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花語角度探討劉鳳誥文化“臣乃探花郎”

劉鳳誥[清](一七六一年至一八三0年)字丞牧,號金門,江西萍鄉觀泉人。乾隆五十四年(公元一七八九年)進士,授編修。超擢侍讀學士,提督廣西學政。官至吏部右侍郎。著有《杜工部詩話》、《五代史補註》、《存悔齋集》,參與纂修《高宗實錄》。


前言

繼承和發揚劉鳳誥文化是萍鄉觀泉網創立的初衷,掌上觀泉微信平臺也一直為發揚劉鳳誥文化在努力,一直以來,劉鳳誥以楹聯傳世,留下了不少名句佳典,其中也有不少值得學習的經典小故事,在這方面,萍鄉觀泉網一直在努力收集和整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瀏覽萍鄉觀泉網的丞牧專題,本系列我們將試圖從不同的角度來解析探討劉鳳誥留下的文化內涵,從中去感受一些啟發,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留言討論。

今期,我們先從劉鳳誥的一副名聯談起:

東啟明,西長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漢;(乾隆)

春牡丹,夏芍藥,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劉鳳誥)

話說乾隆年間,劉鳳誥殿試一甲三名,但乾隆見其其貌不揚,不但一隻眼晴有問題還背有微駝,於是心有不快,不想欽點他,想再考察一番,於是思慮片刻,吟出一聯即:東啟明,西長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漢,劉鳳誥以才思敏捷見長,一聽即明白了,這是萬歲爺對他有成見,想再考他一番,於是不敢怠慢,立即對出了下聯即:春牡丹,夏芍藥,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乾隆聽後大悅,於是立即欽點他為探花郎,也就是第三名。注:(第一名:狀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這就是所謂劉鳳誥探討花郎的來由。

我們今次是從花語角度來說說,牡丹、芍藥、菊花、梅花,當發揚傳統文化,增長知識維度。

牡丹——中國國花,花王

從花語角度探討劉鳳誥文化“臣乃探花郎”

牡丹花朵大,花色豔,花季又在春天,正值人們踏青賞花的時節,很有一點“花開正當時,姿色不浪費”的味道。牡丹開花還自帶一種幽香。千萬別小看了這絲幽香,那可是“花豔體肥”的花卉多不具備的品質。花經有言,“香花不豔,豔花不香”。你看那些大名鼎鼎的香花,如蘭草、米蘭、桂花、水仙之類,哪一類不是花小色淡香味濃,羞答答藏於枝葉之中不肯拋頭露面呢!唯獨牡丹花大大方方高掛枝頭,色香盡顯,難怪人們要讚美它“國色天香”、“雍容華貴”。如今牡丹天下種植,遍地花開,色動中國。

從花語角度探討劉鳳誥文化“臣乃探花郎”

從花語角度探討劉鳳誥文化“臣乃探花郎”

芍藥—花相、將離,離草

從花語角度探討劉鳳誥文化“臣乃探花郎”

牡丹與芍藥略加比較便知,前者是木本,灌木植物:後者是草本,宿根類植物。兩者雖然枝葉相似,花朵相似,色澤相似,開放時節也大體相似,但品質高下有分。你只要用力捏一下各自的枝葉筯骨,牡丹的枝條堅韌強健,毫無傷損,而芍藥的枝條則柔弱無力,不斷則破,汁液長流,稍時便花容落色,生氣全無了。

芍藥自古被稱為愛情之花,牡丹系木本之花,其開也,高懸枝梗之上,得其勢則能壯其威儀,是花王之尊,尊於勢也;芍藥出於草本,僅有葉而無枝,不得一物相扶,則委而僕於地矣,官無輿(車)從,能壯其威乎?(閒情偶寄—清 李漁)

從花語角度探討劉鳳誥文化“臣乃探花郎”

從花語角度探討劉鳳誥文化“臣乃探花郎”

菊花—花魂

從花語角度探討劉鳳誥文化“臣乃探花郎”

菊花是生活當中比較常見的一種花,稱菊花為“花魂”,那是對它十分貼切的禮讚。因在我國,菊花種植歷史悠久,文化符號鮮明,精神氣韻充沛。在華夏眾多花卉草木中,菊花的品格風貌當算優中之優了。是用作切花材料最多的花品之一,也是自然生物和人類藝術模仿其形態色調最多的母本之一。菊花首先具有清香高潔、素雅無華的美好氣質。你看傳統的菊花以黃白二色為主,花瓣收斂,花枝輕盈,花態嫻靜如處子,香氣清遠如蕙蘭,故而歷代文人志士多把她作為聖物謳歌,然而菊花最震撼人心之處,還在於它從形色氣韻上所具有一種高貴向上的力量展現。菊花的色調主要是大黃、赭黃,大有皇室王服之氣象。其花朵迎霜怒放,不屈不撓,多有一種凜然挺立、孤高肅殺之氣。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唐 黃巢 《不第後賦菊》)

從花語角度探討劉鳳誥文化“臣乃探花郎”

從花語角度探討劉鳳誥文化“臣乃探花郎”

梅花——花膽

從花語角度探討劉鳳誥文化“臣乃探花郎”

梅是絕對有膽氣的高潔花木,它除了與牡丹並列國花二王外,還與松、竹並稱“歲寒三友”,與蘭花、竹子、菊花併為“君子四花”。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梅花的剛強堅貞、卓爾不群主要體現在嚴寒之中。每當隆冬到來,百花一派凋零,唯獨梅花凌霜傲雪,戰風斗寒,迎來滿園春色,以致成了我們中華大地最有骨氣的花木,成了我們華夏兒女不畏艱險、奮力向前的精神象徵。梅花的卓越高潔,還在它越是天寒地凍,越是奇香襲人,這一至香至色的品格,由於梅花的獨特韻味,賞梅便成了國人的一種文化崇拜。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北宋 林逋《山園小梅》

從花語角度探討劉鳳誥文化“臣乃探花郎”

從花語角度探討劉鳳誥文化“臣乃探花郎”

結語

春夏秋冬對應四種花木,既體現出了劉鳳誥的才思,又給我們留下了多少讀後的餘味,古人的智慧留下的結晶,在一付對聯當中表現的淋漓盡致,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去品味?延伸到當今社會,我們從各個角度去談發展,創效益,萍鄉的花海一個接一個的綻放,城郊的花海,井衝的花海,五陂下的印山紅,再到東橋的油菜花,不都是以花為媒?老祖宗給我們留下這麼好的啟發,這麼大的IP(熱點),我們應當珍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