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往事之九《獨輪車》

木製膠皮獨輪車,俗稱:“車子”,是魯南山區農家必備的特色農用工具,莊戶人家的“犁、耙、耩子、車子”統稱為“四大傢什”,膠皮獨輪車是其中最重的一件,更是莊戶人家的大物件,家裡如果沒有車子,就要全靠肩挑手提,工效會很低,農民在耕種、收儲莊稼的過程中,會更加受累和苦重,如果使用在意,獨輪車一般能用幾十年,爺爺的車子,經多次修補,到孫子輩手裡,依然皮實耐用,獨輪車的用途廣泛,不只是農業生產,有的人家還推著老人、孩子的走親串友,上街趕集,接人送醫。大約在60年代,秋收完畢以後,父輩們經常結伴用獨輪車去新汶、棗莊給合作社推煤炭,來回150裡,需要三四天,途中的夜間需要去借住路旁的農家窩棚,有時星夜趕程,賺點零花錢,苦重異常。

農家往事之九《獨輪車》


農家往事之九《獨輪車》


農家往事之九《獨輪車》


農家往事之九《獨輪車》


農家往事之九《獨輪車》


農家往事之九《獨輪車》


七八十年代的家鄉一帶,沒有其他交通工具送嫁,經常能看到用獨輪車送親的隊伍,一路吹拉彈唱,用獨輪車推著新娘子,旁邊配重上一對童男童女,男女老少成群結隊的來陪伴送親,有的人就是為了能夠飽餐一頓酒席,他們抬著衣櫃、菜櫥,扛著桌椅板凳,提著衣服被褥、臉盆暖壺等陪嫁物品,特別的喜慶熱鬧,簡直成了一道精彩稀奇的,讓路人駐足、欣賞、羨慕的田園婚俗風景。

手推獨輪車,全靠用棉麻、苘麻等材料編成的扁寬車帶,老百姓俗稱“車襻子”,大概是1.5米長、5釐米寬的一條長帶子,獨輪車是對路的要求不高,特別是山區,人能走的地方,差不多獨輪車都能走,但獨輪車推起來很費力氣。爺爺曾經說過:淮海戰役時,他們成千上萬農民一起跟隨著部隊,推著獨輪車,運送糧食、武器、傷員等,支援解放軍。陳毅司令講過:淮海戰役是山東人民用小車推出來的。

製作獨輪膠皮車是用刺槐、山梨木等比較硬實木頭,請來手藝最好的老木匠,精心打造,全是相互穿透的卯榫結構,毫不含糊,沉重結實,梧桐、楊樹等因木質較軟,不適合製作獨輪車子。我們家祖傳木匠,附近鄰居百舍使用的獨輪車,大多是爺爺的純手工作品,爺爺說過:這種車子解放前是木頭輪子,一輛車大概換13鬥黃豆。在七八十年代,一輛膠皮獨輪車大概和自行車相當,不亞於當時的“三轉一響”(自行車、手錶、縫紉機、收音機),屬於貴重物品。

莊戶人家都很珍惜自家的膠皮獨輪車,一般捨不得外借,特別是用於推石頭、推糞、推土、推地瓜、推糧食作物,推這些載重的農活,肯借給的肯定都是至親好友。比如蓋房子打地基、蓋房子的石頭,都是一車車的從山半腰推來的,往往是載重極大,在車子載重行進的過程中,幾個壯勞力連拉帶拽,經常會發生車輪膠皮(俗稱車腳子),被高低不平山路上的尖石頭扎破。

這種獨輪車在卸貨時,需要被使勁的推倒、翻趴下以後,才能磕下糞簍裡的載重,因重量大,最容易毀壞車子,特別是車子前頭下面卸貨碰土石的前端部位,即便帶有鐵箍子保護,也是經常被砸劈、破損,這個吃勁的部位最容易壞掉。使用多年的膠皮獨輪車,車子的邊角早就被磕碰、打磨的稜角全無,變得圓滑,而最負重的鏽跡斑斑的鏈條、膠皮輪胎,磨損剮蹭的比較嚴重,一般幾年就需要換一條輪胎,當時的價格也不便宜。

往地裡推農家肥時,獨輪車兩邊各放上一個槐條編的長方形的條框(俗稱糞簍),用鐵鍁裝滿農家肥的獨輪車子,大概有800多斤重,一個力氣很大的成年壯勞力,將車子雙把末端的襻帶子,兩端套在車把上,中間放在雙肩上,用力挺起,雙手攥住並推起兩個車把,也就是在獨輪車子的後面駕轅,這個角色和崗位最負重、也最苦力,車子的前面是老少幾個人,每人一根粗繩子,拴在車子前面牽拉,好幾個人推拉著車子爬坡,往往前進幾百米就大汗淋漓,中途需要多次在平地上歇腳,農村人普遍淳樸善良,路過的人都會搭把手,反正力氣也不值錢。

倒下獨輪車兩邊糞簍裡的有機肥,順帶著捎上幾捆去年秋收放在壩子邊的高粱杆、玉米秸,還有給梨樹、山楂等果樹剪下的枝子,返回的路大多是下坡路,因為分量輕,經常是小孩們學著推車子,學著父肥的推車子的樣子推,腳步也輕快了許多,迎著山風,汗水也逐漸消失了,再哼上幾嗓子,苦中有樂,悠哉快哉。

如今,鄉鄰們的耕種,早已用上了小型機械,大多也不用黃牛耕地了,犁耙、耩子、木耙子等一些老物件,也基本看不到了,膠皮獨輪車也逐漸的少了,但留給我們的記憶卻特別深刻,這種膠皮獨輪車,成了我們永遠也抹不掉的鄉愁和對父輩們曾經農耕勞作的懷念,歷歷在目,永難忘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