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囤了18門網課,1門都沒學完”:知識付費時代,別隻學會付費

最近跟朋友聊天,聊到知識付費,他開始大倒苦水:

說自己19年至今,總共為知識付費近2000元,囤了18門課,1門都沒學完。

他感到很迷茫,但可能會因為焦慮,接著買課。

早幾年,我也一度陷入這樣的苦惱。

知識付費,就4個字,但很多人搞不清重點。

知識,永遠是核心。而付費,僅僅是手段。

很多人把付費當成重點,甚至是終點,本末倒置。

這樣的付費,與其說是買知識,不如說是買心理安慰。

大學畢業時,多少人賣掉了嶄新的四六級單詞書和牛津詞典。

某當打折時,多少人在限時5折的誘惑下,買了一堆至今未拆封的書。

“我囤了18門網課,1門都沒學完”:知識付費時代,別隻學會付費

這種把付費等同於學到知識的捷徑思維,在一些人心中根深蒂固。

只是以前知識是紙質的,又笨又重,買起來還有點節制。

而現在只需一個APP,放在手機裡,罪惡感也便少了幾分。


01 貪婪,才是知識焦慮的禍首

打開公眾號,或許你已經練就火眼金睛。

凡是標題帶“5分鐘”、“7天”、“快速”、“逆襲”……這些詞彙的,你都能自動識別為軟文。

但是,每次看到“月薪從3k到3w”、“3個月瘦30斤”……這類主角短時間走上人生巔峰的標題,你又忍不住點進去看,甚至還會剁手。

“我囤了18門網課,1門都沒學完”:知識付費時代,別隻學會付費


我們總說,世界更新換代太快,催生了知識焦慮。

我們調侃,年輕人的知識付費,就像大爺大媽買權健,區別在於,前者怕腦子跟不上,後者怕身子跟不上。

然而,知識焦慮,可能並不來源於知識本身,也與時代無關,其本質是人性的貪婪。

你幻想著30天后,成為一名新媒體作者,躺在家裡數鈔票。聽了《30天成為月入過萬的寫作高手》,你寫得可能就比高考作文稍微好點。

你幻想著21天后,快速入門某行業成為專家,繼而去收別人的智商稅。看了《21天教你快速掌握任何一門知識》,你還是得一步一步地打怪升級。

你幻想著10天后,刷完課睡醒一覺,整個人就能脫胎換骨。學了《普通人快速逆襲的10大秘訣》,你會覺得這跟100年前卡內基的成功學沒啥區別。

“我囤了18門網課,1門都沒學完”:知識付費時代,別隻學會付費

為什麼我們還是熱衷於買這些課程?

不就是想走捷徑,快速致富,短時間複製主角的成功經驗嗎?

教寫作的,可能不會告訴你,他在做新媒體前,從被拒稿的無名小卒,到知名雜誌上稿,花了四五年時間。

教學習的,可能不會告訴你,他所悟出的學習秘密,是從名校本科一直到摸滾打爬海外博士,用無數個不眠之夜換來的。

教逆襲的,可能不會告訴你,他對抗抑鬱症生不如死的那幾年,是怎麼一個人熬過去的。

如果別人少則數年,多則一輩子的經驗,你聽完30天甚至3天的課,就想彎道超車,那完全是對領先者的侮辱。

知乎裡關於知識焦慮的話題,有個高贊評論直戳人心:

“買完課就感覺知識學會了,反正錢花了,整個人也平和了。課不見得有用,我也不見得會聽完。”

根據羅振宇“得到”的數據,當年的知識付費明星級產品《李翔商業內參》,賣的最火的時候,打開率也不過15%。

“我囤了18門網課,1門都沒學完”:知識付費時代,別隻學會付費


知乎副總裁張榮樂也表示,知識付費當下有“三低”:復購率低、完課率低、使用時長低。

我們因短期成功的誘惑,心生貪婪。貪婪,又產生了所謂的知識焦慮。最後我們用知識付費,去緩解焦慮,妄想滿足貪婪。

借用《圓桌派》裡史航的一句話:

“當一個人跳進水裡,真正托起他的,不是接觸他皮膚的那些少量的水,而是身下大量接觸不到的水。”

知識付費大V們有今天的成就,一定不是靠你所看到的,表面的那一套方法。

別把知識焦慮,推給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

這是最好的時代,人類只需2分鐘,產生的信息量,等同於過去幾千年所產生的總和。

這是最壞的時代,人人都想只上幾節課,就能複製領先者的成功,意淫著快速逆襲。



02 不經思考的知識,只能淪為談資

物理學大師費曼有兩句話,放在知識付費時代,仍不過時。

“我囤了18門網課,1門都沒學完”:知識付費時代,別隻學會付費


第一句:“知道如何解決,每一個已經被解決過的問題。”

第二句:“凡是我不能創造的,我就不能理解。”

如果你不是一個付完費,就覺得焦慮已經緩解的人。那往往會發現,在認真聽課後,你更焦慮了。

因為知識付費所傳授的知識,不是你親身經歷過後,總結並創造出來的。

甚至你拿到手後,根本未經思考,只是散亂地將其扔在大腦的某個角落。

某個知乎大V,曾跟粉絲開玩笑:

你們看了我的答案,原封不動地拿去跟老丈人、跟同齡人在飯桌上吹,肯定別人會覺得你有頭腦。

但玩笑終歸是玩笑,任何一個有良心的內容從業者,都不希望他的粉絲,對知識的運用,僅限於此。

我寧願我的粉絲,在留言區有理有據地罵我,說我錯了。也不願意大家機械地收藏,無意義地點贊。

能懟得有水平,說明你是結合了自己的經驗,或者聯想到看過的理論,起碼是過了腦子的。

不加思考的知識付費,就是用戰術上的努力,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人的腦子是天生不喜歡思考的,為了逃避思考,我們願意做任何事情,當然包括知識付費。

