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郭皇后,从《清平乐》谈权力游戏下的大宋第一离婚案

在《清平乐》前几集中,戏份虽然不多的郭皇后却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次在她出场时,眼前时总会飘过“活不过两集”之类的字样。果然,在刘太后崩逝,宋仁宗亲政后的剧情中,郭太后突然就神秘消失了,而莫名其妙的进入了挑选新后的剧情,再之后就在众人的对话中领盒饭下线了,这让很多不了解这段历史的观众是一头雾水。

所以这篇文章目的就在于为大家详细解读郭皇后怎么消失了,及其背后令人意想不到的权力斗争。


消失的郭皇后,从《清平乐》谈权力游戏下的大宋第一离婚案

“最佳”人选

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晚年体弱多病,且太宗一脉可能具有某种隐性的精神疾病,就如宋仁宗后期也曾经多次突然迷狂,满嘴胡言乱语,严重时甚至昏迷不醒,因此具有相似病症的宋真宗在最后的几年基本已不再参与朝政,一切政事皆出自皇后刘娥之手。于是普遍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刘娥虽无武则天之名,却有武则天之实。

公元1022年,卧病多年的宋真宗终于驾崩,由年仅十二岁的赵祯(1010年~1063年)继位,是为宋仁宗,由于仁宗尚且年幼,便由太后刘娥继续“垂帘听政”。估计是因为宋真宗子嗣不昌,天圣二年(1024年),刘太后便开始为年仅14岁的仁宗张罗亲事,她在给宰相的诏书中这样写道:“期见抱孙之欢,永遂含饴之乐”(《续资治通鉴长编》),看来是迫不及待的想要抱孙子了。

然而如现在很多的虎妈一样,刘太后是一个控制欲非常强的母亲。在司马光《涑水记闻 》中记录这么一个故事:

上幼冲即位,章献性严,动以礼法禁约之,未尝假以颜色,章惠以恩抚之。上多苦风痰,章献禁虾蟹海物不得进御,章惠尝藏弆以食之,曰:“太后何苦虐吾儿如此。”上由是怨章献而亲章惠,谓章献为大娘,章惠为小娘。

所以立后这么大的事情,刘太后自然是亲自操持,没当事人什么事了。当时朝臣们一共推荐了三个名额,一个是太后同乡蜀中王蒙正之女王氏,一个是饶骑卫上将军张美的孙女张氏,最后一个则是平卢军节度使郭崇的孙女郭氏。

在太后在见到三人后,立刻就首先排除了其中长相最美,“姿色冠世”的王氏,理由则是她长得实在太好看了,怕宋仁宗沉迷女色。听起来的确有道理,可是刘太后转头就将王氏嫁给了自己的亲侄子,也不怕侄子沉迷女色……

剩下的两人中,宋仁宗本来属意的是饶骑卫上将军张美的孙女张氏,结果刘太后又以“庶免他日或扰圣政”反对。表面看是太后不想新皇后干扰朝政,而深层的理由,刘太后本人其实是最有发言权的。

据司马光在《涑水记闻 》中的记载,刘太后的出身一直存在着两种说法。第一种是刘娥本是蜀地一名歌女,嫁给了一个叫做龚美的银匠,后来两人来到汴京谋生。因为生计艰难,龚美就想把刘娥卖掉,于是被指挥使张耆推荐给了还是三王子的宋真宗。第二种说法则隐去了刘娥曾是龚美妻子的这段。

因为避尊者讳,正史记载的都是第二种情况,可无论是哪种刘娥的身份在当时都是非常卑贱的。但宋真宗就只是因为喜欢她,不顾大臣们的劝阻而立其为后,进而又宠冠后宫,甚至在宋真宗晚年多病的时候能够获准参与朝政。

切身感受过爱情的魔力有多大,所以刘太后知道如果立宋仁宗喜欢的张氏为皇后,不免又会生出第二个刘皇后来,与自己分庭抗礼。于是宋仁宗相对并不喜欢的郭氏,反而成为了刘太后的最佳人选。

