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人物逗比,成语典故频出的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

提起战争,都是血腥暴力的,古今中外历史上大大小小的战争无数,当这些战争被写入历史,尘封百年,千年。后人再读,从中就能获得很多的启发,有从中看出权谋诡计的,有从中看出兵法战略的,有从中看出人性的,有从中看出悲壮的,有从中看出无奈的……

中国古代有一场非常著名的战争,这场战争为我华夏语言增添了好几句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同时,后人读来除了感慨战争残酷之外,还难免会笑一笑,您没看错,的确是笑一笑,按说战争残酷我们该抱着尊重逝者的态度,严肃对待,但读史书读到这场战争的时候是真的会被战争的一些场景和人物给逗笑,不信咱们一起来看看。

涉及人物逗比,成语典故频出的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

谢安王导纪念馆的图画

这场战争就是发生在前秦和东晋之间的淝水之战,淝水,今安徽寿县古城。我们先来看一下战争主角的各自情况,

前秦(氐族政权统一北方):国主苻坚,也是一代枭雄,在汉族官僚王猛的辅佐下,国力日强,先后灭掉代国、前燕、前凉统一了北方。这在五胡十六国时期是非常了不起的事。

北方各方势力错综复杂,民族成分也复杂,所以王猛一直不建议攻打南方的东晋,王猛去世7年后,苻坚认为攻打东晋的条件成熟了,不顾众臣反对,亲帅近百万大军来攻打东晋。

这里插入一下,苻坚在打东晋之前就已经在京城盖好了给东晋皇帝和大臣的房子,就等一战把他们都俘虏了。

有人劝他东晋虽文弱但占据长江天险,苻坚不屑一顾的说:“区区长江天险算什么?我有百万大军,只要我一声令下,叫士兵们把皮鞭投入长江,足可断掉流水了!”这就是成语“投鞭断流”典故。(长江听了很生气,你也太小瞧我的威力了)

东晋(西晋流亡政权统一南方):权臣桓温的篡位的阴谋经过王谢两家的努力和平化解。宰相谢安是一个比较有远见卓识的人,一方面积极缓和士族之间的关系,稳定国民的情绪,另一方面积极组建北府军(由南逃的北方人组成的精锐之师,每个人都与五胡有血海深仇,每个人都把光复河山作为己任),东晋孝武帝上台两年时年十九岁,对谢安比较信任倚重。

也就是说东晋当时君臣团结,上下一心,加上训练有素的北府军,虽然军队总数上远不及前秦百万之众,但谢安举贤不避亲,其弟谢石,其侄谢玄领军出征,严阵以待,坚决不投降。

话不多说,就到了两军对阵的时候,淝水之战发生在淝水之上,八公山之下。

涉及人物逗比,成语典故频出的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

当时苻坚以为百万大军会让东晋君臣吓破胆,立即开城投降。却没想到东晋军容整齐,严阵以待,他遥望八公山,见八公山草木随风晃动,他以为那都是东晋的伏兵,不禁心惊胆战,这就是成语“草木皆兵”的典故(苻坚同学,你是来搞笑的吗,忘了你投鞭断流的豪言壮语了吗)

前秦的军队紧逼淝水而布阵,东晋的军队无法渡过。谢玄派使者请求前秦军队稍微后撤,让晋朝的军队得以渡河,以决胜负。虽然有前秦众将领劝说:"我众敌寡,不如遏制他们,使他们不能上岸,这样可以万无一失。"但苻坚却是想等东晋军渡河渡到一半时突袭,就答应了后撤一点,这个决定也得到其弟苻融认可。(就没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

苻坚名挥舞战旗,指挥兵众后退。前秦的军队一退,人心就不稳,士兵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后退(通常情况下,战场上都是败了才退的)。

更要命的是这时候就听人群中一声大喊,“秦军败啦,快跑呀”

