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三國”為何而精彩

三國故事已經流傳了近1800餘年,今後還會一如既往的傳頌下去。

假如三國中沒有劉備集團的出現,沒有“三顧茅廬”及諸葛亮的出山;沒有關張趙馬黃等英雄的業績;沒有關公斬顏良誅文丑;沒有荊州大逃亡和趙子龍七進七出;沒有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沒有諸葛治蜀和七擒孟獲;沒有“出師表”和“六出祁山”;沒有姜維“九伐中原”和“黃皓弄權”;······。等等一系列“蜀漢”英雄艱苦奮鬥的故事, “三國”故事還有這麼精彩嗎?人們還記的“三國”嗎?對“三國”故事還那麼地“津津樂道”嗎?總之一句話:“三國”還能成其“三國”嗎?

人們會說,那是小說《三國演義》的功勞?可是真實情況是這樣嗎?遠在小說《三國演義》誕生至少一千年之前,“三國故事”就已“家喻戶曉”,甚至比現在還“深入人心”。到了唐代,那更是“諸葛大名垂宇宙”了。唐代比之《三國演義》的誕生時間至少又早了五、六百年。(20)

蜀“漢”是一個無數有熱血,有夢想的人建立起來的國家。有知識,有文化容易產生“夢想”;有勇氣,有奮鬥容易產生“故事”。蜀“漢”國有無數的故事可歌可泣!

開始時劉備只有“名聲”沒有“地盤”,到處“寄人離下”,只有關張趙等人的捨命跟隨。特別是關羽,寧願捨棄已到手的“榮華和富貴”,厲盡千難萬險,也要“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離別曹操、追尋“大哥”而去。雖說是“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是屬小說《三國演義》的虛構,但其間挖掘了外人少知的意外和艱辛?這兒不僅要問,“熟讀春秋,深明大義”的關羽不是為著“夢想”又是為了什麼?

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張飛、趙雲捨命跟隨又是為了什麼?諸葛亮捨棄劉表、曹操;龐統捨棄孫權而投劉備又是為了什麼?

《三國演義》對於關羽“絕北道”戰役卻提都沒提,也算是對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的一種“補償和交換”。這也是小說創作中常有的事!

“絕北道”戰役是孫劉聯軍攻打“江陵”期間、使關羽領2000水軍阻擋曹軍的增援。在長達一年多的時間裡,關羽神出鬼沒,以區區2000多水軍阻擋住了曹軍徐晃、樂進、文娉,滿寵,李通,曹仁等“六大名將”的輪番進攻或合攻。

本來歷史對蜀軍就不“公正”:魏、吳有自家的“史”官而蜀方沒有!誰家的“史”官不為自已一方“評功擺好”?特別是“吳”國的史官更無公正可言!至今人們只能從《三國志》或一些人的“別”傳中、“挖掘”蜀漢“名人”的事蹟。

由於沒有自己的史官,歷史淹沒了好多好多蜀漢方面的事蹟!但“考古”活動一一發現了蜀漢英雄們的事蹟和歷史上人們的“歌頌”基本相苻。(21) 說實在的,蜀漢“英雄群體”的出現、是中國2000多年專制歷史的“奇蹟”!(請看下面:三國文化大PK)

正史中講:三國以後“說勇士必首推關、張”!或者說,論三國英雄的“勇武”能力必然以關張為首;加之他們的“忠義”等優秀品質特別受人尊重。尤其是魏晉以後的南北朝時期,戰爭不斷,說xx將領英勇善戰常冠以“小關羽”,“小張飛”的稱號!根據相貌年齡等特徵有時也冠以

“趙雲”、“馬超”、“黃忠”等名字。凡正都是蜀方的名將!顯示了廣大人民群眾對蜀漢英雄的“偏愛”。

人民大眾何以偏愛蜀“漢”?自然有它偏愛的道理!

劉備創業之初,沒有能力像曹操、孫權那樣,以“金錢地位”吸引人才。完全靠人挌魅力”吸引人才:一是劉備要有獨特的“人挌魅力”;二是“人才”要有不怕“棲牲”的精神。這“二”種精神的“合二為一”,才創造就出一個可歌開泣的“英雄群體”。古往今來,這樣的“群體”委實罕見!“三國”在中國歷史上大放“異彩”!

“水漲船高”!蜀“漢”英雄群體也提高了其它三國人物的角色“能量”和“知名度”。在“三國”大“舞臺”上,各色人物紛紛登場:“忠”的和“奸”的;“好”的和“壞”的;“智”的和“蠢”的;“英勇”的和“懦弱”的;······

;個性張揚,異彩紛呈!十分吸引人的“眼球”。有如“高手對招,各顯其能”!人們常說“三國”是一個“英雄”倍出的時代!哪一個時代也沒有“三國”出的人物“高、大、全”!這也苻合“時事造英雄,英雄造時事”,以及“什麼時代造什麼樣的英雄”的常理!

