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币驱逐良币:北宋名臣辈出,为何仍难挽救王朝颓势?

文|春风笑

北宋名臣王安石初担任参知政事,以实施新法时,一些反对者借口天灾频出,称王安石变法不合天意,北宋神宗皇帝得知后,也有些犹豫。而王安石却并不在乎,遇到此类责难,即以"天变不足畏"对之。

结果,他的这一反驳惹恼了一个人,此人正是庆历新政的主持者之一、曾担任枢密副使并协助范仲淹改革的富弼。富弼大骂王安石不知敬畏,双方的关系一度很紧张。

让王安石成为宋廷焦点人物的,不止是他这一番言论,在谈及军事改革时,他也极力强调给予前线武将更多的自主权,同时对宋太宗时期的阵图破敌等战术嗤之以鼻,须知,质疑前朝皇帝,在古代无异于是大不敬之罪。而王安石由此引申出的观点"祖宗不足法",更让朝廷上下惊恐万分。

劣币驱逐良币:北宋名臣辈出,为何仍难挽救王朝颓势?

后来的事实也如我们所知。他虽然极力坚持新法推行,可是两次罢相,而且任职中处处受人掣肘,痛苦万分。王安石变法失败后,从此宋廷再无系统的改革运动,朝廷党争不断,直到靖康之变。

平心而论,王安石的变法固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其勇于任事、经世济民的责任感,却与当时官场中的因循苟且之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其实,北宋的改革者不止他一人,真宗时期的寇准,仁宗时期的范仲淹、韩琦等,他们都曾针砭时弊,提出一定的改革方案,而寇准本人,更是在朝廷内部一片投降声音中坚持己见,鼓励真宗御驾亲征,最终成功挡住了契丹人的南下,延续了北宋的国运。

劣币驱逐良币:北宋名臣辈出,为何仍难挽救王朝颓势?

这样的人才,能在北宋不同时期频繁出现,正说明北宋不是线性衰落,而是存在着中兴的希望,可是,为什么最终还是走向了覆亡呢?

其实,借用经济学的观点,这就是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自宋初开国以来,皇帝为了避免自己的子孙后代重蹈五代覆辙,于是制定了形形色色的制度,以在群臣当中形成相互的牵制,同时重文抑武的国策也在此一时期成型。

但是,官僚队伍内部的相互制衡虽然避免了权臣的出现,可是由此引发的权责不明、官僚数量膨胀使得财政不堪重压等问题,也困扰到了当政者。这在和平时期尚能对付一阵,可是一旦面临外敌入侵等挑战,则几乎是致命性的。因此,真宗时期才会出现寇准这样的名臣,来努力矫正这样一种不正之风。

劣币驱逐良币:北宋名臣辈出,为何仍难挽救王朝颓势?

在契丹大军兵临黄河北岸时,寇准力挺真宗亲征,此后便有大臣阴阳怪气,暗示皇帝缺乏主见,竟然被寇准操纵,更有甚者将其称作是寇准的阴谋。皇帝听了自然不舒服,而这一时期,寇准因促成和平协议签订,也受到了一些赞誉,这自然是真宗所无法容忍的。因为他潜意识中认为,寇准会因此扩张权势,"功高震主"。所以当王钦若等中伤寇准时,可以说是一击即中。

可是寇准并不在乎,他看到许多官员碌碌无为,于是借助自己任相的便捷来举荐人才,有时还提前许诺官职,这便又引起了真宗的不满,他认为,寇准这样做明显是在给自己扶植党羽,所以并不多理睬。而寇准自己"为国举贤"的良苦用心,也就雨打风吹去,到了后来真宗重病缠身时,寇准担忧真宗死后朝政被刘皇后架空,于是在得到真宗允许后呼吁太子监国。

劣币驱逐良币:北宋名臣辈出,为何仍难挽救王朝颓势?

(宋真宗像)

结果,又有大臣指责其居心不良,这便又让真宗下不来台,不得不将其贬黜。纵观寇准一生忧国忧民,最后却落得一个被贬值的下场,不由得让人唏嘘。而造成其悲剧的,除了反对者的言论中伤外,还有皇帝的猜忌以及他背后的"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即限制官员权力)的祖宗之法。

后来,到了仁宗时候,范仲淹与韩琦等因在西北前线立有功勋,得到皇帝青睐,而他们常年在地方任职所积累的丰富的行政经验,更成为了激发他们改革雄心的动力。所以仁宗亲政后,改革弊政的担子就落到了他们身上。

范等深知官僚特权膨胀与因循苟且风气已经深入宋朝的骨髓,所以下大力气进行矫正,不少官员丢官罢职,他们这下不干了,又携起手来攻击变法者,称他们这样做是在排斥异己,扶植自己的朋党势力。仁宗深得"祖宗之法"的要义,所以不顾变法刚刚起步,初见成效,而将其全部废止,范等呼吁不得,徒增伤悲。

劣币驱逐良币:北宋名臣辈出,为何仍难挽救王朝颓势?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对西夏用兵中,范仲淹与搭档韩琦又发生攻守策略抉择的矛盾,结果间接导致前线战事失利,孤军深入的宋军精锐遭遇伏击,损兵折将,经此打击,少数变法者不得不退出中枢,而曾经支持范变法的富弼,也受此失败打击,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弯,此后处处与王安石的改革作对。

王安石的变法开头已有提及,不过,还需要补充一点的是,即便神宗最信任他的时候,王安石仍然受到来自枢密院的文彦博等反对派的制约,而这些人能够维持高位不坠,正是神宗暗中的安排。至于王安石要求集中军权、财权与宰相之手的主张,更是石沉大海。由此可见,从真宗到神宗,即使王朝外战节节失利、财政开支有增无减,其始终把限制官员的权力放在第一位。

可是,他的皇位倒是暂时保住了,可是又想让马跑,又不舍得给马喂草料的做法,却寒了天下士人的心,到了哲宗以后,变法不再是具体的制度调整,而是变成了朝廷内部不同势力之间相互攻击的工具,直到金兵围困开封的时候,人们依然乐此不疲,北宋开国之初致力于限制群臣权力的政治思想,也终究不得不吞下了这一恶果。

劣币驱逐良币:北宋名臣辈出,为何仍难挽救王朝颓势?

(北宋晚期的“问题人物”蔡京)

今天的人每当谈及宋朝的时候,都喜欢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作为宣扬其政治文明高度发展的证据,可是,要知道,在"共治天下"的背后,其实是皇权迅速膨胀的过程。无论是以宽仁传世的仁宗皇帝,还是后来锐意改革的神宗,他们一直把皇权的稳定放在第一位,所以朝廷内部派系斗争不断,"异论相搅",在皇帝看来,恰恰是最合自己心意的。

这样一种无休止的冲突,虽然让北宋给人一种"政风开明"的感觉(或者说是错觉),可实际上恰恰也把少数表里如一的改革者,连同他们的理想抱负,卷入了一潭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公元1127年,北宋覆亡,享国祚166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