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得意门生子贡,为何老挨孔子骂?

己有能,勿自私。

当我们自己有了才能,学会了某种本领,不要藏着掖着,秘不示人,秘不传人。

在资讯如此发达、科技如此进步的今天,我们个人的本领往往会传播得很快,但在资讯不那么发达、生产力水平也不那么发达的旧时代,你的一种手艺或者你的一本家传秘籍、一本别人都看不到的书,例如或者是一本讲治病技术的医书,或者是一本讲手工制作技术的书,或者是我们在武侠小说中经常看到的某某武林秘籍,什么什么拳法、什么什么剑术之类的,你有了书你就独步天下,你没有书也就没有了优势,于是有独霸着不给任何人看的,有传子不传女的,中国有些技术工艺就是在这样的狭隘意识支配下失传的。

而复旦大学中文系的老主任朱东润教授在回忆录中就写到过,解放前在别的大学工作时,见过自私的教授嫉贤妒能,自己做不出研究,却尽一切可能阻碍甚至破坏别人的研究。系里来了一位著名的甲骨文专家,于是别的教授就把本来就不多的甲骨文的书都借光,不让这位专家看,不让这位专家研究,这就自私到卑鄙的地步了。这样品德的人离为人师表的要求相距太遥远了。现在资讯发达,这种愚蠢的伎俩当然不可能重演了,但这种自私的心态,却是人的原始本能,是文明人应该尽可能地加以克服的。知识产权必须保护,而好的知识应该尽可能地让更多的人分享。

最得意门生子贡,为何老挨孔子骂?

人所能,勿轻訾。

轻是随便的意思;訾是上半部分一个彼此的此字,下半部分一个言论的言字,读zi,是挑人毛病、加以指责的意思。

这是说对别人具备的才能,不要随便吹毛求疵。注意这里说的是“人所能,勿轻訾”,不是说对别人的缺点错误都视而不见,不去批评,说的其实是对别人具备的才能的嫉妒与毁谤。尤其在我们年轻时的学习阶段,你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自己的能力、扩展自己的实力方面,这也就是要挑好的书来读,挑好的书来背,挑好的书来下实实在在的功夫。而不要把精力放在网上流传的或时下流行的一些并不好的文章、并不好的书上,跟在很多人的后面骂骂,一时有些过瘾,一时有些得意,但却占用了你青春时代最宝贵的培植实力的时间,是很可惜的,因为那些东西原本不值得你耗费那么多时间与精力。孔子门下最有才能的高才生子贡,经常喜欢评论他人的长短,孔子就教训他,说自贡你真有空啊,我自我修炼的时间都不够,你倒有那么多时间去议论别人。这话很值得我们去体会和回味。

最得意门生子贡,为何老挨孔子骂?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这是说对别人的恩情要记着报答,对一般的仇怨就尽量忘掉它。报复别人的仇怨是一时的,报答别人的恩情才是长久的。

民族仇、家国恨,这是不能轻易忘记的,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有关组织都在世界各地竭尽全力追捕那些隐姓埋名、血债累累的纳粹战犯,让这些刽子手受到应有的审判,得到应有的报应,否则就不能保证以后不会再有大规模屠杀别人的事件发生。但是《弟子规》原本是儿童读物,对儿童来说,一来一般正常情况下大抵不会与人有深仇大恨,二来教育孩子自然应该以爱心为主,而不应以灌输仇恨为主。因此,教育他们不忘师长的恩德,不忘亲戚的亲情,不忘邻里的关照,不忘同学的友谊,应该大一点心胸,多一点善意,而不要把各种小隔阂、小误解酿成太大的怨恨、太久的怨恨,这既有益于人,也有益于己。

最得意门生子贡,为何老挨孔子骂?

清代大书画家郑板桥在外做官,夫人写信告诉他说,因为有的族人跟他们有过节,有的邻居偷过他们家的蔬菜,他们的孩子就一概怒目相向、不睬他们了。郑板桥马上写信给儿子说,邻里亲戚不管跟我们家有没有过节,不管关系是亲是疏,你作为一个孩子只该尊敬他们,遇到就该礼貌地称呼他们,而今你竟置之不理,郑板桥批评儿子的原话就是“枉读圣贤书,全不解泛爱众之义”,而小怨不忘,斤斤计较,这对孩子长大了以后的立身处世也肯定是弊大于利的。我相信在今天这也仍然是我们教育孩子时值得效法的基本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