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生大帝,东南地区的医神——与妈祖也有纠葛爱恋

中国古代有各种各样的医仙,医圣,但少有被尊神供奉的。但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有一位"保生大帝"受到人们香火供奉,经年不息。让我们来看看吧,

保生大帝(闽南语白话字:Pó-seng tāi-tè)为闽南(漳州、厦门、泉州)地区及台湾、东南亚华人所信奉的医神,本名吴夲(音"涛"),原为宋代的医师。俗称"大道公"、"吴真人"、"花桥公"。还有三十六神将为其部属。通常保生大帝是指宋人吴夲,然而亦有所谓的"保生三真人"信仰,认为孙思邈、吴夲、许逊三位医家,在成神后结拜为义兄弟,而都会被称为"保生大帝"或"大道公"

保生大帝,东南地区的医神——与妈祖也有纠葛爱恋

(保生大帝符)

据文献记载,保生大帝为北宋闽南人士,本名吴夲("夲"音"ㄊㄠ"/"tāo","急速"或"往来相见"之意,非"本"字。另一说为本,其字华基,"基"与"本"为同义互训),字华基,号云衷、悟真,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三月十五日(979年4月19日),福建路泉州同安县白礁乡积善里(今属福建省漳州龙海市角美镇白礁村)。祖籍清溪县感德镇石门村。


父名吴通,母为黄月华,原居漳州,因避乱[注 3]而到同安海滨的白礁结茅为屋,讨海维生。吴夲十三岁时,父亲吴通患病,但因家贫无力就医而去世,母亲黄氏后来也因忧伤去世,此事令他立志学医济世。吴夲初习捕蛇、采草药,后学针灸、汤药,医术之名声逐渐传播民间。而根据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的〈西宫檀越记〉,作者孙瑀的祖父孙天锡在天圣四年(1026年)因食用河鱼生病而到旗山上面的居士庵调养,与一名周游至此的裴姓方士(字号养真老人)相谈甚欢。后来吴夲得知裴养真在此,便前来会面,两人相谈甚欢,裴养真并将所知全部教授给他。而吴夲得知孙天锡已经患病多时,便为他医治,仅三天便见疗效,半个月就治愈,三个月后已经调养恢复。之后孙天锡欲重金酬谢,却被婉拒,两人日后结为好友。后来吴夲"飞升"后,孙天锡在屋西建祠奉祀,后来因为灵验,遂拓建庙宇,为"吴西宫"。

保生大帝,东南地区的医神——与妈祖也有纠葛爱恋

(台中市元保宫的保生大帝以及其部将江仙官、张圣者)

而在天圣五年(1027年)时,白石丁氏曾请吴夲重新抄录三世祖丁迁的遗嘱并悬于祠。周茂钦认为这显示吴夲拥有一定的书法造诣,且在地方上有相当声望,才会被当地大族延请。


宋仁宗景佑三年五月初二(1036年5月29日),吴夲为了帮急症病患采药,前往青礁的大雁东山,却失足坠崖而羽化,享年五十八岁。当地居民得知后,为追悼吴夲,纷纷塑像祭拜并私谥"医灵真人"。


传说吴夲著有《吴氏本草》与《灵宝经》两本医学著作,他在泉州花桥亭行医时曾用《灵宝经》传授草药知识。而北宋大观年间编纂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中的"霍香正气散"、"加减平胃散"、"逍遥散"据说即来自《灵宝经》

保生大帝,东南地区的医神——与妈祖也有纠葛爱恋

(祀典兴济宫药签柜)

在吴夲逝世后,闽南一带便有青礁龙湫庵、白礁医灵神祠、厦门吴西宫等三处供奉吴夲的庙宇。


厦门"吴西宫"根据孙瑀〈西宫檀越记〉(1087年),是作者祖父孙天锡在吴夲去世后所建。最初孙天锡指是在自家西边建小祠并塑像奉祀,算是孙家的家神。但是由于灵验,所以附近居民也成为信徒。为了容纳更多的信徒,孙天锡便捐四亩田,在田中间盖了庙宇,由庙祝耕田以作为庙宇香火之资。这座庙宇即为厦门岛上最初的保生大帝庙,吴西宫。


保生大帝,东南地区的医神——与妈祖也有纠葛爱恋

(白礁慈济宫)

青礁龙湫庵据宋朝杨志〈慈济宫碑〉记载,其逝世后乡人私谥为"医灵真人",供奉为地方神祇,于"龙湫庵"塑像祭拜。另据〈慈济宫碑〉记载,当初要塑像时,因不知道吴夲的相貌而无法制作,后来是吴夲托梦指示他长得像东村的王汝华,但额头较宽,才得以塑像。后来宋绍兴廿一年(1151年)吏部尚书颜师鲁奏准朝廷于青礁建庙,原本计划建在云峤院旁,但神示在龙湫庵南边建庙,即为后来的青礁慈济宫。而根据杨志〈慈济宫碑〉的叙述,南宋时吴真人已经由医神提升成地方守护神,水灾旱灾、盗贼入侵、行船遇险等事

