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智謀精粹——具有多種借鑑作用

具有多種借鑑作用


“三國”智謀精粹——具有多種借鑑作用


智慧與才智,智謀是同義詞,是指對事物具有認識、辨析、判斷處理和

發明創造的能力。沒有這種能力前,人類長期是大自然的奴隸,有了這種能

力,才逐漸成為大自然的主人,能改天換地。我國古代人早就認識到智慧的

重大作用。《項羽本紀》記載:項羽與劉邦在廣武相持不下,項羽要求與劉

邦鬥力,一決雌雄,劉邦笑著說:”吾能鬥智,不能鬥力”。結果善於鬥智

的劉邦終於打敗能“力拔山”、勇冠三軍的項羽。西漢時出版的 《淮南子·主

術訓》也說:“眾智之所為,無不成也。”可見,智慧是勝利或成功之本。

是智慧必能正確認識或正確反映客觀的規律,所做的事會取得成功,相

反,會遭到挫折或失敗,就不能稱為智慧。智慧有種種,有的能正確反映事

物總的規律,有的能正確反映相類事物的共同規律,有的能正確反映一定事

物的規律。因此,能相應地、實事求是地運用古代智慧,對我們的事業是會

起有益的作用的。

《三國演義》的許多謀略,雖然是應用於戰爭,但都可應用於社會上的

一切競爭或鬥爭,即包括政治、經濟、外交以至國與國之間的各種紛爭。”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是出於《孫子兵法》,但《三國演義》運用於描繪三

國之間的爭戰是有所發展的。毛宗崗對於鄧艾與姜維(一百一十回)鬥爭的

勝敗評點說:“知己,而不知彼亦足以知己,是不得謂之知已;知彼,而不

知彼亦料我之知彼,則不得謂之知彼。”這段評點說明,《三國演義》不只

是照搬孫子兵法,而是有所創建的。孫子的“知彼知己”僅是從一方面說,

只有你“知己知彼”,而對方不知已不知彼,當然你是“百戰不殆”的,如

果對方也”知己知彼”,那你就不一定”百戰不殆”了。如果知已,亦能料

彼是否知已,知彼亦能知彼是否能料我知彼,這樣才能採取萬無一失的對策,

始能“百戰不殆”。《三國演義》還將“固本始能戰”。”攻心為上”、”

避實擊虛”、“聲東擊西”、“先發制人”、“隨機應變”等智謀運用於三

國爭戰,加以生動的描述,使這些古代兵法形象化、具體化,使人易於瞭解

和借鑑。如果不懂得吸取這些智謀,是不可以言競爭或鬥爭的。

有些中外學者預言: “在 21 世紀, 中國古典小說能引起世界注目的非 《三

國演義》莫屬,尤其是它的應用研究。”這是否科學預言,抑或是誇大之詞,

這隻能到 21 世紀才能分曉。但可以肯定的是,《三國演義》不僅是中國的,

也是世界的,中華氏族的智慧將在國際競爭中日益發揚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