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為什麼要收費?為什麼不收費的心理諮詢一定不專業?

心理諮詢為什麼要收費?面對這個問題,很多人都表現出不理解。其實,依照國際慣例和行業規範,心理諮詢是不可以免費的。因為心理諮詢是求助者以“租用時間”的方式換取諮詢師撫慰心靈的精神服務,是一種特殊的“交換”關係。

首先,從諮詢關係來看:

從付費與約定諮詢開始,求助者與諮詢師之間就確立了正式的諮詢關係,各自即擁有了相應的權利和需要承擔的義務,以保證和維繫諮詢過程的進展順利。求助者為尊重諮詢師的時間必然會主動配合按時就診,諮詢師進入服務角色後也必然更盡心盡力,雙方都能全身心地投入,諮詢效果才能得到保證。

心理諮詢行業規定:不允許諮詢師為自己的親人或好友進行正式的諮詢,而需要“轉介”;要求對來訪者的隱私權予以尊重和絕對保密;要求對因故難以維繫諮詢關係的諮詢予以轉介;諮詢師不得與諮詢者建立除諮詢以外的任何關係......等等。這些,都需要以規範的諮詢關係為基礎,才會有相應的制約和保證。收費問題對心理諮詢產生著各種影響,弗洛伊德對費用的要求非常嚴格。他認為不收錢的精神分析對患者的治療無益,也自然減少了治療者自己的收入。因此,他強調精神分析與醫學的其他領域不同,即使是朋友,熟人或自己家的人,也必須徵收治療諮詢費。支付費用的話就意味著是別人,是外人。諮詢者和來訪者的關係,有時甚至勝於朋友或親人。為了保持現實上的距離,收費是很有必要的。

其次,從諮詢來講:

對於錢的態度和反應,也是你給諮詢師的印象,為諮詢師提供了信息,對於瞭解你、提供幫助是有益的。這樣一種關係模式對你的人格成長是有幫助的。心理諮詢就是要打破你舊的行為、思維模式,建立一種新的模式。金錢往往是與來訪者的依賴、情感滿足、罪惡感、貪婪、剝奪等密切相連,而大部分求助者都有這方面的衝突,並表現在心理治療的內容中。如果免費,其背後“無償佔有”的心理模式對求助者心靈的康復就會埋下潛在的障礙。而付費,則體現了求助者對諮詢師職業價值的認可,是認同以“付出”來“換取”他人勞動的價值取向。只有懷著“價值等同”的求助諮詢才會獲得預期的效果,來訪者也會有一種平等的尊重,有利於諮詢的開展。

諮詢收費本身是一個克服求助者內心矛盾的心理過程,存在一定的心理治療和不良人格矯治作用:心理諮詢的過程需要諮詢雙方配合,由表及裡,由始至終,共同努力並肩作戰的過程,不收費的心理諮詢,求助者在接受治療時主動自我探索和改變自己的動力往往不足,總希望諮詢師舒舒服服地把困擾自己很久的問題解決,這種等待他人援助而自身不作為,不付出即想收穫的觀念本身就是一種病態觀念,這更需要矯治;同時收費服務對就診行為也是一種行為上的規範,在約定的時間內按與諮詢師約定的內容進行諮商,本身對增強諮詢者的自我意識,責任心,自我控制能力等都有積極作用。

企望得到無償“幫助”的心理背後,包含有不對等不健康的心理情態,會使其諮詢效果預後不良——因為你沒有適當的“付出”,沒有正式諮詢關係的約束,在內心裡很可能不會去珍惜和在意諮詢的過程(比如約定的時間,作業與互動要求)以及諮詢師的建議和指導的,而且還可能會因隨意的自主“放棄”而導致諮詢半途而廢。

第三,就諮詢師來說:

心理治療與諮詢,是心理治療師或諮詢師的勞動過程。付出勞動,就應該收取費用。如同我們請人修電腦、換煤氣,是要付給別人錢的。亦如我們去看軀體疾病,當我們做化驗檢查、開藥的時候,也是要付費的。

一方面,諮詢師一旦接受了求助者的諮詢請求,就要有針對性的制定諮詢方案,與求助者商討諮詢達成的目標,並準備相應的諮詢程序和方法,有效安排時間,以保證求助者的諮詢過程順利,有效的進行。為此,諮詢師的勞動理應得到相應的報酬。另一方面,諮詢師在從業前期,已經為個人的職業成長付出了大量精神和物質的投入,作為一種比較艱鉅的腦力勞動從業投入,得到適當的產出補償並不過分。心理治療師的培養是有成本的。且不說醫生的勞動是需要有報酬的,也不說諮詢師的房間設施也是有成本的,僅說心理治療師,他的水平的高低是影響心理治療療效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內部因素是指來訪者自身方面的因素)。大家都知道,如果我們要打官司,一定要請一個好的律師;如果我們要去治療心臟病,一定要找一個水平高的醫生。為什麼要找專業水平高的人為我們打官司、為我們治病呢?是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維護我們自身的利益。

還有,諮詢師在從事撫慰心靈工作的過程中會“被迫”接受大量的“負性信息”,長期積累會直接影響諮詢師自身的心身健康,這種影響可能是常人無法想象和理解的,諮詢師的心理也同樣需要定期的調試和合理的補償。

不收費起碼有兩個害處。

第一,來訪者不珍惜他獲得的治療機會,對於跟醫生互動、定時來診,不加珍惜。結果,來了只是與醫生閒聊天,不認真講自己的真實感受,哪天想來就來,不想來就不來。結果使心理治療不能系統地有效進行。曾為付費的來訪者和不付費的來訪者做過心理諮詢,支付諮詢費的來訪者一般不會無故遲到或不來,而不付費的來訪者卻時有無故不來或遲到的情況。高校的心理諮詢一般是不收費的,他們就存在這樣的問題。

