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名士商業互吹:如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盛名之下水分有多深?

漢末魏晉六朝時期,是我國古代貴族第二高峰,基本上各大家族長期、持續、輪流壟斷權力的時期

。這個過程一波三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魏晉名士商業互吹:如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盛名之下水分有多深?


第一階段代表:袁紹的四世三公,袁氏門生遍佈海內,袁氏振臂一呼,天下雲集響應。

第二階段代表:王導王與馬,共天下,世家大族與皇權分庭抗禮,世家一跺腳,天下震動!

第三階段代表:六朝輪替,鐵打的世家,流水的皇權,不管誰當皇帝,我家的權力不能少。於是六朝城頭變幻大王旗。

最後階段代表:經歷科舉制度,世家已經完全式微,無法對皇權構成威脅。但是唐文宗依然有朕家二百年天子,不及崔盧一世家的感慨。在這長達數百年的門第望族期間,形成了一股濃濃的互相吹捧的風氣。

這股風氣形成的根源是漢朝的察舉制度選才方式。要想被郡國推薦,必須要在該地區取得一定的名氣。聲名鵲起之後,就有機會被郡守推薦進入朝堂,這是一個沒有考試的時代。郡守的推薦就是他們步入仕途的唯一方式。

魏晉名士商業互吹:如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盛名之下水分有多深?


互相吹捧的根源來自察舉制度

果然,比起科場作弊,察舉制度的弊端更多,因為他作弊更加容易而且無法杜絕。積澱一段時間之後,就形成了互相吹捧以抬高對方身價進而躋身仕途的方式。用最直白的話說就是朝裡有人好做官,完美的詮釋了一人飛昇,仙及雞犬!

當時的發展模式就是這樣的:某人甲因為個人能力獲得舉薦,進而入仕,取得成績之後,開始推薦他的同窗子侄、門生弟子,為了他們有足夠的名望必然故意吹捧一番。在這一些人進入仕途之後,出於報恩、抱團取暖的原因肯定互相結交、進一步的互相吹捧,張三說李四才高八斗,李四說王五天下無雙,肥水不流外人田,這一些精明的讀書人和商人一樣,是不會做沒有沒有意義的事情的,王五回過頭來說張三張良在世。

這樣一圈吹捧下來,全部收穫滿滿,久而久之,就把本來給朝廷選拔人才的察舉變成他們家族內部的利益工具,於是,慢慢形成門望士族,最後這一些家族掌握郡國,朝廷的命官也要對他們妥協,鐵打的士族、流水的郡守。再向前一步發展,這一些地方望族入主朝堂之後,往往能夠左右天下大計,九品中正讓他們合法化,早先的與郡守共治一郡變成,與皇權共天下。


魏晉名士商業互吹:如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盛名之下水分有多深?


於是,我們現在看漢魏六朝歷史,互相點評、吹捧之風彌久不衰,甚至,在《世說新語》中就有三章記載品(chui)鑑(peng)評價他人的故事:品藻、識鑑、賞譽。而魏晉時期的其他筆記、傳記、甚至墓誌記載更多,雖然零碎,但是都完美反應當時魏晉士族日常生活的必須技能:既要能吹(dian)捧(ping)別人,也要能讓別人(dian)吹(ping)捧,有時候也能恰當的自我吹(dian)捧(ping)。

要是沒有他人的吹捧、再生在寒門之家,無論你才華再好也是枉然,至於讀書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題外話,沒有終南捷徑,你就不可能身登帝闕。

所以,這個風氣之下,我們看當時的人物言論,個個都是不世出的天才,可遇而不可求,然而這種天才似乎出去逛街揮一下衣袖就能碰到兩個,打個噴嚏就能嗆到三個,然而,這一些人身登廟堂之後大多數依然乏善可陳。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人在浩瀚的史書中留下響亮的名號。

吹捧風氣之下難免誇大其詞

對比隋唐以後的人,其實差別不大,漢魏六朝和隋唐以後的人才一樣差不多,但是漢魏六朝的士人互相吹捧的遠多於以後的人,不得不讓人懷疑當時商業互吹的之下,名士的才能水分究竟有多少?

如果熟悉三國演義,裡面有很多評語,歪史拿在後世有相當名氣的諸葛亮來舉個例子,光是在演義中對他評論就有多次:

魏晉名士商業互吹:如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盛名之下水分有多深?


