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與“守”見恆大

又到一年的3月底,到了各家房企公佈年報的時候了。


日前恆大也發佈了2019年度業績:全年實現合約銷售額6011億,核心利潤408.2億,資產負債率77.9%,淨負債率159.3%,現金餘額2287.7億。


“攻”與“守”見恆大


至此,行業的幾家頭部房企都陸續公佈了年報,從背後透露都出來的一種情緒,就是“穩”字。不僅是穩增長,也包括“穩”房價。與此同時,隨著行業整合趨勢的加速,尤其是經歷這次“疫情”的大考,各家房企都有了一些新變化和新調整。


對於先知先覺的恆大來說,再次站在了時代的“最前沿”,率先行業全面啟動新戰略轉型:高增長、控規模、降負債。

“攻”與“守”見恆大

許家印宣佈恆大全面實施新戰略


面向未來的“底氣”:土儲充足+銷售革新


在發佈會上,許家印表示,“高增長”就是要實現銷售高速增長,今年要實現銷售8000億,到2022年要實現銷售1萬億。


這可不是普通的“加法”這麼簡單,也不是什麼幾個“小目標”而已。


眾所周知,近兩年,房地產行業並不好過,有房企高呼“活下去”、有房企裁員過冬……今年開春更是遭遇前所未有的“寒冬”。那麼,恆大要逆市“高增長”的底氣何在?


第一,土儲夠充裕,增長有保障。

目前恆大擁有2.93億平米土地儲備,今年總可售面積達1.32億平方米,可售貨值達1.27萬億。按照64%的去化率保守估算,今年可實現銷售8110億,完成8000億銷售並無壓力。


第二,土儲夠優質,利潤有保證。目前恆大的土儲成本為1800元每平米,總建設成本6000餘元每平米,以此計算,淨利率也能保持在10%左右。


第三,營銷夠革新,回款有確保。面對今年寒冬,恆大自2月13日開啟了顛覆性營銷革命,一舉在逆市中實現了一季度業績“開門紅”:銷售額1465億大增23%,銷售回款1133億大增55%,穩居行業第一,也同時刷新恆大一季度銷售及回款最高歷史紀錄。


可見,在恆大實施新戰略下,優質、充足的土儲及創新性銷售策略,讓其高增長的基本面妥妥的。


“攻”與“守”見恆大


以退為進的“雄心”:嚴控規模+苦練內功


“人情反覆,世路崎嶇,行不去處,須知退一步之法”,有時候,退並不是無能或逃避,而是積蓄力量,以待時機,更好地“進”。


對於如今的地產行業也同樣如此,面對波詭雲譎的市場及外部環境,適時以退為進,才能進退自如,才能為自己的雄心大志贏得了時間。


因此,此次恆大新戰略轉型一大重點就是嚴控規模,為一個“新恆大”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方面嚴控土地儲備規模,實現土儲負增長,未來三年每年要降低3000萬平方米左右,到2022年降低到2億平方米左右。一直以來,土儲作為房企最大的支出是土地款項,恆大減少土地儲備3000萬平方米,這樣就等於減少600億的支出,三年下來就1800億支出。


另一方面,多元業務投資收緊,5年內不再投資其他任何產業。也就意味著,恆大將全力確保地產、文化旅遊、健康養生、新能源汽車四大產業的穩步前行。


與此同時,在管理、產品、成本控制等方面苦練內功。在管理上,恆大素來狠抓隊伍、制度和文化建設,形成強大的團隊執行力;在產品打造上,所有環節都從嚴管控,通過打造環節精品提升產品品質,不斷增加產品附加值;在成本控制上,通過統一規劃、統一招標、統一配送的標準化運營,實現成本持續下降。


這一系列的舉措,很明顯,恆大不是對未來沒信心,而是不斷的打磨團隊和管理,提升自身的品質和性價比優勢,積蓄力量以圖未來。


“攻”與“守”見恆大


主動出擊的“魄力”:降負債+去槓桿


眾所周知,房地產是資金密集型的行業,高速增長的房企普遍採用高負債、高槓杆、高週轉、低成本的“三高一低”發展模式,所以負債率居高不下也一直成為社會的共識。


據統計數據顯示,今年房地產行業到期債務約1.46萬億,7月份是到期高峰,達到1490億,再加上突如其來的疫情,當下大多數房企都會因為貧血而焦慮。


對於恆大來說,雖然負債率有點高,但有一季度的“開門紅”,大可不必擔心和焦慮。


“攻”與“守”見恆大

恆大一季度銷售及回款對照圖


但此次恆大新戰略轉型最大的魄力、最關鍵點就是降負債:從今年起有息負債每年平均下降1500億,到2022年要把總負債降到4000億以下。許家印甚至上升為公司戰略,“要用最大的決心、最大的力度,一定要把負債降下來。”


可見,恆大在保持高增長、嚴控規模的同時更加註重增長質量,降負債、去槓桿也成了必然選擇。


分析人士認為,強大的銷售能力、充足的土地儲備、過硬的產品品質、強大的管控能力和團隊執行力,為恆大實現戰略目標提供強有力保證。隨著新戰略深入推進,三年後恆大銷售規模超萬億,負債降至行業中下水平。屆時,外界將看到一個不一樣的“新恆大”


當整個房地產行業還在討論,房企到底是先做大再做強,還是先做強還是做大,恆大卻用實際行動率先走出一條“先做大,後做強”的巨頭成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