结果也如她预料的那样,由于不是仁宗自己选择的,“后既立,而颇见疏”(《宋史·仁宗郭皇后传》)。


消失的郭皇后,从《清平乐》谈权力游戏下的大宋第一离婚案

将门虎女

郭皇后,应州金城县,今山西应县人,本名不详,被废后赐名为清悟,他的祖父是五代时期的名将郭崇威。

郭崇威的父祖都是代北地区的酋长,代北即战国时期赵国的雁门郡地区,战国末期曾为代国,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山西北部及河北西北部一带,治所在今山西代县,唐代属应州。此地历代皆为北方草原连接中原的咽喉要道。自古曰“燕赵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因为长年防备北方游牧,所以郭氏一族皆是骁勇善战的虎将,其中又以郭皇后的祖父郭崇威在历史上最为知名。

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儿皇帝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其中就包括应州。耻为契丹臣子的郭崇威便弃官南归,后追随刘知远起兵反辽,建立后汉政权。之后郭崇威作为先锋收复开封府,又随郭威平定河中、凤翔、永兴三镇叛乱,还曾在刘子陂抵御名将慕容彦超,屡立战功。

广顺元年(951年),郭威建立后周,郭崇威为避讳改名为郭崇,任镇安军节度使,兼掌禁军。周世宗柴荣即位后,郭崇与与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共同抵御北汉与辽国的入侵,甚至还率军反击,攻下束城县,斩获颇丰。

显德六年(959年),柴荣病逝,后周恭帝柴宗训继位,郭崇加官为检校太师。次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北宋,郭崇加官兼中书令,因平卢节度使李重进叛乱,郭崇改任为平卢节度使。

乾德三年(965年),郭崇去世,享年五十八岁,追增为太师。

因而郭家虽然不及曹彬、潘美等人是赵匡胤的亲信,但在北宋却也属于武勋贵族,只是一场杯酒释兵权,使得这个世代代北酋长的郭家从此贵而无权。郭崇之子,郭皇后的生父,在其女立后之前,也仅仅只是西班诸司使之一,享受福利却无任何实权的七品洛苑副使。

所以刘太后以“选于衰旧之门”为借口立郭氏为后,就是看重了郭家即是衰落贵族,又属于前朝旧臣,不像那些开国公们在朝中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颇似《红楼梦》中的贾家与贾元春。

但与贾元春不同的是,郭家作为代北酋长,过去的地方豪族,常年与北方游牧部落打交道,潜移默化之下,使郭皇后不同于一般的女性,养成了她自由豪放,骄傲任性却毫无城府的武家性格。这成为了郭皇后日后被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但如果说只是以上两个原因,也不足以使一国之母在没有大罪的情况下被废。前文曾经说过刘太后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虎妈,司马光曾说过在大婚之前刘太后对宋仁宗的私生活管理极严,“居处不离章献卧内,所以圣体完实”(《上宣仁皇后乞保圣体》),因此郭皇后是宋仁宗青少年时期唯一能够接触到的同龄女性,他们之间可能夫妻感情稍微淡薄一点,但却可以说是青梅竹马的玩伴,朋友,亲人,是具有一定感情基础的,这在后文的很多细节中我们都能察觉出来。

而之后发生的,甚至有些和郭皇后本人无关的事,结果才是其被废的真正原因。


消失的郭皇后,从《清平乐》谈权力游戏下的大宋第一离婚案

惊闻真相

明道元年(1032年),此时宋仁宗已经22岁。一天,吕夷简匆匆赶到宫中,奏道:“听说有一个宫嫔死了?”当时刘太后正与宋仁宗坐在一起,听到这句话突然脸色大变,忙说:“丞相也要管宫里的事吗?”说完立刻先将仁宗支走。过了好一会,才回来责难道:“你难道想要离间我们母子吗?”吕夷简答道:“太后难道不为刘家的以后想想嘛!”

这位死去的宫嫔正是宋仁宗的生母李宸妃,之后吕夷简又对负责葬礼的入内都知罗崇勋说:“宸妃要穿后服入殓,棺内放水银,以后不要说我没有告诉过你。”于是李宸妃被以远超过应有的规格厚葬。

第二年,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刘娥崩逝,人称“八大王”的宋太宗第八子,燕王赵元俨才对宋仁宗说:“李宸妃才是你的生母,是死于非命的”。因此电视剧中宋仁宗在刘太后生前便知道自己的身世实际是不实的,如刘太后的手段,谁又敢在生前告诉宋仁宗呢?

