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奏越是變快的當下,越是需要耐心

節奏越是變快的當下,越是需要耐心

曾在網上看到6個跟耐心有關的數字:

30秒:在英國調研公司Onepoll的一項關於網購體驗的調查中,有一半的受訪者表示,只要付款流程超過30秒,他們就可能失去耐心;

15秒:網站設計公司Go-gulf發現,互聯網上55%的頁面得到的關注時間都不超過15秒;

20%:同樣來自Go-gulf,當人們瀏覽網頁的時候,平均只會看其中大約20%的內容,一篇文章只有10%-20%的人會滑到最後讀完;

2秒:一項來自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的研究發現,在線視頻緩衝時間只要超過2秒,人們就會開始不耐煩;

6秒:YouTube在移動客戶端上的貼片廣告時長,YouTube近年開始力推6秒廣告產品,取代原來的30秒時長廣告;

3.5分鐘:美國Billboard的統計顯示,單曲榜中歌曲的時長中位數在2000年是4分6秒,2010年是3分40多秒,現今進一步下降到3分31秒;

是啊,當人們想要某樣東西就能立馬唾手可得,想查找某項資料就馬上能上網搜索到,那麼還用得著去認認真真等待嗎?還會耐心細緻地慢慢看嗎?

答案當然是不會。

這就是在互聯網時代,人們隨著技術的進步,對很多事物都變得越來越沒有耐心的原因:

即時滿足

長久以來人類習慣了“春種是為了秋收”的延遲滿足,現在互聯網又讓我們重返採集時代原始的快樂:“點一下手機屏幕就獲得一次響應”,跟“摘到一個果子就吃一個”沒啥區別。

節奏越是變快的當下,越是需要耐心

當越來越多的過程用即時滿足來代替,對我們來說就一定是一件好事嗎?

不,我們只會越來越沒有耐心。

有次小孩有道題不會做,拿著題目來問我,我因為手頭正在忙一份沒有完成的工作,看了一眼,就不耐煩地說:“你先自己看一下吧!”

孩子說:“我認真研究過了,可還是不會做。”

“你真的認真研究過了?還是沒動腦筋?”

“我真的動腦筋了……”

孩子可能也不想打擾我工作,拿著作業垂頭喪氣地出去了。

我這才立馬意識到,我真的太想完成自己的工作了,以致於對孩子和她的作業一點兒耐心都沒有,忽然想起自己小的時候也有不懂做作業的時候,那時爸爸媽媽不在家,我只有去敲隔壁叔叔阿姨家的門,當問會了一道題,自己理解了的時候是多麼高興。

那時我的心情不正像孩子現在的心情嗎?那個時候是我自己的父母不在家不得已才去問別人,可現在我這麼一個大活人不是好端端地在孩子面前嗎?

我想要有耐心一些,工作可以先暫時放一放,但不要讓孩子傷心。

這樣一邊想著,我一邊走進了孩子的房間,說:“來,拿給媽媽看看吧!”孩子一聽這話,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後來我們兩個一起思考、在草稿紙上一遍一遍演練,終於解出了那道題的答案。

那一天孩子和我都很有成就感,不禁讓我有些臉紅:因為自己的急躁和沒耐心,差點錯過了這麼美妙的一段親子關係。

從那一次以後,我不斷告訴自己:

越是在節奏變快的當下,越是需要耐心。

節奏越是變快的當下,越是需要耐心

有次有個編輯和我約稿後,我很快地寫好交給她以後,她卻慢慢看、一點也不急躁,這在很多急急忙忙趕時間的人中,真算是一股清流。

看完稿子,她提出了修改意見,我按照她的要求改了一遍,交上去後,她還是覺得有些不滿意,讓我又改了一遍,我繼續按照她的要求修改,完了以後發她。

當改了幾遍以後,可能他看出了我有些失落,就對我說:“彆著急,慢慢改,改到滿意為止,好文章都是改出來的,不要急躁,靜下心來……”

後來經過持續不斷地改稿、重寫、再改、再重寫,終於在一次次快要改到吐的時讓彼此都滿意了。

令人沒想到的是,那篇稿子發出後,反響很不錯,引起了很多讀者的共鳴,閱讀量沒多久就上了10W+,還被很多大號轉載了。

那次以後,我更加深信,好稿子確實需要改很多遍,一次寫完了並不代表就萬事大吉了,可能才剛剛出了個形狀,還需要我們認真、細緻地多琢磨、多修改,那個過程雖然讓人很痛苦,但是熬下來,你就會發現另一番風景,也將收穫更多。

很難想象,如果寫好一篇文章就急急忙忙隨意發出去,那可能也瞬間淹沒在眾多優秀的作品中,根本讓人想不起來。

這就是急躁和靜下心來認真做一件事的差距。

節奏越是變快的當下,越是需要耐心

還記得木心的《從前慢》裡的車、馬、和郵件嗎?那樣的情懷,現在越來越少見了。

在越來越快的當代生活,等待確實正在一點點地、有意無意地讓步於速度,但我們不能一邊說“我一秒都等不了”、一邊用拖延症浪費光陰。

我們的等待不是停滯、而是為了更好,如果我們稍微慢了一點,但效果卻變得更好,那真是快不得,也急不得。

因此,節奏越是變快的當下,我們越是需要耐心,當你慢下來,你會收穫意外的驚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