司馬徽:臥龍、鳳雛得一,天下可安定。

彭羕:足下,當世伊、呂也,宜善與主公計事,濟其大猷。

徐庶:才華勝我十倍。

劉備:君才十倍曹丕。

這些都是時人對他的評價,去掉劉備和彭羕,徐庶是他朋友,司馬徽與他亦師亦友。這兩個點評加上史書記載諸葛亮的自比管樂的記載,貌似劉備得到的是一位可以安定天下的奇才,事實上,諸葛亮確實頂起了劉備之後的蜀漢。但是離安定天下差得遠。這樣證明,這一些人的互相吹捧其實有很多的水分。

並不是歪史故意貶低諸葛亮,劉備之後的蜀漢人才斷層嚴重、多次北伐一事無成,反而消耗了蜀漢內部的實力。這一些諸葛亮不能不負責任,完全掌權、完全負責。

如果將眼光放在當時的環境之下,其實類似給諸葛亮的評價魏晉時代多如牛毛,不可勝數。只不過由於諸葛亮被神化,所以這一些點評被過度放大,感覺諸葛亮很牛,實際上一多半是屬於當時士人互相吹捧的客套之詞。類似於以實物為準,圖片僅供參考!

魏晉名士商業互吹:如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盛名之下水分有多深?


就像現在,出於禮貌,一個勁的稱讚對方家孩子聰明懂事一樣,沒什麼實際意義。和評價君王堯舜在世一樣,評價人臣自然就是周召、張良再世,這樣的吹捧也不需要擔負什麼社會責任,馬力開到頭,吹就對了。你不用力吹捧別人,別人自然不會用力吹捧你,這樣吃虧的還是你。

當然,或許會有人有疑問,萬一吹出來的人沒有吹的那麼好怎麼辦?大可不必介意,因為全都是吹出了的,都是一個圈子的人,誰還沒出過醜?你要是寒門或者次一級的世家,那一些高門大戶可沒有什麼心情吹捧你。何況,這樣的錯誤誰都會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所以完全不需要擔心。

比起別人吹捧,諸葛自評是否公正?

既然別人的評價不可避免的帶有水分,那麼諸葛亮的自評是否公正,他能不能和管仲、樂毅相比?

管仲、良相;樂毅、良將。他們非常相似,都遇到了識人之士,賢明君主,對方都給予他廣闊自由的舞臺,一個扶持齊桓公首霸諸侯,一個扶持弱燕差點滅了齊國。但是管仲死後,齊國霸業中道衰落,燕昭王死後,伐齊之功毀於一旦。

魏晉名士商業互吹:如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盛名之下水分有多深?


諸葛亮呢,在隆中對之後,接收的是劉備的高度信任,劉備死後,蜀漢他說了算,從出師表來看:受命於危難之時,以一己之力扶大廈於將傾,讓漢朝延續半個世紀。這是他的功勞。和關注比起來,更加悲壯,當時的蜀漢可比齊國處境差遠了。所以在治國方面可以說完全和管仲比肩。

而樂毅呢,以個人能力讓西周以來一直打醬油的燕國差點攻滅齊國,在東周歷史上留下一筆唯一的可書之事。他的軍事能力自然不言而喻,但是諸葛亮軍事上實在不敢恭維。鮮有勝績,和樂毅不在一個檔次之上。

但是,對比三人,和管仲、樂毅一樣,多年掌握權柄,不知道培養人才,所以人亡政息,主政之人一死,他們的事業便沒有人繼承,這一方面,他們三人完全一樣的,諸葛亮使用的還是劉備的班底,蔣琬、費禕之後蜀漢迅速沒落,管仲主政四十餘年沒有培養什麼優秀的人才接替,死的時候竟然還是當初的隰朋、鮑叔牙等人,樂毅在燕國多年一樣沒有培養人才,受到離間之後,齊國馬上覆國。

這方面看,三人還是有些許相似之處的,單從識人培養人才來看,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可能就是諸葛亮認為在這一方面與他們相似吧!



與諸葛亮相比,百年後還有一人被人評比為管仲,時值永嘉之亂,衣冠南渡。溫嶠被劉琨派往江左,覲見晉元帝,溫嶠擔心江左無法自立,於是憂心忡忡,等見到當時輔佐晉元帝,擔任丞相的王導之後,驚呼:江左自有管夷吾,吾復何慮!

確實,如果沒沒有管仲,就是孔子說的: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而如果沒有王導、王敦,司馬氏當時是沒有能力守住江左的,一盤散沙的南方將會被漢趙各個擊破。那麼最後羶腥無際的肯定不僅僅是河洛了,而極有可能是九州,明末清兵渡江的劇本會提前上演!將他比為管夷吾言過其實!

歪史總結

歪史認為,將諸葛亮比為管仲是可以的,兩人相似之處很多,取得的成績都不可忽視。在治國內政是頗為相似,而比為樂毅,應該是不及格的,諸葛亮的軍事能力毫無建樹,乏善可陳!

本文歪史原創,參考《世說新語》《左轉》《晉書》《三國演義》,謝絕抄襲。圖片來自網絡,如有冒犯,請告知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