都可向其祈求平安。

保生大帝,东南地区的医神——与妈祖也有纠葛爱恋

(台南祀典兴济宫虎爷)


白礁医灵神祠的记载可见于孙瑀〈西宫檀越记〉(1087年)与《宋会要辑稿》,该祠在吴夲逝世之后便兴建,为当时的祖宫。绍兴廿一年(1151年)吏部尚书颜师鲁奏请为吴夲立庙时,乃改为"医灵神庙"。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梁郑公(梁克家)以吴夲之神迹奏请赐庙额,而敕封"慈济",青礁龙湫庙与白礁医灵神庙因此均改称为"慈济庙"。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诏改庙为宫,两间庙因而改称"慈济宫"。

保生大帝,东南地区的医神——与妈祖也有纠葛爱恋

(青礁慈济宫)

因神迹传说流布,及历代朝廷追封,遂成为闽南地区重要民间信仰。而随同安移民迁徙,也成为台湾、东南亚同安籍人士信奉的乡土保护神

保生大帝,东南地区的医神——与妈祖也有纠葛爱恋

(当地人会去求药签)

保生大帝,东南地区的医神——与妈祖也有纠葛爱恋

(对照药签书取药)

有些地方有"保生三真人"的说法,其中保生大帝神像有红面、金面与黑面之分,其中红面者为吴夲,金面者为唐代名医孙思邈(他庙称天医真人),黑面者为魏晋时人许逊(他庙称旌阳真君或感天大帝),三位神明乃在天庭结义的兄弟,其排行依序为孙、吴、许。因此据说金面的保生大帝神像到青、白礁慈济宫刈香,因为是大哥,所以可以免插炉(不用捐资添油),黑面神像因为是弟辈所以要捐资添油。此外像是厦门鼓浪屿龙头兴贤宫的保生大帝绕境只能在龙头一带,不能去内厝沃,因为内厝沃种德宫的保生大帝是金面,而兴贤宫是红面;相对地,内厝沃种德宫的保生大帝便可到龙头地区绕境。传承于闽东闾山派的庙宇则是依照"妙济"许真人、"善济"孙真人、"慈济"吴真人的顺序排列,如蚵壳港昭灵宫。

保生大帝,东南地区的医神——与妈祖也有纠葛爱恋

(保生大帝护身符对抗疾病。保生大帝,中国医学之神)

当然一个神仙怎么能没有一点神话传说呢!我就简单的介绍两个.

神方化骨、江张从师:据说吴夲在祥符七年(1014年)于山间采药时发现一堆枯骨,但少了一只腿骨,便用柳枝替代,施法让其变回一童子。之后吴夲将他收为提药囊的童子,后来遇到同安县令江少峰,发现该童子是他赴京赶考时被老虎吃掉的童子,遂予以质问。江县令不相信吴夲施法使童子复生医世,于是吴夲又施法让童子变回枯骨,江县令才相信此事。事后,江县令与自己的张姓主簿弃官,向吴夲拜师。


吴真人避雨洞:传说北宋天圣年间,吴夲受邀到厦门岛的溪头下社行医,为救病患而亲自上山采药,却在归途遇到大雷雨,而躲进一个石洞中避雨。病患家属因担心吴夲,雨势减缓后便上山找到,正好见到他浑身湿透走出石洞。当地居民感念他亲自采药以救人之情操,遂将此石洞称为"吴真人避雨洞"


最有意思的莫过于八卦了!

大道公风,妈祖婆雨:由于天上圣母妈祖与保生大帝大道公皆为北宋福建人士,民间传说遂附会二神相恋,后妈祖见母羊生产苦状,悔而辞婚。保生大帝愤而与妈祖施法相斗,于妈祖诞辰降雨洗其脂粉,妈祖亦不甘示弱,于大道公诞辰施法刮风,吹落道帽。故称"大道公风,妈祖婆雨",此一传说穿插闽南暮春节候,与地方神祇传说,颇富人情趣味。然而亦有地方信徒,以为亵渎神明,深不以为然。妈祖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而保生大帝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妈祖十九岁时,保生大帝才出生,何况妈祖二十八岁成道,两人有婚嫁联想,实在不可能。而民间之误传,导致供奉保生大帝与妈祖寺庙互有心结,甚至互不往来,纯属荒诞虚构不可信之事。


总之"保生大帝"作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最重要的医药神之一,有着非常耐人寻味和值得挖掘的故事,是我国道教文化重要的组成文化之一,也为我国纷繁复杂,关系网错乱的神话体系增加了一条故事线。


【参考文献】

黄有兴〈学甲慈济宫与壬申年祭典纪要〉:刊于《台湾文献》四十六卷第四期,1985年12月。

《吴真人研究》:〈厦门吴真人研究会〉及〈青礁慈济东宫董事会〉合编,鹭江出版社1992年5月第一版。

《吴真人学术研究文集》:张国举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第一版。

《福建通志》

《闽书》

《同安县志》

《海澄县志》

南宋 杨志 / 庄夏《慈济宫碑》

黄文博 / 黄明雅《台湾第一香:西港玉敕庆安宫庚辰香科大醮典》,2001年4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