第二,如果不交費,醫生也會缺少責任感,心裡會想:我可以跟你聊天、聽你訴說,但是對於是否給你最大最好的幫助、能否有效則並不關心。所以,如果不收費,最終損害的不僅是諮詢師的利益,更是病人或來訪者的利益。我們在一些酒店門口看到提示:本店門前免費停車,丟失不負責任,就是這個道理。諮詢師沒有收入就無法生存,無法生存怎麼為來訪者提供幫助?由於賺不到錢,諮詢師也不可能進修、培訓,參加督導,水平不能得以提高,何談為來訪者提供高質量的服務?所以,如果心理治療不收費,或者收費太低的話,會使心理治療行業無法向前發展,最終還是使真正有心理問題的人無法得到良好的心理幫助,無法得到有效的心理治療。這正是現在好多朋友遇到的問題:我到哪裡才能找到比較好的心理治療師?

因為專業,所以收費。不收費的心理諮詢往往都是較隨意的、不專業的。

這種隨意性對諮詢雙方都是致傷的,負性影響的。因為不收費,諮詢者往往把諮詢師當作傾洩不良情緒和自我表現的對象,滔滔不絕卻與心理癥結距離萬里,想來即來,想走就走,問題依舊;而諮詢師呢,因為不收費,也難於保持責任心,和助人的熱情,甚至會感到自已的精心工作竟成為他人可有可無的垃圾桶,而倍受挫折。

但是確實有一些人因為貧困不具備做心理諮詢的經濟能力,有沒有什麼可以變通的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呢?收費收多少更合適呢?諮詢費既然是一種心理諮詢的道具,可以根據來訪者的情況採取不同的收費標準。我在諮詢中對學生收費定的標準很低,同時還要和他對收費的多少進行討論,這也是諮詢的一部分。諮詢費過低,會給人一種“這個諮詢員就值這麼一點錢”的感覺,而有些要自戀性人格障礙的來訪者他會覺得自己值這麼點錢?而收費過高,也會使部分來訪者產生牴觸情緒“這個諮詢員鑽到錢眼裡去了”從而影響信賴關係的建立。所以,可以視來訪者自身的生活情況決定,也可以和來訪者商量後決定。

尊重付費諮詢,尊重別人的付出,就是尊重自己的得到。

心理治療與諮詢,在中國是一個剛剛起步、正在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的行業,的確存在良莠不齊的情況。大家會遇到這樣的情況,錢花出去了,可是沒有得到應有的服務。這有兩方面的可能,一是那個心理治療師或者諮詢師業務水平的確太差,這樣的局面需要我們推動其職業化進程來解決,包括政府在管理方面,要出臺一系列政策和管理措施,讓真正通過培訓的治療師或諮詢師能夠從事其工作,也把收費標準提上去;同時,堅決不讓沒有經過培訓或水平不夠高的人員從業;第二方面的可能是,大家對於心理治療與諮詢還不夠了解,還不太清楚如何尋求、接受心理治療與諮詢服務。心理治療與諮詢,是通過心理學的方法,通過心理互動的方式,來解決來訪者的心理問題,為來訪者提供心理的幫助。心理的改變,需要有一個過程,即使是短程的心理治療,也需要在20次左右才能取得較好的療效。如果來訪者希望看一次就能見效的話,這樣著急的心情雖然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以這樣的心情來要求心理治療師則是不切實際的。這如同你要求婦產科醫生:你一定要讓我懷孕三個月就能生出一個成熟的嬰兒,並且他一出生就能背起書包去上學。哪個婦產科醫生能夠做得到呢?如果他做不到、無法達到你的願望要求,你就說他水平不高、治療無效嗎?顯然不能。不是醫生做不到,是你的身體做不到。對於心理治療也是同樣,如果你要求醫生如同注射退熱藥讓你的體溫快速下降那樣,讓心理治療迅速起效,這是不可能的,這不是醫生做不到,而是你的心理做不到。人的心理是要保持有一定的穩定性的,不可能多年痼疾一夜之間就會發生奇蹟改變或痊癒的。如果你要找那樣的“妙手回春”的醫生的話,一個是你現在找不到,將來也找不到,再者最終會使你會失去心理治療的機會,會讓自己更長時間地承受心理痛苦。

實際上業內人士都知道心理諮詢的收費標準和人們想象的有一定差別,諮詢的定價也並非可以漫天要價,它與很多因素相關,比如說:

個案的收入情況:一般情況下,以當地人均收入的5-7天的工資來做為每小時的收費是比較合理的收費價位。比如在上海,如果人均收入是9000元的話,一天的收入是300元,即心理諮詢的收費為一個小時(或者50分鐘)1500至2100元。

諮詢師的個人價值:

很明顯,諮詢師的個人價值對收費有很多影響。諮詢師的個人因素包括:專業水準,經驗和個人口碑.從某種角度來說,諮詢師的價值更是由來訪者來決定的,如果諮詢師已經忙得沒有時間了,為了確保他能提供最代表他實際水平的服務,確保他有足夠的時間休息,整理思路,總結案例而增加收費標準,收費的"高"標準就這樣而來。

心理諮詢為什麼需要收費?看了上述的介紹,相信大家已經有了想要的答案。

心理諮詢為什麼要收費?為什麼不收費的心理諮詢一定不專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