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抗帕,你我同行!

近期,普定縣人民醫院就接診了一名患者:65歲的張阿姨,不幸患上帕金森10多年,以往家人常陪她四處求醫,隨著時間推移,症狀越來越重,除了行動遲緩、肢體震顫,她還越來越焦慮,甚至產生恐懼。

她總是歪歪斜斜的邁著碎步移到普定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診室,因為合併異動症、焦慮症、認知障礙,因為失眠、健忘、害怕,每次她前來總要同醫生聊上半小時,同一句話總要交代一遍又一遍,反覆確認給她調整好的治療後才肯放心回家。

後來,經神經內科醫生精心調整用藥及抗焦慮、心理安慰治療後,異動、失眠、焦慮症狀漸有改善。

如張阿姨一樣的帕金森患者不在少數。很多人因為對帕金森病認識不足,可能會導致就診不及時、延誤診斷、治療成功率低的現狀,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很多帕金森患者未受到關注,不能連續服藥及隨診調藥,導致病情反覆、加重甚至惡化。

關愛帕金森患者,讓生命不再顫動!疫情中,帕金森的發現和治療不能停。2020年4月11日是第24屆世界帕金森病日,抗疫抗帕,讓我們同行!


​延伸閱讀


什麼是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已成為繼腫瘤、心腦血管病之後中老年人的“第三殺手”,迫切需要引起大家的高度關注。帕金森病是一個老年人比較常見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既往稱為震顫麻痺。從字面上理解,患這種疾病的患者會出現震顫,也就是平時老百姓說“抖”(手抖、腳抖等),同時又有麻痺症狀,如肢體活動不靈活等。

據統計,目前全球帕金森病患者數百萬,在我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帕金森病的患病率為1.7%,而且從青少年到老年的各個年齡段都有,以中老年為主,男性略多於女性。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預計2030年,我國的帕金森病患者將達到500萬。

帕金森病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分為運動性症狀同非運動性症狀:包括靜止性震顫、肌強直、運動遲緩、面具臉、小寫徵;小聲說話。走路小碎步、前衝步態、開步及轉身困難、“凍結步態”等。還有疲乏、疼痛、抑鬱、焦慮、健忘,甚至痴呆。睡眠障礙、便秘、尿頻、尿急、性功能障礙、體位性低血壓,嗅覺減退等,嚴重的可以出現錯覺、幻覺、妄想等精神症狀。

為什麼會患帕金森病?

它是由於腦內的黑質中分泌多巴胺的神經元發生壞死,引起紋狀體多巴胺神經遞質含量減少,從而引起相應的症狀。確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在年齡老化的基礎上,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帕金森病能治癒嗎?

帕金森病是一種慢性病,直至今日,它不能被治癒,就如同高血壓和糖尿病一樣,但是可以使用藥物來控制症狀。如可以使用藥物來改善震顫及動作遲緩症狀。同時配合運動、飲食、康復等,來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如果發現自己出現了肢體震顫或動作慢,而難以用其他疾病來解釋的,建議來神經內科就診。

帕金森病的治療是綜合的長期治療。藥物治療為首選,藥物種類多,千萬要記住要從小劑量開始滴定,逐漸增加劑量,儘可能以小劑量達到滿意的療效,既要注意療效,也要注意副作用,規律按時服用。有疑問時應諮詢專科醫師。一定不要突然撤藥。

目前微創的腦深部電刺激術(DBS)是最為推薦的外科手術療法。是治療藥物抵抗性帕金森震顫的首選方法。主要適應症有:1.原發性帕金森病;2.服用複方左旋多巴曾經有良好療效;3.療效已明顯下降或出現嚴重的運動波動或異動影響生活質量;4.除外痴呆和嚴重的精神疾病。

帕金森病需注意什麼?

飲食:“地中海飲食”可降低帕金森病進展速度。食物包括新鮮蔬菜、水果、堅果、非油炸魚、橄欖油、魚油、海鮮、豆類,適量飲用紅酒。可加快帕金森進展的食物有灌裝水果、汽水、油炸食品、牛肉、酸奶和含鐵高的食物。

康復訓練: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在藥物起效後,可開展適當的康復訓練,如練太極、跑步、騎自行車等。

家屬照顧:早期輕症患者的肢體功能受損程度較輕,因此應鼓勵患者自己打理生活,並根據自己的體力、身體狀況、自己擔任的社會工作等因素,積極從事一些力所能盡的體力勞動和適度的鍛鍊。具體應堅持個性化原則。當疾病進入中晚期,由於患者的肢體活動出現明顯的障礙,在家庭照料中應積極避免跌倒、誤吸、褥瘡、營養不良等併發症。合併焦慮抑鬱需要陪伴、鼓勵、心理安慰。(馬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