,這些藥物以其芳香之味提升口感,亦有化溼之效,如茴香等,調味時可用。


④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一些具有利溼健脾作用的粥品,例如薏米赤豆茯苓粥、玉米南瓜粥、山藥紅棗粥等,皆可於自覺身重體乏、頭身困重、不思飲食等溼邪所致諸症時食用,以祛除體內之溼邪。


經常便溏口乾胸悶?你可能是溼氣太重


長夏漫漫,朋友們在享受空調、洗澡乘涼,品嚐冷飲、瓜果生鮮等的同時,應把握好度,注意固護自身正氣,莫讓溼邪惹上身。


參考文獻:

[1]李德新. 《中醫基礎理論講稿》人民衛生出版社,356-35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