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落民間的銅鏡

綜觀中國古代銅鏡發展的歷史,從四千年前我國出現銅鏡以後,各個時期的銅鏡反映了它的早期(齊家文化與商周銅鏡),流行(春秋戰國銅鏡),鼎盛(漢代銅鏡),中衰(三國、晉、魏、南北朝銅鏡),繁榮(隋唐銅鏡),衰落(五代、十國、宋、金、元銅鏡)等幾個階段。從其流行程度、鑄造技術、藝術風格和其成就等幾個方面來看,戰國、兩漢、唐代是三個最重要的發展時期。首先從紋飾上來看,多選用來自於實際生活中常見的題材,如牡丹、菊花、桃花、纏枝花、雙魚紋、鳥獸紋、雙龍紋、雙鳳紋、山水人物、亭臺樓閣、神 仙故事等,都是最常見的圖案。

流落民間的銅鏡

在收藏界存在這樣一個共識:真正的收藏佳品必然是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歷史意義。而只有精品佳藏才能成為大家競相追捧的對象,升值潛力也最不可限量。

唐太宗李世民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如今很多手機上都有“鏡子”功能,更加方便了我們的日常對自身形象的要求求。而銅鏡作為中國古代使用時間最久,鑄造數量最多的銅器。從四千年前的齊家文化,到一百年前的清末民國,以其工藝精良,質地厚重,鏡背銘文、圖案豐富多樣的魅力,讓我們看到了古人對自身形象和家居環境的品味與要求。

流落民間的銅鏡

唐代是在銅鏡發展史上是一個重要節點。隋唐銅鏡開始在銅質的合金中加大了錫的成份,這樣銅鏡的質地就顯得銀亮,既美觀又適用。在銅鏡的造型上,除了繼續沿用前代的圓形、方形之外,又創造了菱花式及較厚的鳥獸葡萄紋鏡。並且把反映人民生活和人們對理想的追求、吉祥、快樂的畫面應用到鏡上,如月宮、仙人、山水等。並出現了題材新穎,紋飾華美,精工細緻

到了現代,銅鏡隨著玻璃鏡的普及,就漸漸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像我們這一代銅鏡只在電視上看見過,以為銅鏡的效果也就100多像素,但其實古代的銅鏡打磨的非常光滑,照影效果和現代玻璃鏡幾乎差不多(這點真的很驚歎古人的手藝),不過還是由於材質受限,照出來的形象都是偏發黃的。也正是這一點瑕疵,到了明代以後,玻璃鏡開始盛行並逐漸取代的銅鏡。


分享到:


相關文章: