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預算稅收先河,一掃稅收沉痾,唐朝新稅法應運而生

引言

在文化歷史中,唐朝人的智慧,是建立在溫飽的條件之上,解決了溫飽,得以果腹,這些文人先賢才能創造出大唐盛世。而這繁榮的經濟,正是得益於唐朝完整的稅法。

稅收乃是一個國家的根本,稅法制定的合理,物盡其用,百姓手中和國庫中都有錢,大唐盛世才能持續下去。楊炎實行的兩稅法,正是一掃唐朝稅收沉痾的良藥。

《舊唐書·楊炎傳》對於楊炎兩稅法記載:“天下便之,人不土斷而地著,賦不加斂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虛實,貪吏不誡而奸無所取,自是輕重之權始歸於朝廷”,可見兩稅法在當時引起多大的轟動,新稅法的實施,不僅讓朝野震盪,更讓百姓走向了新的生活。

開預算稅收先河,一掃稅收沉痾,唐朝新稅法應運而生

唐朝銅錢

一、唐朝後期稅種繁多,百姓苦不堪言

在我國古代,人口時候是一個社會性資源,一個朝代是否興旺,就是看看人口的多少,人口越多的朝代,就發展的越好。作為唐朝的國政之基,稅收也選擇了人口作為依據。

租庸調作為唐朝稅收的原始模型,在初唐時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國庫充盈,百姓安樂,這是因為初唐的戶籍數目和均田制度的完善,人口並沒有大流通,很多人一輩子都是紮根在自己的故鄉,生活,成長,娶妻,生子,甚至死亡都在這一個地方。每個人的土地均等,人口不流通,這樣的情況下,稅收就十分公平。

<code>《新唐書志》記載:“大盜屢起,方鎮數叛,兵革之興,累世不息,而用度之數,不能節矣”/<code>

到了唐朝後期,戰亂和饑荒導致大量的人死亡,舊曆天寶,玄宗甚至允許土地的私自買賣,因為土地的倒賣,導致許多商人從中謀取巨大的利益,輾轉之中,田地最後只能積聚在貴族手中。農民手中無地,只能逃難到其他地方,成為了流民。


開預算稅收先河,一掃稅收沉痾,唐朝新稅法應運而生

唐朝流民


百姓成為了流民,失去了土地,卻依然逃不過交稅的命運,朝廷數度興兵,軍費開銷越來越大,但是可以收到的稅愈發減少,所以收稅的次數越來越多。

交稅的種類雜巨,百姓苦不堪言,這樣的生活卻遠遠沒有盡頭,甚至出現,皇帝收一次稅之後,節度使再收一次稅,下面的官吏自然也需要再收稅,唐朝政府在百姓之中的行政單位巨多,層層剋扣下來,生產糧食的百姓最終卻連溫飽都是問題。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農民大多離亂而死,而擁有眾多田地的貴族,卻只用交一個人的稅,剩下的錢財全都收歸囊中,貴族奢華無比,窮人卻只能慘死在寒風中在當時十分正常的現象。這種貧富差距和不公平的現象,十分不利於社會的發展,也加深了有錢人和平民之間的矛盾。

二、唐朝後期稅收寥寥,階級矛盾凸顯

<code>“天子驕於佚樂而用不知節,大抵用物之數,常過其所入。”/<code> 

玄宗在位時,稅收寥寥無幾,但是天子的用度非常大,錢常常不夠花,國庫和百姓手中都沒有錢,百姓本來就因為收稅的人太多而苦不堪言,顯然不能再向百姓伸手要錢。

那隻能將目標轉向有錢的人,而那些有錢的人卻因為身份不用交稅,或者交少量的稅。財富的擁有者可以避免交稅的情況,增加了貴族和平民之間的摩擦,面對這樣深深地不公平,百姓也沒有什麼辦法可以想,只能走上不交稅的捷徑,很多人因此選擇做了道士,一時之間,道士成了人人都想做的行業。

開預算稅收先河,一掃稅收沉痾,唐朝新稅法應運而生

唐朝道士

朝廷官員實在沒有辦法,甚至想出了用錢捐官的辦法,只要交足了錢,就可以當官,最荒誕的是,這些買官的人,大多數是道士,而且是動輒就拿出百萬緡。這種情況深深的刺激了唐朝的官場,加速了天寶末年的潰敗,而後戰爭頻繁,良民落草為寇,天下動盪不安。

到了德宗繼位之後,面對蕭索的朝廷,既沒有錢,也沒有人。他急需用一種全新的制度代替原來的制度,讓朝廷有錢可用,民生不至於凋敝。

正是因為多方面原因,楊炎由於稅收上的才華,被舉薦給德宗,並且在之後迅速升任為宰相,成為當時備受推崇的人物,楊炎成為德宗心腹之後,大刀闊斧的實行兩稅法。

三、唐朝後期中興,兩稅一掃沉痾

兩稅法通俗易通的說就是實行地稅和戶稅,天寶末年,由於安史之亂和多方節度使的存在,百姓所納稅種雜巨,一年之中大部分時間有花樣繁多的稅收,比較好的節度使,會選擇少納稅,而更多的節度使是選擇從百姓手中搜刮錢財,交完種類繁多的稅務,百姓手中的米糧還不夠餬口,兩稅法把所有的稅收都合併成一種稅收,並把稅收金額按往年的經濟體量來進行估算,然後均攤到田地上和戶籍人口上,並且完全按照居住地來徵稅,不論你是本地土著還是外來務工,一律按照統一方式收稅。而且分夏秋兩季徵稅,一般時間都是在收穫糧食之後,分別在六月底和十一月底。