很多人同時訂好幾門課,路上塞著耳機聽,午休抽時間看,晚上犧牲休息來寫寫畫。

“我囤了18門網課,1門都沒學完”:知識付費時代,別隻學會付費


不是說這樣的努力沒有用,而是我們總喜歡把自己搞得很辛苦,但卻不費腦子思考,最後又怨天怨地,說自己的付出沒有成效。

省省吧,這就是一種自我欺騙。

圈外CEO孫圈圈曾講過這麼一種現象:

現在的年輕人,聽完幾場講座,言辭談吐間,彷彿能教張小龍優化微信、教馬雲做好公關、教李彥宏拯救百度……最後卻因一張PPT沒改好,被老闆罵得狗血淋頭。

“我囤了18門網課,1門都沒學完”:知識付費時代,別隻學會付費

我們的頭腦,因懶惰而誤以為,自己處於上帝視角,能看透一切,指點江山。

其實只是拾人牙慧、一知半解。

當你發現,你不加思考複製來的知識,居然不能指導你改出一張不被老闆罵的PPT,你會產生一種無力感,也就會對知識更加焦慮。

“我囤了18門網課,1門都沒學完”:知識付費時代,別隻學會付費

關於思考,你可以在完成一次學習後,問自己三個問題:

1.知識本身是否站得住腳,有無更多的實驗、案例、理論去論證?

2.知識能關聯到自己已有的哪些知識,能否碰撞出更深層次的想法?

3.知識能否給自己的工作生活帶來指導,如何通過輸出去學得更好?

輸出,輸出,輸出,真的很重要!

沒有一門課程能代替你思考,即使你付了費;

沒有一個講師能代替你實踐,即使你花了錢。



03 做減法,把付費效果最大化

回到開頭那位囤了18門課的小夥伴,我細問之下,他所報的課,幾乎沒有任何關聯性。

設計、減肥、文案、思維、編程……五花八門。

我不去評價機構的營銷手段,也不想議論人類的從眾心理。

我最想說的是,在知識付費前,你是否有清晰的目標?

“如果給我1個小時解答一道決定我生死的問題,我會花55分鐘弄清楚這道題到底在問什麼。一旦清楚它到底在問什麼,剩下的5分鐘足夠回答這個問題。”

愛因斯坦這句話,說的是解決問題。而知識付費,正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

但大多數人,倒在了弄清問題的道路上,無目標地盲目付費。

“我囤了18門網課,1門都沒學完”:知識付費時代,別隻學會付費


有個教文案的朋友,最近在聊天的時候,提到有兩個學員,讓他很感慨。

A學員是知識付費重度用戶,在報他文案課的同時,還報了寫作和新媒體變現。

B學員平時不太花錢買課,但這一次目標明確,就是覺得自己本專業不想幹了,想轉行當文案。

A參加討論很積極,但作業總是踩點交,天賦不錯,質量卻是馬馬虎虎。

B每天先聽課寫作業,不放過任何一個跟老師、助教討論作業的機會。

每學一課,他就在文案書籍裡,找對應內容補充。還去各種網站,找案例印證課堂上的理論。

課程結束後,A一無所獲,B在贊助商提供的變現機會中脫穎而出。最後他也成功加入了朋友的團隊,實現了知識付費的初衷。

知道自己要什麼,並專注於此,這是知識付費產生效果的必要條件。

我們花錢買好內容,無非是想在自己的職業發展上,創造多一種可能性。

而規劃自己的未來,就像開公司。

公司沒有拿得出手的主線業務,就會被市場淘汰。人沒有拿得出手的主要技能,就會被競爭者淘汰。

萬科董事長王石,江湖人稱“金手指”,90年代初,投了28家企業,涉及家電、物流、零售等十幾個行業。

“我囤了18門網課,1門都沒學完”:知識付費時代,別隻學會付費

渣打想與萬科合作,發行B股。

王石在炫耀自己投資涉獵廣泛時,渣打的副董事長,給他潑了冷水:

“如果不是中國上市公司太少,我們不會選擇萬科。我們在別的地方投資,一定會選該行業的前三名。”

而當時的萬科,有哪一項是行業前三呢?

換句話說,渣打投資的標準,是看一家公司,是否在某個行業,有長期的核心競爭力。

發行B股後,萬科開始做減法。最後王石專注於房地產,也真的把萬科地產,做成了行業龍頭。

《道德經》有言:“少則得,多則惑。”

“我囤了18門網課,1門都沒學完”:知識付費時代,別隻學會付費

一口吃不成胖子,一口吃好幾種食物也吃不成胖子。

本來就緊湊的業餘時間,與其分散精力,不如集中攻堅。

與其18般武藝略知一二,當個淺薄的知識二道販子;不如一門課程深挖到底,成為該領域的專家大牛。

做加法,焦慮之上更添焦慮;做減法,焦慮之外必有所得。


結語

1.我贊同知識付費,但不贊同知識速成。

少做點一夜暴富的夢,就能在各種各樣的智商稅面前,避免被收割。

2.知識的形式可以購買,但你對知識的思考無法購買。

我們的思考永遠是1,有了這個1,知識付費為1後面多加的0,才有意義。

3.在付費前,問問自己為什麼要買。

如果愛,請深愛;如果學,請專一。

作為一名內容從業者,誰都希望自己的產品能大賣。

但我更希望,看到我文字的小夥伴,能學到乾貨、獨立思考,而不是草草看完後,私聊的時候沒頭沒腦地問上一句:

“這個課,值不值得買?”

“我囤了18門網課,1門都沒學完”:知識付費時代,別隻學會付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