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魯克:有效管理者要養成的六個思維習慣

1

做好管理,從自我管理開始


德魯克先生的管理思想產生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正值二戰後美國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在鼓勵經濟發展的政策下,一批大企業湧現出來,專業的知識工作者多了起來,並逐漸成為組織裡的主力,他們在工作中需要使用更多的智慧,而不是發達的肌肉或靈巧的雙手。


所以,與體力工作的管理方式不同,我們無法對知識工作者進行嚴密和細緻的督導,只能協助他們。知識工作者本人必須自己管理自己,自覺地完成任務,自覺地做出貢獻,自覺地追求工作效益。基於此,德魯克先生說:“你沒有辦法管理別人,除非你先做好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為管理者首先要清楚,你最為關鍵而且重要的資源就是你自己,而不是你的下屬或其他。德魯克認為,管理者和知識工作者的自我職業生涯管理,必須由個人自己承擔,個人是自己職業生涯發展的第一責任人。“個人發展的最大責任人是自己,而不是組織或他的上司。”

而能夠自我管理的人,也是最容易成功的人。歷史上那些極成功的人(如拿破崙、達芬奇、莫扎特)是一直進行自我管理的,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自我管理使他們成為偉大的成功者。


2

管理好你的時間,從記錄時間開始


對於任何管理者來說,時間都是一項限制因素,職位越高,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越少;工作時間越長,他們也越來越感到時間不夠用。其實,並不是管理者做的事情更多了,而是創新和變革對於管理者時間的需求越來越多。


要想讓你的管理有效,就要知道如何管理你的時間。企業創始人心中理想的時間分配是:1/3用於與公司高層研討業務;1/3用於接待重要客戶;1/3用來參加社會活動。可實際情況卻是大量時間在協調工作、處理重要客戶、收拾上一個決策留下的殘局等等。


在現實管理中,存在大量浪費時間的活動,作為管理者,要能夠找出這些活動,並在你的時間裡面把它們去除掉。德魯克認為,要管理時間,必須先記錄時間,管理者實時記錄時間耗用的實際情形,從中找到浪費時間的活動。有效的管理者需要自問:這件事如果不做,會有什麼後果?這件事能夠由別人代替我去做而又不影響效果?回答這些問題,結果一目瞭然。


作為管理者,同樣要警惕由於管理不善或機構缺陷引起的時間浪費,比如那些一而再再而三出現的“危機”,正是在提醒你的機制流程出了問題。如果你的高管不得不將他工作時間的1/10用來處理所謂的“人際關係”,處理摩擦,那是在提醒你的組織人數太多了。


管理好時間,適用於每一個人。德魯克說:“認識自己這句充滿智慧的哲言,對於一般人來說太難以理解,但是‘認識你的時間’卻是任何人只要肯做就能做到的,這是通向貢獻和有效性之路。”


3

雙向溝通更加有效


說到溝通,是很多企業的痛點,原因在於我們一直把溝通當成是上對下的事,是上司對下屬的事。德魯克先生提出,僅靠上對下的單向關係,溝通永遠不可能成功。


實際管理場景中,上級對下屬說的越嚴厲,下屬就越聽不進去,每個人都是一樣,只聽他想聽的內容。要想讓你的管理有效,就要建立起從從上到下、從下到上的雙向溝通機制。


溝通的應該是什麼呢?工作溝通的根本就是目標溝通。目標管理是能夠有效溝通的先決條件。

目標管理要求下屬仔細考慮能夠為組織做哪些貢獻,也就是說由下屬自己設定目標,然後把結論告訴上司,這會出現一個必然的結果:下屬的目標和結論與上司的看法完全不同,下屬越能幹,這種差異可能會越大,因為他更願意自己承擔責任,更願意創新。出現這種分歧,誰對誰錯並不重要,因為這個過程已經建立了上下雙方的有效溝通。認識到他們對同一現實存在不同看法,這本身就是一種溝通。

4

注意力向外,重視貢獻


“一個人如果只埋頭苦幹,總是強調自己的職權,無論地位多高,也只能是別人的‘下屬’。反過來,一個重視貢獻的人,即使他位卑職小,也應該算是‘高層管理人員’ ,因為他能對整個機構的經營績效負責”。