這“高、大、全”的“英雄氛圍”、造就出的“頂尖”人才:其中就是“諸葛亮”!網絡上經常有爭論:“xxx智超諸葛亮”;“xxx勇超關羽”;······。這種爭論毫無意義。特種人才都具有特種個性、特殊的學識、特種經歷、特殊的條件和特種發揮。雖然有“英雄所見略同”之說!但“差之毫裡,謬之千里”!100個人就有100個不同的形象。

諸葛亮的最大成就是“治蜀”,這一點《三國演義》幾乎提都沒提,讀者也沒什麼印象?諸葛亮南爭北戰,其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能,《三國演義》也沒寫出來?其間多少驚人的智慧,就化作了中國式的“神機妙算”!這樣一來,就把諸葛亮“描寫”的近似“妖”了!

諸葛亮27歲“出山”,是47歲的劉備

“三顧茅廬”請他下“山”的。如此“大才”如此年青,還寄生於普通“茅廬”之下,怎不吸引人的“眼球”。

那年劉備已經“跑遍”了大半中國,“身經百戰”,仍然如“喪家之犬”,沒有自已的“地盤”。“隆中對”首次向他展明瞭“發展方向”和“天下大勢”。也許還討論了具體的“戰略和戰術”,要不劉備咋會自稱“如魚得水”?而從此以後劉備的“事業”也蒸蒸日上!

魯肅與孫權的“塌前對”怎可與之相比?!不知名的其它什麼“對”咋能與之相比?

永安託孤更顯示了劉備對諸葛亮的倚重!據史載,劉備對諸葛亮泣曰:“君材十倍於曹丕,嗣子可輔,輔之;不可輔,君可自取。”;並囑咐劉禪對諸葛亮一定要“事之如父”;此境此情超越了一切“陰謀論”和“厚黑學”想象;也是“嗜”權如命、如

乾隆帝之流所無法想象的。我們常說:劉備看人一向“精準”!在十幾年的戰爭中,總是劉備在前方爭戰而諸葛亮負責後方“保境安民,足兵足食”。這是劉備事業與前不同的地方;也是劉備事業“蒸蒸日上”的標誌。對諸葛亮來說,遇到劉備也是“如魚得水”!

諸葛亮“受命於危難之機”,說服了孫權“聯吳抗曹”;幫劉備“掙”的了大半個荊州;並發展成“足兵足食”的“根據地”;又帶兵入川幫劉備拿下“益州”;平“南中”、“七擒孟獲”;千里北伐、“五出祁山”;······。充分展現了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心胸”和“思想”!也許聰明才智不難獲的,這“心胸”和“思想”不可能同時獲取。

比如南征“南中”時,竟然對“叛亂”頭子孟獲“七擒七縱”!這在世界戰爭史中也沒有見過!每一“智慧”都傳達出主人公“奇妙”的思想和“奇特”的戰術。

如郭嘉、魯肅能行嗎?身在以“屠城”等恐怖戰術為戰爭“理念”的魏、吳陣營,咋會想到“七擒七縱”?既便是有了這種想法,而曹操、孫權能聽他們的嗎?

在平南中的回師路上,需要“蠻人之頭”祭祀瀘水!諸葛亮就發明了“饅頭”以代替“蠻人之頭”!就這一點無論是郭嘉,還是魯肅,誰能做的到?

又如在五次北伐中的第四次!先是諸葛亮北伐大軍“佯攻”祁山堡,魏軍兵不敢出,“調動了”座陣“上卦”(甘肅 天水)附近的司馬懿親率大軍主力南下增援祁山。諸葛亮則親率一支軍隊繞道北上,直撲上卦,戰敗了上卦守軍郭淮,佔領了魏軍的麥區(古時天水周圍是著名小麥產地),收割了魏軍的小麥,補充了一個月的軍糧。後又揮軍南下裝出“逃跑”摸樣。司馬懿親率十幾萬“優勢”兵力“來回”的追趕。諸葛亮卻佔領了祁山堡東部數十里外的“滷城”(甘肅 禮縣),就此紮下大營,修築工事,專等魏軍“追上”。眼看著蜀軍陷入了“絕境”:西面有魏軍的堅固城堡“祁山堡”;東面有魏軍都督司馬懿的十萬大軍、東南面是付都督張郃的數萬大軍。看諸葛亮以區區六萬大軍如何應付(各種史籍記載的數字之最大值!)?

