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位於內外長城之間的古老朔州,北屏大同,東臨恆山,南倚雁門,西應偏關,內外長城300多km,佔山西明長城三成之多,西口與塞北三關相呼應。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朔州與大漠相連,是中華民族文化融合的鋒面,也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古戰場,幾乎與每一個朝代的更替緊密相關。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紫塞關隘,關署兵盤,烽堠火墩,猶如一座風雲多變的歷史舞臺,從春秋戰國到明朝末年,這裡載入史冊的大戰多達一百多起,改變朝代和國家命運走向的重大事件頻發。神州可曾有哪一個州能向雁門關外的朔州一樣,牽連著華夏民族的榮辱興衰?!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雁門關是目前我國現存最為重要最為完整的古代軍事遺址遺存,而朔州的長城當屬廣武段最為壯觀,因為廣武就是雁門雄關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遙想當年,雁門關內外,旌旗獵獵,鼓角相聞,硝煙瀰漫,殺聲震天,場面何等壯烈!趙國李牧駐守雁門,大破匈奴十餘萬;秦朝大將蒙恬提兵三十萬,直逼大漠深處;漢高祖劉邦越句注,抵廣武,被困平城白登山;漢武帝劉徹遣大將軍衛青、驃騎大將霍去病、飛將李廣馳騁長城內外;隋劉武周起義,動搖隋王朝,留下千古評說;尉遲恭驍勇絕倫,輔唐運昌,百姓奉若門神;薛仁貴鎮守雁門,抵禦突厥,名留千古;北宋楊家將,收復失地,大破遼兵,滿門忠烈,流芳百世;大明王朝,傾國力修復長城,置重兵守衛三關。

瀰漫雁門的戰爭硝煙一直延續到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族的抗日英豪們在雁門關內外殲敵數萬,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軍,鼓舞了全民族的抗戰士氣!1948年4月6日,毛主席和周總理等中央領導在途經廣武和雁門關時,曾觀看碑文,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無疑,廣武長城東西陘隘口親歷了華夏大地上的滄桑鉅變,目睹了歷代英雄豪傑譜寫的可歌可泣的歷史詩篇。千百年來,是無數戰死沙場的將士們的忠魂,築起了一代雄關劍門!正是這段凝固的歷史,凝貯了歷朝歷代名將勇士的英靈浩氣!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如今,我們登上雁門山巔太和嶺,凝視那敵樓鏤花磚刻匾額,咀嚼著“針扃”、“控厄”、“壯櫓”、“雄皋”、“天山”等一組組飽蘸古代將士們戍邊豪情和必勝信念的雄渾蒼勁的鐫刻大字,給駐足仰慕的後人以無窮的追思和遐想,湧出多少人生與歷史的感嘆!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白草口。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雁門關東陘口新廣武,是鎮守雁門關的前鋒陣地,當地人形象地稱之為金斗銀簸箕。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我國僅存的遼城舊廣武城,由遼代蕭太后修建,與北宋雁門關對峙,明萬曆包磚,現在依然雄威猶在!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極目眺望,在浩浩長城、巍巍雄關、盤盤古道、蒼蒼隘城、瑩瑩藍天白雲的映襯下,一條連接現代化的高速公路正向遠方延伸,一座塞外園林化的新朔州正在崛起,一片蓊鬱蔥蔥的金沙灘正以日新月異的嶄新面貌,一掃這塊千年古戰場所積澱的歷史沉痾!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作為攝影人,數十載春夏秋冬,酷暑寒冬,風霜雪夜,所略之處無不留下對長城攝影藝術孜孜追求的足跡,守伏紫塞,靜候夕陽,步量長城,夜蟄敵樓期待朝陽噴薄,箇中酸甜苦辣惟長城燒友們理喻其中滋味!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廣武長城東線水峪口古堡遺存。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茹越口長城遺存。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北樓口城廓遺存。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被大水淹沒300年的北樓口古城城牆。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與翠屏山對峙的北樓口嶽勝堡遺存。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北樓口古城城廓遺存。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廣武長城西線,從寧武關陽方口蜿蜒向西30多km,就是明朝中期戰事最為頻繁的中路要塞利民堡。

這裡就是當地人叫做穆桂英圈馬場的明代軍事遺存。

山下叫歇頭場,因明朝中期利民堡與蒙古俺達多次展開大型戰役,其中一次就有3萬將士捐軀,這裡被稱為血頭場,後忌諱,改為歇頭場。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朔州市大秧歌劇團在利民堡演出傳統劇目《轅門斬子》,乘此良機,70歲的老演員楊補蘭與徒弟林慧霞戲裝未卸,在利民堡殘存的城牆上留下了珍貴的一幕。