德魯克先生這句話就是說,作為管理者,要重視貢獻,這是管理者的承諾。只有重視貢獻,才能讓管理者的注意力從向內轉向向外,從而不受自己專業能力限制。只有外部世界才是產生成果的地方,對於企業來說產生成果的是顧客,對於醫院來說產生成果的是病人,這都屬於組織外的世界。


缺乏外部思維是中小企業高層管理者容易犯的錯誤,缺少和外界的接觸,視野變得狹窄,結果很可能知識和能力都越來越退步,最終走向滅亡。


重視貢獻的人,其所作所為可能會與其他人卓然不同,他門會凡事都想到顧客、服務對象和病人,會考慮自己的技能、專長需要做怎樣的提升才能更好的為他們做貢獻,最終才能實現整個組織目標。


一般機構對於貢獻有三方面的要求:直接結果;樹立新的價值觀及對於這些價值觀的認識;培養與開發明天需要的人才。三個方面缺一不可,管理者若想做點貢獻,就必須在這三方面下功夫。

5

要發揮人的長處


德魯克先生認為,充分發揮人的長處,才是組織存在的唯一目的。

世界上並沒有真正全能的人,最多隻是有在某方面特別有才能的人,有效的管理者擇人任事和升遷,都是以一個人能做些什麼為基礎。發揮長處,不僅指發揮下屬的長處,還包括髮揮上司的長處,發揮自己的長處。


用人所長,要避免陷入“因人設事“的陷阱,職位設計和劃分不以人為中心,要保持以任務為重心,考慮的是“這個人在這個職位上,是不是能幹得非常出色”,而不應該是“我喜歡這個人嗎”或“這個人能用嗎”。


有效的管理者不會設計一個”不可能達成”的職位,不會設計一個常人不可能勝任的職位,如果你的公司有一個職位先後兩三個人擔任都失敗了,那你就要考慮重新設計這個職位。


用人所長不表示降低要求,相反職位的要求要嚴格,而涵蓋要廣。通過對無數年輕職場工作者進行的調研發現,凡是最能充分發揮其長處,而且最受到挑戰的人,他的工作肯定最起勁,也肯定最能有所成就,而對工作不滿的人,大都會抱怨:他們沒有讓我的能力充分發揮出來。


對於上司,同樣要發揮所長,而不是嘗試改變他,因為我們改變不了任何人。有效的管理者常問:“我的上司究竟能做些什麼?要使他發揮長處,他還需要知道些什麼?他需要我完成什麼。”


有效的管理者,更擅長髮揮自己的長處。他只要先問:“我到底能做些什麼?”就準能找出許許多多重大的工作,哪怕他的時間和資源都不夠,也不會產生抱怨:老闆不同意我做什麼,公司政策不讓我做什麼。發揮自己的長處不僅是態度的問題,還是敢不敢去實踐的問題。


6

有效決策,擺脫昨天


無論管理者做什麼,他都通過決策來完成工作,這些決策可能是例行工作,他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做了決策,這些決策也可能影響公司的未來,但管理就是決策的過程。


首先要清楚的是,決策是為了解決明天的問題,為了開創企業新的成長空間。因此,決策者要有對明天的判斷和想象力,不能僅僅依靠過去的事實和評價標準來決定未來的出路。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要做有效的決策,但他們並不是一開始就重視“解決問題”,他們首先做的是找出真正的問題是什麼,而且界定問題。當然前提是這個決策是必須要做的,有的時候不做任何決策可能是最好的決策。

如果面臨必須要做決策,首要任務是分析並且界定問題,是經常性的問題,還是偶然例外的問題。我們在日常管理中會面臨很多問題,諸如銷量下降、產能跟不上、部門間缺乏溝通等等,如果不去分析問題,僅根據表象尋求解決方案,很容易“藥不對症”。分析問題,如果是一而再再而三出現的就屬於經常性問題,需要通過建立規則或原則的決策來解決,如果偶然性的問題,就需要特殊方法來解決。


要想讓決策有效,就要研究“正確”的決策是什麼,而不是研究“能為人接受”的決策是什麼。如果老是要考慮如何才能被他人接受,又怕他人會反對,那就完全是浪費時間,不會有任何結果。


當然,最費時間的還不是決策本身,而是決策的推行,一項決策如果不能付諸行動,就稱不上真正的決策,最多隻是一種良好的意願,所以要讓決策有效,就要化決策為行動。(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