。好嘛,这一声喊无异于一声惊雷啊,前秦的士兵一听打败了,哗的一下四散逃开。这就不是有秩序的退了,而是如洪水般溃退,一发就不可收拾。

谢玄、谢琰、等东晋将领趁机率领军队渡河,趁乱攻击他们。苻融驰马巡视军阵, 想来阻止退逃的兵众,结果战马倒地,苻融被东晋的士兵杀掉,前秦的军队一看主将被杀,更是军心涣散了。个人顾个人,没命奔逃,可是秦军人太多了,百万大军这时候就成了最要命的劣势,这个场景,小伙伴们可自行脑补一下新闻上关于节假日因人太多发生的踩踏事件。

谢玄等乘胜追击,一直追到青冈,前秦的军队大败,自相践踏而死的人,遮蔽山野堵塞山川。苻坚无奈逃命的途中,听到刮风的声音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是东晋的军队将要来到,昼夜不敢停歇,这就是成语“风声鹤唳”的典故。(苻坚同学,你确定自己不是来搞笑的

涉及人物逗比,成语典故频出的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

古寿县城墙

秦军慌不择路的逃跑,风餐露宿,冻饿交加,死亡的人十有七八。百万大军最后就剩下二十几万。(大部分秦军都不是死于东晋之手,而是自己人踩死的,想到这个画面,真是又残酷又觉得可笑)

苻坚重伤回到北方没多久就被羌族的领袖姚苌杀了,前秦也随之灭亡,北方统一的大好局面又一次陷入四分五裂。(这是典型的赔了夫人又折兵,自己的命,弟弟的命,统一的国家都赔进去了,苻坚给我们刷新了不作不死的新境界)

当时在秦军中大喊“秦军败了”的人是谁呢,他叫朱序,原来是东晋人,后被前秦俘获,就无奈投降了,但这人是典型的身在曹营心在汉,关键苻坚不但没看出来,还派他去劝降谢玄。

朱序见到谢玄,不但没劝降,反而把前秦的部署都告诉了谢玄,还建议谢玄一定要趁前秦部队还没完全到达,先击溃他的前锋,动摇前秦军心。就这样定下了要求前秦后撤,空出地方两军好决战的诱敌之计。

下面再讲个和这场战役相关的有趣故事

晋军收复寿阳,谢石、谢玄派飞马往建康报捷。当时谢安正跟客人在家下棋。他看完了谢石送来的捷报,不露声色,随手把捷报放在旁边,照样下棋。

客人知道是前方送来的战报,忍不住问谢安:"战况怎样?"谢安慢吞吞地说:"孩子们到底把秦人打败了。"("小儿辈已破贼!")

客人一听,高兴坏了,这么大的喜事,你咋能这么淡定呢,棋甭下了,得赶紧把大胜的消息告诉大家,要知道东晋很多人是心中绝望的,北府兵才八万,对前秦的百万大军,东晋世家大族很多都觉得没希望了,等着做俘虏呢。

谢安淡定地送走客人,回到内宅去,他的兴奋心情再也按捺不住,跨过门槛的时候,踉踉跄跄的,把脚上的木屐的齿都碰断了。这是著名的典故"折屐齿"的来历。

原来可爱的谢丞相人前淡定都是装的,他是东晋的主心骨,也是谢家的领袖,这一战,谢安是把谢家的命运同东晋捆绑在一起了,他怎能不关心战局呢,前线有他的兄弟,侄子,儿子还是前锋。但天下人都看着他,他不能慌不能乱,须得时刻稳如泰山才能安定人心。

涉及人物逗比,成语典故频出的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苻坚惨败淝水:

骄傲自大,主观武断,不听劝阻,一意孤行地轻率开战——投鞭断流

内部不稳,意见不一,降将思乱,人心浮动;

战线太长,分散兵力,舍长就短,缺乏协同;

初战受挫,即失去信心;——"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加上不知军情,随意后撤,自乱阵脚,给敌人提供可乘之机;

东晋军队的胜利:

临危不乱,从容应敌;——谢安主战,举贤不避亲

君臣和睦,将士用命;

主将有能,指挥若定;

得敌情之实,知彼知己;

士卒精练,北府兵以一当十;

了解天时地利,发挥己军之长;初战破敌,挫其兵锋,励己士气;以智激敌,诱其自乱,然后乘隙掩杀;坚决实施战略追击,扩大战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