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史-揭开一段不为人熟知的历史

前面两个月时间,看了三本关于南明史的书,李洁非的《黑洞》、《野哭》跟顾诚的《南明史》。对这段历史有了一个补充式的理解。现在电视剧上充斥许多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但是很少有电视剧拍过南明的这段历史,故而这段历史的不为大众所熟知。(现在火热的《庆余年》也是架空历史,讲的是南北朝的历史)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中央台播一部名为《大河东流》的历史剧,反映的就是南明的这段历史,看了几集,觉得拍的很不错,人物刻画入木三分,国仇家恨,忠奸淫邪,爱憎分明。上了大学以后,看了《明朝的那些事儿》那本小说,但是全书以崇祯皇帝景山上吊为结局,整本小说都写的不错,但是结尾略显匆忙。尤其作者没有提及南明这段历史。而且网上关于《长河东流》这部电视剧也被封了,找不到资源了。

南明史-揭开一段不为人熟知的历史

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榔

南明史-揭开一段不为人熟知的历史

昆明-莲花公园-永历悲歌

直到最近,我才有时间重新拾起这段历史。其实甲申之变(公元1644年,明崇祯皇帝煤山上吊而亡)后,作为当时明朝首都的北京被李自成大顺军攻陷以后,明朝并没有立刻的土崩瓦解。明朝是两京制,当初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后,不久就把明朝的首都从南京迁都到北京。但是南京作为陪都,整个一套官僚体系都完整的保存起来。按照现在的互联网数据备份思维,北京,南京就是两个IDC中心,当一个IDC出问题后,完全可以立即把流量切换到另外一个IDC,南京就是明朝灾备系统中的IDC中心。那当时,明朝也很快把流量切换来了,建立了弘光政权,群臣拥立福王为监国皇帝,并在江北设立四镇,拱卫南京,史可法

坐镇扬州督师四镇。看似灾备系统立即启动了,但其实这个系统从启动以后,就问题不断,当然历史条件也不会允许明朝时不时的做一下DR演练,南京作为灾备系统启用前,已经空闲了200多年,六部衙门都是一些养老部门。当然造成系统崩溃的根本原因还是明末的党争—东林党阉党之争,加速了这个小朝廷的灭亡。当然与此同时,北方的大顺军也因为大家所熟知的吴三桂“怒发冲冠为红颜”,引清兵入关。三方大战于一片石,最终吴三桂与清军重挫李自成军,李自成步步后退,最终在湖北九宫山而亡,北方大片土地落入清庭之手。从彼时起,华夏大地的士大夫们才认识到,民族矛盾才成为主要矛盾。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激起的是南方人民的一层层的反清浪潮,南明弘光政权以后,又相继拥立了隆武,邵武,永历政权。而且当时明朝也与农民义军摒弃前嫌,共同抗击清朝,但是其结果还是一次次失败,直到南明永历帝朱由榔被吴三桂在昆明处死,至此,南明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南明史-揭开一段不为人熟知的历史

史可法-督师扬州

南明史-揭开一段不为人熟知的历史

据传-陈圆圆后面出家为尼

合上书本,回顾这段历史,有几个问题值得探讨:

1. 如果崇祯皇帝当初南下,明朝是否还有转机?

喜欢明朝的粉丝 ,经常会说那一段话,“你看过多少王朝如明朝一样,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诚然,崇祯皇帝是一位想有所作为的皇帝,但他接手明朝的时候,这个国家已经千疮百孔,在肃清阉党以后,又陷入国内国外的两线作战的尴尬局面,按起葫芦起了瓢。正是这样才会让李自成与清朝有可乘之机。文至于此,不得不说蒋公的攘外必先安内是有一定道理的。那如果当时,崇祯皇帝没有选择自杀殉国,而是南下领导北伐,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因为困扰南明政权的一个大问题,就是继任者的合法性问题,如果崇祯在就不会有这个问题。大丈夫之勇,不在于逞一时之能,能屈能伸才是真男子。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该行圆时还得行圆。假使崇祯帝在南方卧薪尝胆,历史走向未可说也。

2. 清代明,是否是正常的朝代更替?

放在中国大的历史时间轴上来看,清代明不过是正常的朝代更替。但又有些许不同,正是因为这些些许不同,影响着中国近代的走势。甲申之变时,公元1644年,中国大地上正进行着的逐鹿中原,那西方同时期在干嘛呢?答案是:西方正在经历着文艺复兴时期,西方近代民主启蒙思想正在席卷欧洲大陆。而后的历史大家都熟知,欧洲经历着第一次工业革命,走向强盛。而中国呢,清朝代明以后,少数名族政权取代汉族政权,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历史的倒退。文字狱的兴起,闭关锁国的政策加强,不思进取的上层领导者,迎来的是一纸《南京条约》以及后面各种丧权辱国的行径。其实明末的时候,随着上层统治的松动,民间的经济结构已经有所松动,思想界也出现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等思想领域的大师。尤其黄宗羲提出的:“天下为主,君为客”,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谓先进之极,有点近代民主思想的意思。然而这一切的一切,以满清问鼎中原而戛然而止!

3. 何为忠,何为奸?

在国破家亡之前,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气节,也能映射出一个人内心的软弱。甲申之变后,上至君王,下至黎明百姓。为社稷殉节者不在少数,但是投敌谄媚者也不在少数。当然大多的国人也只是冷眼旁光,希望这个过程赶紧过去。吴三桂不必再说,明末有个名叫龚鼎慈的大臣,本来他要以死殉国的,但是最后没死成,投降了清朝。为什么呢?“原要死,小妾不肯”,居然把不死的原因推诿给小妾,可见国破家亡时,内心的脆弱。清朝受限于八旗兵兵力有限,其实南方大部分土地,都是投降清朝的汉军所攻陷的,这是何其的悲哀。所以自古,不缺忠臣,更不缺奸邪之人!

4. 党争可否避免?

中国历史上,亡于党争的朝代不在少数,明朝也是。明季,党争不断,东林党与阉党之争贯穿始终。无论忠邪,都是严重的内耗,最后便宜的还是外部势力。清代明,不能说清朝比之明朝有多先进,其实它是落后的一方,但为何问鼎中原的是清,因为它处于创业初期,内部都处于同心扩张阶段,而明朝这家店已经开了近300年,党争无不把内部的集团的利益凌驾于整个国家利益之上,如此,国家嫣有不亡之理。子曰: “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一个集团在成立之初,大家处于创业阶段,往往同心同德,一旦集团走上正轨,就会离心离德,就会有利益之争。有利益之争,就会有抱团取暖,这是不可避免的,有君子就有小人,还是那句话,世上不缺君子,当然也不缺小人,只是由人性的弱点所决定,君子小人只在一念之间。

最后回头再看这段历史,在历史长河中这只是不断重复的插曲,但是不管最终的胜利者是谁,终如张养浩的曲所描述的一样:“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