惊闻自己的身世,并得知生母是死于非命,顿时悲痛欲绝,连续数天不能上朝,并命人调查李宸妃的死因,当知道是正常死亡时才稍稍缓解。之后,宋仁宗追尊李宸妃为皇太后,并亲自到洪福院为其祭告,迁梓宫(帝后重臣之棺木)入宋真宗永定陵。

当开棺时,因为有水银的养护,宋仁宗见李宸妃面貌依然栩栩如生,穿着皇太后的冠服,才终于确认外间关于刘太后的传言都是假的,从此更加厚待刘家。(《宋史·后妃传》,《宋史·吕夷简传》)


消失的郭皇后,从《清平乐》谈权力游戏下的大宋第一离婚案

一言得祸

虽然宋仁宗厚待刘家,但政治是不讲感情的,尤其是生在帝王之家。随着刘太后的崩逝,宋仁宗开始亲政,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除“后党”在朝中的影响力,于是以张耆、夏竦、钱惟演等人是太后任用的原因全部罢免,其中唯独吕夷简得到幸免。

下班了,丈夫往往喜欢和妻子聊起工作中的烦恼或趣闻,宋仁宗也是如此,便和郭皇后提起了这件事。郭皇后是刘太后所选,过去也依靠她立足后宫,两人自然比较亲近,知道一些外人所不知道的事。于是便对宋仁宗说道:“只有吕夷简不依附刘太后?只是他多机变,善应变而已。”言下之意,吕夷简只不过是一个善于伪装的墙头草而已。

想不到吕夷简貌似忠良,却是藏得最深的,宋仁宗立刻罢了他的相位,改其为为武胜军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陈州。等到第二天宣诏的时候,按照惯例依然是由吕夷简押班领衔,本来自信满满的以为“下岗”名单里没有自己,结果等到唱名的时候,吕夷简一下傻了,就这样毫无征兆,莫名其妙的被贬了。

所幸的是,正如郭皇后所说,吕夷简是一个“多机变,善应变”的人,早为自己留了不少的后路,李宸妃的事便是如此。而在早些时候,曾有刘涣上疏请太后还政于仁宗,引得太后大怒准备将其黥面流放到白州,得到吕夷简的力谏得免。如今宋仁宗亲政,刘涣被升为右正言,而见到刘涣,宋仁宗又想起了这件往事,便对吕夷简说:“当时枢密院急着流放刘涣,全靠你才得以幸免。”吕夷简却回答说:“刘涣是关系疏远的臣子所以敢说,但我们大臣如果也这样说,太后必定怀疑是陛下的意思,导致母子间关系不安。”于是宋仁宗认为吕夷简其实是一个忠心的人。如此的事例不胜枚举,逐渐就冲淡了郭皇后的话在宋仁宗心中留下的影响,当年吕夷简就又官复原职。

经过这件事,吕夷简不仅怀疑是什么事导致自己被贬,于是暗中托自己在宫中结交的内侍副都知阎文应暗中调查这件事,经过慢慢的查访,终于知道了自己被贬的起因正是郭皇后的一句话,从此吕夷简的心中暗暗记恨上了郭皇后。而郭皇后也因为这一句话,为自己将来埋下了大祸。(《宋史·吕夷简传》)



消失的郭皇后,从《清平乐》谈权力游戏下的大宋第一离婚案

一掌分波

《续资治通鉴长编》载:

而后挟庄献势,颇骄。后宫为庄献所禁遏,希得进。及庄献崩,上稍纵,宫人尚氏、杨氏骤有宠。

郭皇后本来就不是因为美貌得到宋仁宗的喜欢而被立为皇后,刘太后在时婆媳联手将宋仁宗管的死死的,作为一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着实被憋屈坏了。所以当刘太后一死,宋仁宗就像是《都挺好》里的苏大强开始放飞自我了,整日沉迷于尚氏、杨氏,以致把身体都搞坏了。甚至皇帝身体日渐衰弱都引起了外臣的不满和非议,石介在给枢相王曾的信中就曾提到此事并表示担忧。