古稀之年的楊補蘭老師寶刀不老!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利民堡段內長城向西北延伸到偏頭關老營堡。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這是勒馬溝段內長城遺存。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這是平魯與神池界口野豬口段長城。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這是平魯雙碾鄉柳溝村前的烽臺。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明代中期1481年(成化17年),明蒙戰事頻仍,大同路行政區劃作大幅變動,為戰爭需要,先後建立左衛、右衛和平虜衛。這是平虜衛北固山軍事遺址。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這是平魯阻虎正溝、紅山段外長城遺存。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蕎麥之鄉紅山村緊挨邊牆。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這是平魯下水頭鄉東昌峪古堡遺存。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這裡是內外長城的分岔處。外長城到達內蒙古清水河縣北堡村丫角山與內長城接手,內長城直達副總兵指揮部老營堡,外長城直抵偏頭關老牛灣與黃河挽臂。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這是人馬山下的將軍會古堡遺存。將軍會還是隋朝開國皇帝楊堅的祖居地。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這裡與內蒙古接壤,是平魯阻虎鄉寺懷外長城段。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平魯寺懷段長城是這段長城遺存的精華。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離此不遠處就是掌櫃窯村外長城遺存。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這裡是晉蒙高速G18出省口——二道梁長城段。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邊牆外就是內蒙古清水河縣十七溝村。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敗虎堡是明隆慶議和事件的發生地,蒙古單于俺達之孫把漢那吉率部在敗胡堡投明,事件的結果是結束了長達200年的戰爭,迎來了明朝70年無戰事和互市繁榮穩定期。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晉蒙相鄰的大河堡村因一部網絡電影驢得水而走紅。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這是平魯迎恩堡遺存。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晉蒙交界平魯七墩村和內蒙古清水河縣板申村段的兩座包磚敵樓。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敵樓唯一通道洞門。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新墩徐氏敵樓。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頭墩村段外長城遺存。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右玉縣威遠堡遺存。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右玉縣殺虎口段樊家窯外長城遺存。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殺虎口平集堡古橋遺存。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殺虎口平集堡門遺存。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右玉縣是我國著名的古堡之鄉,現存古堡遺存眾多,是中國長城的珍貴遺存。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2016年5月25日,在影友吳國忠的引領下,我們一行驅車來到山陰縣水峪口,發現並拓印了一通明弘治聖旨碑。碑文如下:

明弘治《聖旨碑》

欽差鎮守山西地方(兼)提督雁門等關都o監太監劉政,欽差巡撫山西地方兼提督雁門等關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張宣,欽差分守代州等處(地)方(兼)提督三關參將都指揮僉事王昇,奏請兵部為禁約(事)。弘治二年二月二十九日,本部尚書oo等於奉天門欽舉聖旨:雁門關東西一帶(大)山,此先林木茂密,(蹊)徑(散)少,(賊寇)不(能)儉易,無從侵犯。近年以來,(口外)射利oo之徒,往往假以樵採為(名),往往入山伐木貨賣,日久踐成大路,林木(既)薄,通賊去處,(在)在有之。以(致)虜寇因而入境,搶掠人畜,(甚)為不便。恁部裡使出榜去,曉諭禁約:今後一應人等,敢有仍前擅自入山(採o木o),(致)通賊路(者),軍(發)ooo(哨)守,民發邊(徼)充軍。沿山一帶隘口守把官軍,務要各照地方(埋)立界(石),oo巡視。(遇有)檀入之徒,即便擒拿,送官究問。如o(容情)故(縱)及通同作弊,事發一體治罪(不饒。)欽此欽遵。(今)將……,一體欽遵施行。須至榜者。右榜,(曉諭)。(整飭兵備提調倉)糧山西(按)察(司)使(馬),(雁門關地方)。

2000年秋,我與影友們踏行紫荊山麓第六,返程中在雁門關十八隘口之一的王化莊村西南小蓮口古堡發現一通雁門聖旨碑。碑文如下:

《聖旨雁門關》

欽差整飭雁門等關兵備、山西等處提刑按察司副使楊,為修理關隘、設重險以固疆國事抄;蒙欽差提督雁門等關兼巡撫山西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蘇,欽差總督宣大偏保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都察院左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翁,案驗俱準。

兵部諮:嘉靖二十七年四月十一日,本部尚書趙等題。奉聖旨:“雁門寧武二關、東西十八隘口,一切禁山,地土退革還林;年久居民,聽其安住;應該徵糧,查冊處分;禁山事例,責成提調官往來巡視,禁緝砍伐耕墾事宜。刻石隘口,以示永久。每年終,將終遣過犯禁軍人、參劾過官員,具奏各長史司,啟王知會。口北應、朔、渾源、山陰、馬邑等處,如果禁山內有徵糧田,備行大同巡撫衙門,查冊處分。各府爭佔地土、禁山居人,悉照奏內事理施行。”等因蒙此,合行刻石,曉諭禁約。 今後一應人等,敢有擅入禁山砍伐林木、耕墾地土,參將、守備、守口等官即便擒拿解道,問發南方煙瘴地面充軍。各官容情故縱者事發,一體參奏,治罪不恕。

須至榜者,委官崞縣縣丞為條陳邊備事官,以備答聖心事抄;蒙欽差整飭雁門等關兵備、山西等處提刑按察司副使王案驗。

欽差提督雁門等關兼巡撫山西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陳,批該本道,呈前事,踏勘明白,四至分明,本道冊備田帖為照;蒙欽差管理三關、整飭兵備、提調倉糧、山西按察司副使賈案驗。

蒙欽差提督雁門等關兼巡撫山西地方、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王,批該本道,呈前事,差委官崞縣汪知縣、振武衛千戶張明渒踏明,本道有卷存證,地土照舊管蒙;又蒙巡撫山西監察御史姜,批該本道,呈前事,委代州張同知、千戶許印踏明,盍立圖樣,四至分明,“東至龍門寺,西至張存,南至山根,北至山根”,本道卷案存證。

嘉靖二十八年歲次己酉丁卯辛丑吉旦立

八岔口振武衛中所千戶:張裕忠

太原左衛後所總旗:陶奉,識字:張經, 小旗:賈侃、劉文侯

振武衛鄉導軍人:粟思順、王林

朔州長城是我國萬里長城十分珍貴的文化遺存,作為本土攝影人有責任有擔當為這一世界文化遺產做出應有的奉獻!

此篇亦為海峽兩岸 香港澳門攝影家·世界文化遺產中國攝影家·朔州廣武300km全景採風活動交付的作業。

與大漠相連,將中華文化融合,一覽廣武長城之風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