其實:這正是諸葛亮“導演”的“反鉗形”作戰。諸葛亮以縝密的謀劃和極為大膽的行動完全掌握了主動,把戰爭“藝術”發揮到極致。我無法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整個戰爭的經過:其間經歷大小戰役十餘次,司馬懿好幾次被弄的暈頭轉向,不知諸葛大軍的主力到底在哪兒,完全被自已的“敵人”牽著“鼻子”走。

用削鐵如泥的“蒲元刀”和“連弩箭”、以及“八陣圖”武裝起來的數萬蜀漢軍隊開始攻擊魏軍。南面使王平率領5000“無當飛軍”阻擋住張郃軍隊的猛攻;北面對敵軍分割包圍。蜀軍是少數騎兵多數步兵,魏軍以騎兵為主。但“地形特點”絕對對蜀“漢”軍有利,是諸葛亮想方設法把魏軍主力引到了這裡;新“陣法”的採用和新式“武器”武裝起來的蜀軍,硬是把以“騎兵”為主的優勢魏軍不放在眼裡(在古代騎兵與步兵作戰效能比為3:1)。

就這樣:在“深入敵方”的土地上;蜀軍把“優勢”的魏軍打的“丟盔卸甲”,潰不成軍!

司馬懿與部下費曜,戴陵,魏平等高級將領完全其失去連繫,狼狽如鼠竄。······。諸葛亮取得了“滷城大捷”的光輝勝利。據史書記載:僅此役蜀軍斬“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考慮到當時各國軍隊披“甲”帶“鎧”的為少數軍官“長”,“獲甲首三千”,則意謂著殲敵不下數萬。

諸葛亮正準備乘勝進軍之機,後方傳來了李嚴偽造的撤軍“詔令”。退軍途中,又以伏兵斬殺了前來追擊的魏軍付都督名將張郃。

從此司馬懿再也不敢出戰。司馬懿也是三國時代“頂尖”的軍事家、權謀家。以往他也可謂是“百戰百勝”;可這次他遇到了“最可怕的對手”。他確實被打“怕”了!他不知道下一仗諸葛亮會怎麼打?反正是蜀軍不遠千里遠道而來,我仗持著人多勢重,以“主方”及“地利”優勢,一味的避戰,“任由蜀軍來去自由”!

“仗”都打到這個份上了!如郭嘉作為“謀士”咋會“籌劃”的這般精細老到?“戰爭中學習戰爭”!

只有身為“軍事家”而自已又打過仗的諸葛亮才可能做得到。

由此產生了戰爭“美”學!難免人們會“津津樂道”!宋代文學家蘇東坡先生讚頌諸葛亮的軍事行動:“密如神鬼、疾如風雷。進不可擋、退不可追。晝不可攻、夜不可襲。多不可敵、少不可欺”。

在著名兵書《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唐太宗李世民與一代名將李靖對諸葛亮用兵如神讚不絕口;並且有針對性的指出:“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

歷朝歷代的史學家、文學家們,都給與了高度的讚揚。

連司馬懿的子孫們,司馬氏家族們,都對諸葛亮用兵如神和幾近神人的智慧稱讚不已。

可“文革”前後的中國“知識分子”,卻楞有人說諸葛亮不會打仗?

當然,諸葛亮是人不是神!也有缺點也有錯誤!但他知錯能改,“毫不隱瞞”,就不會再錯上加錯!第一次北伐時錯用馬謖至使前功盡棄,他自降三級,爾後類似錯誤再沒犯過。恰如晉朝大臣所言:知錯能改、“而不矝過”!這種高尚品質實在比現在有些人強太多太多!

至於小說《三國演義》,魯迅先生說過,《三國演義》之描述:諸葛之之智近似妖;劉備之忠近似偽;反倒違背了小說的主旨原意。並不是說小說不該歌頌諸葛亮和劉備!而是說歌頌的很不恰當,反而有失讀者對主旨人物的可信度,是小說的“一大敗筆”!

小說《三國演義》著濹最多的是“赤壁之戰”,最大的虛構是有關周瑜的故事!其次才是諸葛亮和曹操。對這一點幾乎倒沒人說三道四!

有人說《三國演義》宣傳司馬懿遠超諸葛亮,我不知真假?但號稱“智絕”的諸葛亮,確實有值得歌頌地方。

難道說幹了好事非說是比干壞事還不如?

不管怎麼說,“三國”到底為何而精彩?

“三國”為有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而精彩!為有“蜀漢”而精彩!

其它的二個“國家”,你可以換上“南北朝,十六國”中的任何一個王朝;也可以換做元明清的大一統王朝。唯獨蜀漢你不能更換?三國中若換去了“蜀漢”,就剰下“狗咬狗,一嘴毛”了!一樣的貨色,一樣的屠城,一樣的“坑俘”,一樣的“禍害老百姓”!這樣的“三國故事”,還有啥子看頭?

自古蜀“漢”多“義士”!! 從劉備開始創業之日起,直到蜀“漢”滅亡,也就皇帝老兒劉禪投降,蜀“漢”將士仍在為他們心目中的事業而戰鬥。姜維,張翼等為蜀“漢”的復辟而戰死;鎮守永安的羅憲以區區2000多守軍,抵抗住了“趁火打劫”的東吳“陸抗”的數萬大軍、長達半年多的進攻。······。

蜀“漢”將士不怕棲牲的精神、感人猶深!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能“絕地反擊”的精神!這種精神,難道不是中華兒女應該學習的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