開預算稅收先河,一掃稅收沉痾,唐朝新稅法應運而生

唐朝官員

  • 開唐朝預算稅收先河,一掃稅收沉痾
<code>“凡百役之費,一錢之斂,先度其數而賦於人,量出以制入”。/<code>

量入為出和量出為入這兩個稅收方法有著本質上的區別,量入為出是指收了多少稅便把這些稅錢用在朝廷地方的建設上,但是這種方法利弊太過明顯,因為你並不知道一整年實際上要用多少錢,而稅收上來是一個固定的數字,用完就沒有了,沒有錢,朝廷就會難以運行下去,無論做什麼事都是需要錢的,所以難免顯得捉襟見肘。

而量出為入就很好的避免了這樣的尷尬,楊炎的兩稅法先是對總體的之處有了一個估算,然後再進行徵稅,這是十分先進的體系,而且能夠提前做好一年之中的規劃,使得所有的錢花的物有所值,這就是預算稅收的優勢。

作為一個剛剛經歷了戰亂的朝代來說,這樣的稅收優勢顯而易見,能夠更好地將每一分錢用在刀刃上,也能夠增加稅收金額。在這個制度上也可以明顯的看出,國家高層對於未來有一定的前瞻性。


開預算稅收先河,一掃稅收沉痾,唐朝新稅法應運而生

唐朝貴族


  • 稅收效率提高,減少民眾負擔
<code>“夏稅無過六月,秋稅無過十一月”/<code>

兩稅法的實施是的民眾的生活更加安定,在固定的時間徵稅,能夠讓民眾對於這一年的吃穿用度有個很好的規劃,也自然提高了唐朝的行政效率。

將稅收時間固定在夏秋兩季,自然而然會減少收稅的官員,改變之前收稅的繁雜手續,讓工作效率更高,減少尸位素餐的人員存在,官員各司其職,少有人從中撈取利益,這種稅法使唐朝的百姓生活的更加愜意。

再也不用擔心無故有官兵上門索要錢財,百姓只要交足了自己應該交的稅,就不用有這方面的顧慮。使得百姓對於國家更加信賴,無形中加強了國家對於地方的管控能力。

  • 緩解階級矛盾,提高生產熱情
<code>“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code>

楊炎實施的兩稅法最主要的舉措就是講稅收均攤到戶稅和地稅上,實際上就是地越多交的稅就越多,收入越多交的稅也越多,不再按照人頭交稅,不僅大大的提高了稅收,也緩解了貧富差距。

使得百姓對於生產生活更有熱情,就算是作為租戶也能夠餬口,百姓生活水平切切實實提高,雖然田地仍然可以買賣,甚至不在百姓手中,但是不用交田地稅也讓唐朝百姓鬆了一口氣。

開預算稅收先河,一掃稅收沉痾,唐朝新稅法應運而生

貴族府邸

最重要的是,兩稅法的稅收對象不再是平民百姓,連皇親國戚都納入了稅收體系,平等的思想讓百姓的生產熱情高漲,同時也擴大了稅收體系,增加了稅收金額。

據《新唐書·食貨志》上所述:“舊戶三百八十萬五千,使者按比得主戶三百八十萬,客戶三十萬。天下之民,不土斷而地著,不更版籍而得其虛實。”

稅收人口的增加和稅收力度的加大,讓唐朝的國庫充盈,得錢九百五十萬緡,米一千六百餘斛。

  • 兩稅難以因地制宜,導致通貨膨脹

不得不說,兩稅法在唐朝是一個偉大的創舉,但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仍然有不小的弊端。首先兩稅法徵收標準不一,因為稅收是大曆年間任選一年作為標準,所以每個地方選擇的年分不同,那稅收就不同。

雖然平衡了百姓和貴族之間的資產,但是卻讓稅收有了地域性的限制。

其次,百姓納稅的度量單位不統一,雖然規定用錢繳納稅收,但是在實際操作上卻有許多困難,很多百姓都選擇用物品納稅,一定程度上增長了以物易物的風氣,不知不覺之中導致了物價的上漲。

開預算稅收先河,一掃稅收沉痾,唐朝新稅法應運而生

唐朝百姓

最後以收入來確定稅收會有一定的失真現象,很多人會選擇隱瞞不報,但是即使是這樣,兩稅法依舊有他的獨到之處。

改變了封建王朝以人頭收稅的根本,奠定了新稅收制度的基礎。

結語

在唐朝的體系中,兩稅法還存在一定的缺陷,做為一個新興的稅法,他緩解了唐朝的稅收壓力,讓朝廷有錢可用。作為一個初始模型,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雖然在制度上還有一定的差距,但是這種量出為入和依據收入交稅的先進思想,卻在閃閃發光,一定程度上為現代的稅法提供了參考意義。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兩稅法的不斷完善,它甚至應用到了現代的稅收體系上。現代納稅體系中生活在哪個城市就在哪個城市納稅以及按照個人收入納稅的做法,同樣是兩稅法一定程度上的延伸,甚至這種稅法可以說是現代稅法的前驅。研究楊炎的兩稅法,同樣對後世稅收有著借鑑意義。

參考文獻:

《唐史》

《舊唐書·楊炎傳》

《新唐書·食貨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