所以从前因后果来看,这件事责任还是在宋仁宗,但是郭皇后不知道作为一个皇后应该要做出的“牺牲”,依然如一个普通妻子那样,经常和两个宫人争宠。就在有一天,尚氏当着郭皇后的面,在宋仁宗跟前说着对她不逊的话。出身武家,性情冲动的郭皇后激愤之下,站起身来就去扇尚氏的耳光,宋仁宗急忙去救,结果这一掌结结实实的打在了宋仁宗的脖子上。

唐唐帝室之胄,千金之躯什么时候挨过打,宋仁宗一下子就愣住了,紧接着是瞬间的暴怒,估计是刘太后在时的压抑和委屈一下子都爆发了出来。等回到寝宫后,宋仁宗时越想越气,越想越委屈。

其实大多数夫妻吵架,最后的结果是和是离,往往取决的是第三方的态度。过去秉着“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的想法,整个社会基本以呈现劝和的态度来和稀泥,然后等双方气消了之后,基本上也就这样过去了,连该离的也不离了。到了现在,互联网发达,人们的观念也开始转变,网络上大量充斥着以自由独立为名调拨男女对立的观点,气头上的双方一看,纷纷觉得有道理,还等着干嘛,离!然后那些不该离的也就这样离了。

于是这件本来只是夫妻间的问题,因为一个人的介入,事态被迅速的扩大至不可收拾。


消失的郭皇后,从《清平乐》谈权力游戏下的大宋第一离婚案

臣僚介入

此人正是和吕夷简内外勾结的阎文应,他见宋仁宗心中渐有废后之意,而此时正在犹豫,不仅极力怂恿废后,更建议将脖子上的伤口展示给宰执们看,以征求意见。而当时的宰执之首,正是和郭后有仇的吕夷简,于是便以汉光武帝时,郭后应“怨怼”被废为理由支持仁宗废后。

于是宰执们的介入,使这件家事逐渐变味,成为一场政治斗争。对于吕夷简为代表的宰执们来说,他们的目的其实很简单,一是吕夷简为了报当初的一言之仇,二是政治站队向皇权表示忠心,三是利用宋仁宗想要消除刘太后影相的深层想法打击政敌。

而此时的宋仁宗,即想要借此消除刘太后在后宫的影响,又再怒气稍稍消退后出于夫妻感情开始犹豫。于是他下诏书说:“中宫有过,掖廷具知,特示含容,未行废黜,置之别馆,俾自省循。供给之间,一切如故。”

可以看出,这时候的宋仁宗还是非常犹豫的,也不想家丑外扬,只说是皇后又过,但具体犯了什么错又不说,只是安置到别馆,相当于先分居一段时间,双方都冷静一下,也给皇后时间反省一下自己的错误。

但这个时候,另一个势力的介入,却让事情再次发生了变化。以中丞孔道辅、谏官御史范仲淹、段少连,以及前文说的刘涣等十几名台谏官员纷纷上疏称:“后无过,不可废。”本来废后就是宋仁宗正在犹豫,可有可无的事情,但是台谏官员异口同声的反对意见,让刚刚亲政,还处于敏感期的仁宗觉得自己的权力遭到了侵犯,从犹豫废后直接转变为了坚定废后。其目的就是为了打击群臣,树立自身的绝对皇权,宋仁宗在历史上不管被描述成怎么样的一个仁君,但他的阶级终究是皇帝。

于是有了皇帝的支持,宰执们和台谏官员就废后究竟是“家事”还是“国事”打起了口水仗。吕夷简依然坚持了皇帝废后具有先例,汉光武帝因郭皇后仅仅只是“怨怼”而废后,所以皇帝有这个权力,群臣不该干涉。

但范仲淹等人认为汉光武帝只是一个例子,从此之外再没有废后的事,且这件事也是光武失德,不能效仿。更何况臣子对于帝后,就像子女对于父母,父母不和,子女应该谏止,哪有顺从父亲把母亲休了的?总而言之,仁宗废后这件事,要听台谏的。


