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拾玖」-“頓悟佛性、定業與不定業”

我們已經為“善不受報”的話題鋪墊了很多期的內容,今天終於要進入正題了。我們前幾期

從殺生的報業一直講到了佛陀開導阿闍世王,最終引出:被害者與施害者其實都是業報中的一環,一個人犯下了罪業虔誠懺悔是可以減輕業報的;更甚至如果能夠達到“空見”的境界,那麼就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今天的內容是“王庶文講壇”「佛學·拾玖」。

「佛學·拾玖」-“頓悟佛性、定業與不定業”

頓悟佛性

《金剛經》裡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與之相對的便是“佛性”的“無為法”與“常樂我淨”。我們知道“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苦、有我、不淨”的,我們做一個恰當的推測,如果把這些東西全部斬斷,全部不見了,那麼也就意味著變成了“常樂我淨”。

此時還會有業力嗎?答案是沒有了,之前的各種壞事,都將不再受報。這個解釋就是就是我們常說的“頓悟成佛”。也是我們從《大般涅槃經》中能夠順利推導出來的結論,邏輯非常鮮明,只是為什麼業力突然就能夠崩斷呢?

「佛學·拾玖」-“頓悟佛性、定業與不定業”

“頓悟”從何而來,這就引出了竺道生“善不受報”的命題。在之前我們的內容中我們學習過“十四無記”的內容,知道了佛陀雖然沒有明確指出輪迴的主體是什麼,但是輪迴確實是存在主體的。

有了這個主體的存在,當一個人死後業報就來了,無論是下地獄還是上天堂,都要把業報受盡,才能考慮涅槃成佛的事情。這個理論非常能夠迎合中國世俗的心態,接受程度很高。但是很多人並不清晰佛學“地藏系”也為此提供過解釋,在“地藏系”裡業力是可以通過虔誠的祈禱,或者幫別人祈禱,又或者別人幫你祈禱進行消化的。

「佛學·拾玖」-“頓悟佛性、定業與不定業”

這是題外話,我們再來看《大般涅槃經》中對佛的解釋,簡單來說:佛與凡人看起來是一樣的,都是血肉之軀,也都有著“無蘊”,不過凡人的“五蘊”充滿了“無常、苦、有我、不淨”這些特徵,而佛的“五蘊”則是“常樂我淨”,一個修行者在此生修行的過程中能夠斬斷那些不好的東西,其實也算是達到了“佛”的境界,肉身一死也就馬上解脫,不再受輪迴之苦了。

今天很多人對“佛學”都有一個誤解,認為佛的主要目的是勸人向善,其實並不是。“佛學”本身來說並不太關注善惡問題,他們關注是全人類的解脫,“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也只不過是解脫的一個途徑而已。

「佛學·拾玖」-“頓悟佛性、定業與不定業”

定業與不定業

《大般涅槃經》曾經反覆強調:“法無定向”,業報存在非常巨大的不確定性,所以才有了修習佛法追求解脫的可能性。也正因為如此業力又分為了“定業”與“不定業”兩種,您可能意想不到的是:“定業”的數量其實很少,而且必須要湊齊各種因緣才能形成果報。

就比如阿闍世王殺死自己的父親,這就是屬於“定業”,但是在阿闍世王一系列的悔過之後,各種形成果報的因緣突然斷裂,所以他也就沒有下地獄,只是承受一些比較輕微的“現世報”而已。

「佛學·拾玖」-“頓悟佛性、定業與不定業”

這個例子也很好的說明了“定業”是有可能轉變為“不定業”的。所謂的“不定業”講的是“果報”並不能夠確定,也可能不受果報,這又是一個極度燒腦的問題。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看“定業”與“不定業”的關係:假設有一個人他這一世的業報是會在大海中溺水而死,他無動於衷不試圖改變,那麼這個業力就是“定業”;但是當他清晰的認識到自己的業報是如此後,他選擇了改變一生不再靠近大海,甚至搬到沙漠中居住,這樣雖然見不到大海的風光秀麗,日子也過得苦一些,但是至少不會溺水而亡,這時候“定業”就轉變為了“不定業”,“業力”所需要承受的果報不是沒有實現,只是隨著這個人的智慧所減輕。

我們修行的本質就是如此,將“定業”轉變為“ 不定業”,如果用上佛陀的大智慧那就不只是簡單的減輕業報了,甚至連業報都不會發生,就連“頓悟成佛”都有可能。

「佛學·拾玖」-“頓悟佛性、定業與不定業”

好了,關於“「佛學·拾玖」-頓悟佛性、定業與不定業”的內容到此結束吧,今天的內容您只需記住三點:第一、《大般涅槃經》可以直接推導出頓悟成佛的道理;第二、“佛學”其實並不太關心“善與惡”的問題,其目標與宗旨在於幫助眾生的解脫;第三、業力分為“定業”與“不定業”兩種,“不定業”佔了大多數,而“定業”也要在因緣達成之後才會形成果報。

謝謝賞閱,您的關注是對“王庶文講壇”最大的鼓勵。“王庶文講壇”致力於中西方文化、歷史、美文、詩詞創作,謝謝您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