消失的郭皇后,从《清平乐》谈权力游戏下的大宋第一离婚案


可以看到双方的辩论关键早已不在事件的本身,更不再考虑当事人的感受,看似可笑,其背后实则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一场大变革。到了宋朝,“公天下”概念开始成为士大夫阶级的主流,正如北宋皇帝是封建王朝中唯一一个称“官家”的,士人们不再认为皇帝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存在,而和他们一样只是一个职业。

北宋学者王禹偁在《小畜集》里就曾写道:

夫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就连大家普遍认为的封建专制思想代表人物朱熹在《孟子集注》中也说:

天下者,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私有故也。

因此“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这种“公天下”的思想已经非常的普遍,甚至到了南宋,当宋高宗想与金兵议和时,御史台检法官方廷实上疏抗议直接称:

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发此大逆不道之言,方廷实不但没有被治罪,反而因为敢言被擢为监察御史。

故而废后一事,到这里性质就变了,吕夷简等宰执以光武帝故事坚持皇帝废后是家事,可以由皇帝自行决定,是在保护皇帝手中的皇权,以及以此为基础而产生的他们手中的权力。而台谏们认为帝王无私事,即使是废后也需要拿出来经过众臣商议,要听取谏台的意见。

如果后者一旦成功,就不是宋人宗废后单个事件了,将成为一件先例,可以预见未来台谏言官们可能以此发展成为类似议会的机构,监督制约皇帝所有的决定。这样的结果直接触及了赵宋皇室最根本的利益,因而宋仁宗从犹豫废后变为了坚决废后。

于是宋仁宗以两人结婚九年来一直无子,皇后心灰意冷想要入道为由,直接下诏封郭皇后为净妃、玉京冲妙仙师,赐名清悟,居长乐宫。而吕夷简亦利用宰辅的权力,命令有司不得接受任何来自台谏得章疏。

于是无法申诉的台谏官员集体跪伏在殿前,希望以此逼迫宋仁宗接受奏对。吕夷简便借机对宋仁宗说,现在是太平盛世,台谏官员跪在门前请对传出去不是一件好事,最好把这些人都给逐放了。

此事得到宋仁宗的采纳,当第二天台谏官员们刚到待漏院时,一道诏书传出,领头的范仲淹,孔道辅等人被外放出知,其余人等罚铜二十斤。废后一事,被宋仁宗和吕夷简用如此粗暴的方式结束,看似取得了胜利。

然而此结果一经公布,天下舆论哗然,对此事的讨论反而愈演愈烈,甚至有大臣们不断上疏驳斥,甚至将矛头直指吕夷简,痛陈其罪恶,称其为谗佞奸臣。一开始这些奏疏宋仁宗都没有接受,自己整日沉迷于尚氏、杨氏的温柔乡,以致“体为之弊,或累日不进食”,甚至引起了小娘杨太后的不满。最终迫于压力,两人被阎文应拉上毡车,一人送为女道士,居洞真宫,另一人别宅安置。

虽然舆论稍稍平息,但从此之后宰执与台谏之间开始明争暗斗,竟逐渐拉开了北宋党争的序幕。


消失的郭皇后,从《清平乐》谈权力游戏下的大宋第一离婚案

追悔莫及

等到宋仁宗又立北宋开国名将曹彬的孙女曹氏为后,慢慢的气也消了,心也平静了,反而又想念起了青梅竹马的郭皇后,怕她寂寞赐以乐府,又常常派人去问候,郭氏每每回答“辞甚怆惋”。但这时候已经立了曹皇后,再恢复郭皇后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就想着把她偷偷的再接回宫里。

结果郭皇后也是个女中豪杰,回答道:“若再见召者,须百官立班受册方可。”这自然是不可能的,因此久而久之,想把郭皇后接回的想法就不了了之了。

景祐二年(1034年)十一月,在被废两年后,郭皇后突然生了点小病,宋仁宗出于关心,连忙派阎文应带御医前去诊治。结果到了当年的十二月十日,郭皇后就竟然突然暴死了,年仅只有23岁。当时中外都怀疑是阎文应担心宋仁宗将郭皇后重新接回,故而下毒害死的,却没有任何实际的证据。后来阎文应徙为相州钤辖,卒于任上。

宋仁宗知道郭皇后暴毙的消息后,悲痛不已,追复郭氏为皇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